真正的抗疫疲勞是每天無止境的討論
在我們責備政府面對疲情兩年,對突如其來的大爆發還是手足無措,其實大多數的人只是五十步笑百步。這兩年,問心,你又做了哪些準備迎接這個半封城的狀態?養成儲乾糧習慣;了解口罩類型的分別;了解快速包的認證;蓮花清蘊膠囊是否真的有用,為何有用,有甚麼副作用;有沒有去醫生預先了解體質,或者有甚麼副作用,對疫苗的理解。這些都是物理上的準備,你我或多或少都會涉獵,但我想說的,是心理上的預備。
不能外出、不能交際、不能暢行地戶外活動,而香港人的鬱悶,似乎前所未有的創新高。每天高度的疫情討論,親人、朋友、同事,開口埋口就是「你打針了沒?」、「打哪一支?」、「你親戚中了嗎,嚴重麼?」、「這個政府朝令夕改,都不知疫情要到何年何月。」。重重覆覆都是同一話題,老實說,真正的抗疫疲勞是這些無止境、無意義的討論。
陸陸續續,你會見到光怪陸離的影片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男人用口含外出用雨傘的尖端部份、有女伸出舌頭舔鐵路的門邊、有人專門向鄰居的門鈴噴口水播毒。大家看得高興又心寒,那種取笑別人精神病,但自己同時又在病發的邊緣,扭曲又可憐。這兩年,其實是個很長的緩衝,讓我們修理內心,適應獨處,了解自己。筆者曾經都是個交際狂,但不能外出,拿起書本、打開電視、喝口茶、聽首歌也能心之所安。
是可悲啊,但有這樣的政府,只能自救。反觀孩童們,他們倒是適應得很好,也許是由出生開始已生活在口罩的世界,在家zoom上課也成了習慣一部份。有朋友的孩子甚至會主動提成人出門時要戴口罩,甚至不願外出怕被病毒感染。童心,不只在相信、還在適應。
社會似乎對疫症過後的報復性反彈有很大期望,但筆者不以為然。觀乎自己、家人、好友,大家的生活習慣或多或少已改變。這兩年,見朋友家不斷增加家庭影音開支,以後睇戲不再需要到戲院;從前燈紅酒綠的應酬,也會一去不返,因為大家都找到真正珍重的朋友;熾熱的消費主義,也可能被這兩年的簡約取代。當然,人是善變的動物,要重拾繁華也不是難事,只是熱鬧的部份跟從前,應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