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董啟章:為了自主,進入Web3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作家董啟章上月選擇以NFT形式,重新出版《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在華文世界的文學出版開創先河,成效如何,則有待分曉。踏入新時代的文學寫作,董啟章說他的所有新嘗試,都為達致完全自主的寫作模式,力求打破舊有傳統的枷鎖限制,與讀者建立真正屬於他們的社群。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黃思朗

自從聊天機械人 ChatGPT 去年橫空出世,人工智能將為人類帶來怎樣的影響與衝擊,在文學寫作層面以至其他不同界別,都引起世界各地的廣泛討論。與此同時,元宇宙的興起,在過去一年也為藝術、文化或娛樂創作者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科技進步迎來的鉅變,作家董啟章上月選擇以NFT形式,重新出版《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在華文世界的文學出版開創先河,成效如何,則有待分曉。踏入新時代的文學寫作,董啟章說他的所有新嘗試,都為達致完全自主的寫作模式,力求打破舊有傳統的枷鎖限制,與讀者建立真正屬於他們的社群。

自己文章自己管理

以NFT形式出版個人著作,在華文世界仍屬嶄新概念,「讚賞公民 Civic Liker」創辦人高重建去年出版的《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 in 在法定貨幣》》,首先將這個想法付諸實行,算上最近與董啟章的《天》同期出版、董中學同學鄒崇銘(筆名韓江雪)撰寫的《ChatGPT衝擊下的人類未來》,暫時只有這三本書在此範疇作出嘗試。與初版相隔接近二十年,這次與台灣飛地出版社合作,以新方式重新出版《天》,董啟章說契機正是源於去年十一月認識高重建,讀過對方出版的NFT書,自此加深了對區塊鏈的認識,對這種新科技的觀感也逐漸變得正面,認為值得在文學出版作此實驗嘗試。「我覺得這個形式幾好,既可用電子方式傳播,同時保留所謂實體書的獨一無二,可以繼續保存擁有實體書的特質。其實過去兩三年,都時有聽到NFT,但會覺得隨便整張圖就炒到好貴,很沒意義,直到接觸過高重建,看到他能將科技的意義表達出來,原來背景是很有意思,慢慢也想加深理解。自己最感興趣想知道的,是(建立在)區塊鏈之上的DAO(Decentralized 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在甚麼情況可以用於公益、社會、群體用途之上。」

為了能夠自主管理自己的內容創作,出版NFT書只是董啟章的其中一個新嘗試,月前他亦開設了個人網站「董富記」,將新舊文章陸續放到自家平台發表,同時預告之後會減少在社交平台發佈動態更新,力求讓個人網站達致完全自主,無須倚賴社交媒體平台去接觸讀者群。「這牽涉到『Web3』的概念,是關乎自主性的問題。雖然網站這個概念很古老,但如果擁有自己的網站,基本上完全自主。還沒出版NFT書前,我已想過將自己那些沒有版權問題的書,逐步放在網站讓大眾閱讀,並在此發放個人基本資訊與作品介紹,畢竟網上或Wikipedia的內容,有時不知甚麼人寫,正確與否也不知道,這裡變成是我自己真正發佈可靠資料的地方,亦可將新寫與其他平台發表過的文章聚合。」

個人網站進入「Web3模式」,同時透過「Substack」定期向訂閱者發佈《董富記快報》,董啟章認為整個操作能讓他掌握不同資訊,透明度相當高。「這種自主發文的方式,只要有特定subsribers,他們就一定會收到,不似放在Facebook,有多少人讀到、幾時讀到也不知道,它的整個操作很方便,幾多人開信、幾點有人睇,有否點按連結都可知道,所謂自主就是如此,完全掌握知道自己發出去的東西得到甚麼效果。」正如出版NFT書也一樣,賣書的數據與資訊一目了然,作者對於自己著作去向所能掌握的資訊,比起傳統出版方式都要豐富得多。「傳統售書方式,可能半年甚至一年才有報告,但幾時買、邊度買、買你的書是甚麼人,一概不會知道,只有每隔一年半載,很模糊地得到些賣書數字;但以NFT這種形式(出版),每賣一本書都能清晰得到資訊,看到讀者來自哪裡、以甚麼渠道買、幾時買、買了甚麼版本、開頭兩日賣成點等等,而且並非單單知道,還取得與讀者的聯絡方式,之後可視乎作者意願,衍生後續的聯絡與活動。」

就算鬥不過AI,也要保住審美標準

科技進步為寫作帶來的重大改變,除了讓寫作人可以選擇以嶄新形式出版NFT書,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未來將會如何影響整個文學生態,同樣是不少作者相當關心的議題,董啟章在他的個人網站也曾發表文章,強調「文學不能置身事外,也無法獨善其身;不去駕馭它,就會被它駕馭」的觀點。談及近期大熱的 AI 聊天機器人ChatGPT,董啟章坦言暫未想過借助 AI 進行創作,卻認為它對於翻譯文學作品相當有用。「香港文學要譯成外語其實很艱難,就算有此機會,都要投入許多時間,而且在西方發行亦有不少問題,能夠推出外語版也不等於有人讀到。我覺得在 AI 的幫助下,可以嘗試翻譯自己的作品,自己審閱後作出修正與改動,相對自己重新譯一次,時間與質素都會很大差別,無須聽天由命去等,尤其我的書很長,很難找到譯者願意譯,太過辛苦。」

在董啟章年前出版的小說《愛妻》,也曾設想利用數據重建與意識下載的寫作機器,是否能夠模仿學習作家的寫作風格,為已故作家推出新作品,藉此對文學的意義進行反思。近月隨著 ChatGPT 的發展漸趨成熟,董啟章認為 AI 通過模仿學習,假以時日「絕對可以做個托爾斯泰」,但除非 AI 可以創造經驗的存在,觀察並認知世界即時發生的事情再產生回應,否則都無法生成反映時代的文學創作。「風格上的模仿,我相信會愈來愈厲害,但我對文學的定義,是每代都有新的作家,寫出以前未曾有過、全新形式的文學,否則每代都有個托爾斯泰並沒意思。每個創新的作家,是透過時代裡的真實體驗與個人經驗匯合產生,這也許是人類的優勢或獨特性,AI 則因為沒有經歷無法創新,一日無法突破同步認知世界與作出判斷,它都不能做到真正意義的文學創作。」人工智能對寫作帶來的影響,隨著科技進步也逐漸浮現,董啟章不諱言很懷疑「下一代是否仍會自己寫文」,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人以 AI 生成的文章測試文學獎底線,為「創作」的概念帶來爭議與衝擊。然而,無論寫作生態如何改變,董啟章認為比起要跟AI比拚,我們怎樣保住審美的價值標準才更重要。「產生好內容的方式,我們可能保不住,但至少甚麼才算『好』,應該要儘量保住,不要放棄這條界線,最慘當AI做得唔係咁好,大家覺得寫到這個程度已經足夠,這個價值就會下跌,所以我們對機器也需有要求,要AI寫得更好,寫到咁好才叫文學。有時都兩難,覺得人類現在寫小說寫詩比AI好,但我們又應該要求它寫得更好,如果有日AI能寫到像托爾斯泰,可能人類已鬥不過它,但至少審美標準不要下降。」

回到買書初心,分享閱讀取向

無論是建立個人網站,或是出版NFT書籍,甚至談論AI進行寫作的可能,董啟章最重視的還是如何建立社群,所有事情,他都覺得不應只有自己一個人去做。「我的想像是更多人一起做,應該有班志同道合的人,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網絡,始終一個人不能達到社群的氣氛。並非說要杜絕其他人,覺得圍爐就永遠開開心心,這種好處是會知道(內容)派送給甚麼人看到,即使未必個個一樣意見,至少不會有人惡意搞破壞,生態也會比較健康。」好像這次跳過傳統出版方式,將「書」與「NFT」這對文化載體合而為一,縱沒太多前車可鑑,董啟章希望是次出版實驗,能為文學書開拓更多面向,鼓勵更多寫作人將來共同嘗試。「有時聽到其他朋友說,要出書好苦惱,就算找到出版社,實體書要如何賣出,其實是個很大問題,尤其詩集,銷量沒那麼高,出版後要發行到哪裡,香港出版又如何運往台灣,實體的限制很大。假設是以這種形式出版,能夠讓人知道並產生意欲,無論在台灣、加拿大、英國的讀者,上網就能買到你本書,可以省卻發行的苦惱,也令看似小眾的文學作品,都更方便接觸與買得到。」

雖然坊間不少讀者對「NFT」這個概念,依然抱有疑問或持觀望態度看待,要令他們突破心理關口,以密碼貨幣錢包擁有人生第一本NFT書,需要更多功夫來提升他們的購買意欲,然而董啟章覺得這種嶄新概念背後的核心,不過是回到我們原本買書的心態,透過體驗收藏的意義所在,由此促進群體之間的閱讀交流,建立買書人與出版作者的連繫。「這個概念並非新事物,只是延續喜歡看書的人想擁有那本書的想法,但需要時間讓大家慢慢適應。其實它的概念,就像分享自己家中的書架,當其他人知道你的ID就可到訪,互相參觀,建立一種分享閱讀取向與興趣的方式。」

踏出了以NFT形式出書的第一步,董啟章希望能逐漸建立讀者的新習慣,待坊間之後再推出不同範疇類型的NFT書籍後,再為這次出版經驗作個總結,審視下一步應該如何繼續走下去。「現在才剛起步,很多人仍未習慣,未願意試,讀者習慣也需要逐步建立,不能太過心急。可能下個考驗,會是用這個方式出版新書,始終舊書假設了有些人會想重溫或收藏,如果出一本全新(內容)的書,效果會更好抑或更差,我也不知道,但我希望將來更加多人可以做到,也覺得應該可以持續下去,不會做一做就唔得,而是摸索如何做得更好,例如銷售情況、定價等方面,如何令大家更加容易接受。」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話題》話語的魔力:在21世紀重新認識佛洛伊德

評論》一點點自由和文藝之必要——緬懷聶華苓和瘂弦

《破.地獄》:作為意象的「橋」,作為「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