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16《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09:謝謝你給我台階下?!

鱷魚把拔
·
·
IPFS
·
謝謝你給我台階下?!

──────────原文──────────

十六年,楚使過宋,宋有前仇,執楚使。九月,楚莊王圍宋。十七年,楚以圍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無食,華元乃夜私見楚將子反。子反告莊王。王問:「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莊王曰:「誠哉言!我軍亦有二日糧。」以信故,遂罷兵去。

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譏華元不臣矣。

共公十年,華元善楚將子重,又善晉將欒書,兩盟晉楚。十三年,共公卒。華元為右師,魚石為左師。司馬唐山攻殺太子肥,欲殺華元,華元奔晉,魚石止之,至河乃還,誅唐山。乃立共公少子成,是為平公。

平公三年,楚共王拔宋之彭城,以封宋左師魚石。四年,諸侯共誅魚石,而歸彭城於宋。三十五年,楚公子圍弒其君自立,為靈王。四十四年,平公卒,子元公佐立。

元公三年,楚公子棄疾弒靈王,自立為平王。八年,宋火。十年,元公毋信,詐殺諸公子,大夫華、向氏作亂。楚平王太子建來奔,見諸華氏相攻亂,建去如鄭。十五年,元公為魯昭公避季氏居外,為之求入魯,行道卒,子景公頭曼立。

──────────翻譯──────────

宋文公在位第十六年,楚國使者路過宋國,宋國因為與楚國有仇,就抓住了楚國使者。這年九月,楚莊王包圍宋國國都。

宋文公在位第十七年,楚國包圍宋國國都長達五個月沒有解圍,宋國國都城內情況緊急,無糧可吃,「華元」便在某天的夜裡私下去見楚國將領「子反」。子反報告了楚莊王。

楚莊王問:「城中怎麽樣?」

華元回答:「城內的人們劈開人骨當作柴燒飯,交換子女當作食物。」

莊王說:「這話是真的呀!我軍也只有兩天的糧食了。」

楚國因為宋國的誠實,於是就退兵回去了。

宋文公在位第二十二年去世,兒子「宋共公」「瑕」即位。宋國第一次進行厚葬【補充:也就是用活人殉葬】。君子譏諷「華元」沒有盡到臣子的職責。

宋共公在位第十年,「華元」與楚國將領「子重」很要好,又與晉國的將領「欒書」也很要好,因此與晉國、楚國都結了盟。

宋共公在位第十三年去世。華元擔任「右師(官名)」,「魚石(人名)」擔任「左師(官名)」。司馬「唐山」【補充:《左傳》中稱之為「蕩澤」】殺死太子「肥」,又打算殺死華元,華元逃亡到晉國,魚石阻止了他,到達黃河邊又折返回去,殺死了唐山。於是擁立宋共公的小兒子「成」為國君,這就是「宋平公」。

宋平公在位第三年,楚共王攻下宋國的「彭城」,把彭城封給宋國左師「魚石」。

宋平公在位第四年,諸侯共同殺死魚石,而把彭城歸還給宋國。

宋平公在位第三十五年,楚國公子「圍(人名)」殺死他的國君,自立為國君,這就是「楚靈王」。

宋平公在位第四十四年去世,兒子「宋元公」「佐」即位。

宋元公在位第三年,楚國公子「棄疾」殺死楚靈王,自立為「楚平王」。

宋元公在位第八年,宋國發生火災。

宋元公在位第十年,元公不講信用,用欺騙手段殺死許多公子。大夫「華氏」、「向氏」作亂。楚平王的太子「建」來投奔宋國,看見「華氏」等家族互相攻伐作戰,便離開宋國前往鄭國。

宋元公在位第十五年,因為「魯昭公」在外居住躲避「季氏」,宋元公便替他四處求情希望能讓他回到魯國,但在半路宋元公去世,兒子「宋景公」「頭曼」即位。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篇的內容裡,那位受到祖母寵愛而當上國君的宋文公,在即位之初雖然一度受到各國的侵擾,不過穩定下來後,倒是相安無事地度過了十多年。直到在位第十六年,才因為俘虜了經過宋國的楚國使者,而引來了楚國的猛烈攻擊。

即使以今日的角度來看,對他國外交使者的任何不禮貌行徑,都可以被視為是「宣戰」的情況下,宋國俘虜楚國使者的行為,到底是邊境官員的個人行為?還是宋文公授權下的行動呢?

從紀錄上來推論,我認為這是宋國君臣有意為之的。畢竟,如果真是邊境官員的個人行為,宋文公應該會出面道歉,接著懲處邊境官員,或許就可以讓楚國氣消,進而退兵。但從楚莊王親自坐鎮,包圍宋國長達五個月之久來看,宋國應該沒有道歉,而是故意俘虜楚國使者的。為何宋國得故意惹火楚國呢?司馬遷在這裡並沒有特別紀錄,查了一下《左傳》等史書後發現,原來起因是楚國使者沒有提出「借道」申請,就直接路過宋國領地,才惹火了宋國,進而決定俘虜甚至殺害這位楚國使者。

但為何這位楚國使者敢不借道,卻故意路過宋國呢?原來這一切竟然都是「楚莊王」刻意為之的。為了挑釁宋國,楚莊王刻意找了這位跟宋國國君有嫌隙的使者,這位名叫「申舟」的使者得知自己得不借道經過宋國後,便預測自己必死無疑,楚莊王則告訴他:如果宋國敢殺你,我就會滅掉宋國。

看來,這整件事都是楚莊王刻意為之,然後宋國順著楚莊王設想的劇本,一步步地走向開戰的局面。

只不過,包圍宋國五個月後,宋國大夫的「誠實」,卻讓楚莊王這位霸主選擇退兵了。為何宋國大夫的「誠實」回答,讓楚莊王選擇退兵呢?實在是因為楚軍也快撐不住了,在雙方都要找個台階下的情況下,楚莊王才順水推舟地決定退兵。

在這幾次閱讀《史記》的過程中,讓我對司馬遷的不少紀錄感到有些困惑。在這幾卷「世家」的內容部分,相較於司馬遷的紀錄,《左傳》的內容似乎更加完整。為何司馬遷略過了不少內容呢?是因為司馬遷沒有看過《左傳》?!感覺應該不可能。但從《史記》中不少地方使用的人名與《左傳》不同來看,司馬遷在寫這幾卷內容時,或許是參考其他的資料,或許是想簡單帶過,又或者是其他原因,才會如此寫下這些與《左傳》不太一樣的內容吧!?

司馬遷所處的時代經歷過秦朝的焚書令的情況下,日後還引起了今古文經之爭。所以,我想司馬遷當初看到的資料或許比今日還少,才會導致這種情形的出現吧!?

言歸正傳,這幾段史料裡的第二件大事,則是宋文公死後的「厚葬」。根據搜尋的資料來看,所謂的「厚葬」,除了增加陪葬品之外,還有用活人陪葬。宋文公的葬禮之所以被特別紀錄,被認為與他「逾越」身分有關。不過,搜尋資料的同時也發現,今日不少考古學家實際考察宋文公的墓穴後發現,宋文公的「厚葬」並沒有逾越身分。在活人陪葬的部分,其實當時不少人也都在用,所以不能過分苛責。至於陪葬品的部分,考古發現也沒有特別奢華。因此,有學者認為宋文公這場被認為逾越身分的「厚葬」,與實際事實不合。

最後,則是「華元」與「魚石」的部分。其實這涉及到宋國內部三大公族的勢力抗衡,但司馬遷在這裡卻沒有提到,令我感到訝異。或許這卷的主軸是「諸侯」,所以對於底下的「大夫」只能簡略帶過,所以司馬遷才沒有詳細描述這些公族的鬥爭狀況吧!

就我搜尋到的資料來看,華元屬於「戴族」、公孫師屬於「莊族」、魚石、盪澤屬於「桓族」,這三個家族的鬥爭下,華元選擇以退為進,藉由逃離以避禍。最終是「桓族」的魚石犧牲盪澤下,讓第一場鬥爭畫下句點。

後來在魚石等「桓族」的人拉攏楚國獲得彭城,接著在各國合力趕走楚國,收復彭城,消滅桓族來看,華元所處的「戴族」獲得最後的勝利。

如此錯綜複雜的狀況,在查詢《左傳》等書後讓我感到更為清晰。看來僅看《史記》一書還真的有點不夠,得參看很多相關書籍才行。

宋國底下的大夫們勢力漸漸強大,如同魯國的三桓、晉國底下的三晉。那麼,這對宋國接下來的發展有何影響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滿滿收穫。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