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政策排除同志配偶被裁違憲 房委會上訴被駁回 申請人盼房委會不再上訴讓亡夫安息

(原文刊載於法庭線)
兩名同性配偶欲以家庭成員身分,分別申請公屋及入住居屋,均被房委會拒絕,早前提出司法覆核被裁定勝訴。房委會不服兩案判決提上訴,周二(17 日)均被上訴庭駁回,維持原審判決。
針對房委會一方認為,配偶政策可保障異性伴侶申請公屋的權利,上訴庭反駁,即使同志伴侶可申請公屋,亦不影響異性伴侶申請公屋的權利。雖然可能影響他們的輪候時間,但《基本法》從未保障輪候時間。
至於房委會認為,房屋配偶政策可鼓勵異性夫婦生育,上訴庭指,現行政策亦沒區分不能或不願生育的異性伴侶,而且同性伴侶一樣有能力組織家庭養育子女,故現行政策與保障「家庭目的」並無合理關連。上訴庭最終裁定,在房委會配偶政策上,因性傾向構成差別對待屬歧視。
居屋案的申請人原為吳翰林,他於 2020 年受抑鬱困擾自殺離世,由丈夫李亦豪繼續處理申請。李透過律師表示,對今次判決表示感激,但遺憾無法與吳翰林一同見證。他又指案件已拉鋸 4 年,「衷心希望房委會經過深思熟慮後,不會上訴,讓事件早日止息,亦終於可以讓吳翰林得到安息。」
房委會回覆指正仔細研究判詞,以作出適當的跟進行動,又指根據記錄,房委會共接獲一宗由同性婚姻配偶以「一般家庭」身分提交的公屋申請,以及一宗要求將同性婚姻配偶加入為資助出售單位家庭成員的申請。
房委會兩案提上訴
居屋案的司法覆核申請人為吳翰林及李亦豪;答辯人為房委會。吳翰林 2020 年因抑鬱症自殺離世,李亦豪替亡夫成為申請人。二人於 2017 年在英國結婚。吳其後購入居屋供兩人居住,但房委會規定,只有異性配偶及 18 歲以下子女,才被視為「家庭成員」,可成為單位住客,李無法合法入住居屋單位,亦不能於未補地價情況下,獲吳轉讓業權。
公屋案的司法覆核申請人為 Nick Infinger,他與丈夫於加拿大結婚,二人均為香港永久居民,隨後以「一般家庭」身分申請公屋被拒。
高院早前裁定兩案申請勝訴,在公屋案中下令撤銷房委會的決定,恢復二人公屋申請。高院又指,在居屋案中房委會無法就相關政策中,異性和同性伴侶的差別待遇提供合理辯解,故構成非法歧視。房委會一方不服兩案判決提上訴。
上訴庭:同志配偶可申公屋
不影響異性伴侶權利
案件由首席法官潘兆初、上訴庭法官鮑晏明及區慶祥處理。上訴方房委會由資深大律師陳樂信代表。判詞引述,同志伴侶一方依賴《基本法》第 25 條及《人權法》第 22 條有關「人人平等」的條文提覆核,但房委會爭議平等權在本案不適用,原審法官將異性伴侶與同性伴侶比較,以衡量是否構成歧視,在法律上犯錯。
有關平等權的爭議,判詞引述房委會一方指,應一併解讀《基本法》第 25 條「平等權」及 36 條「可享社會福利」的條文。房委會認為,排除同性伴侶輪候公屋及「加入」成為居屋住客的政策,屬異性伴侶享有的特別權利,於 1997 年前已確立,受《基本法》第 36 條所保障,故現行政策不構成歧視。但上訴庭認為,本案不牽涉異性夫婦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
針對公屋案,上訴庭指即使房委會批准同志伴侶申請公屋,不會影響異性伴侶申請公屋的權利。假如真的有影響,可能是異性伴侶的公屋輪候時間,但《基本法》從未保障公屋輪候時間,這完全取決於單位供應及輪候人數。至於陳形容公屋供應有如「零和遊戲」,指有人獲分配公屋,必會降低單位供應,影響其他合資格人士。上訴庭質疑,本案爭議在於是否有權輪候公屋,與「零和遊戲」無關。
房委會:異性伴侶居屋供應或受影響
上訴庭:說法屬轉移視線
針對居屋案,陳樂信指現時居屋配偶政策,可減低同性伴侶購買居屋的意欲,從而令異性伴侶在市場上有更多居屋單位選擇。一旦現行政策成功被挑戰,將會影響異性伴侶的居屋供應。上訴庭批評此說法屬「轉移視線(Red herring)」,指本案不關乎購買居屋政策,此說法亦僅屬推測,沒有證據支持。再者,本案居屋配偶政策,所牽涉的是同性配偶原本已擁有的居屋單位,他們申請同住,並不會影響異性夫婦申請居屋單位的數目。
房委會:差別待遇為鼓勵生育
上訴庭:政策沒區分不願生育異性伴侶
至於陳樂信認為,不應將異性伴侶與同性伴侶比較,以衡量政策是否構成歧視。陳解釋現行公屋政策為保障「家庭目的(Family aim)」,以養育子女。但同性伴侶未能如異性伴侶般生育,故不應將兩者比較。
上訴庭指,法庭需考慮同性伴侶及異性伴侶,是否有足夠差異,令他們在居屋及公屋政策上須有差別對待。判詞認為,同性或異性伴侶出於經濟需要申請公屋,兩者並無實質分別,而原審官亦裁定同性婚姻與異性婚姻,均有同等的相互依賴和人際關係。
至於陳指現時出現的差別待遇,是為了鼓勵異性夫婦生育,以保障「傳統家庭組成(traditional family formations)」。上訴庭均不接納,指現行政策未有區分因年齡或健康問題不能、或不願生育的異性伴侶,同樣也沒有區分有計劃、或沒有計劃組織家庭的同性伴侶。更重要的是,李亦豪提供了證據證明,同性伴侶一樣有能力以人工授孕或領養等方法,合法組織家庭養育子女。事實上,現行政策亦沒規定異性伴侶的子女必須有血緣關係,才算是「傳統家庭」。故現行配偶政策與保障「家庭目的」之間,並無合理關連。
上訴庭:本案差別待遇近乎直接歧視
判詞提及,原審時房委會指其政策頂多涉及間接歧視,為差別待遇提供合理辯解時,可採取較寬鬆的標準。上訴庭指,正如同性伴侶一方所指,本案同性伴侶所承受的差別對待,較同類案件的間接歧視更嚴重,甚至近乎直接歧視,因同性伴侶永遠都沒可能符合有關條件。
而房委會的陳詞,實質上是承認現有居屋配偶政策,目的為阻嚇同性伴侶購買居屋,正正是具針對性的直接歧視,或案例所指的「嚴重間接歧視」,故原審法官以嚴謹標準檢視本案情況是否符合原則,並無不妥。
故此,上訴庭同意原審官所指,在房委會配偶政策上,異性及同性伴侶相類同,因性傾向構成差別對待,屬於歧視。
李亦豪:盼房委會不再上訴讓亡夫安息
李亦豪透過律師發聲明,指他與吳翰林一直只希望能夠合法生活在自己的家裡,「這是香港許多已婚人士的共同心願。但可悲的是,房委會基於性傾向的理由殘酷地否定了我們這個心願。」
他指對今天判決表示感激,但也為到吳翰林無法看到自己所奮鬥的成果、未能一同見證感到痛苦。「這個案件已經進行 4 年多了。我衷心希望房委會經過深思熟慮後,不會上訴,讓事件早日止息,亦終於可以讓吳翰林得到安息。」
婚姻平權協會亦發表聲明,指上訴庭維持原訟庭的裁決,明確指出房委會現行的公屋及居屋政策,同性配偶與異性配偶存在差別待遇。是次判決再次表明,公共政策應該保障所有人士,以免他們因為性傾向而遭受歧視及不公平待遇。
法庭線官網
法庭線Facebook
法庭線Youtube
法庭線Instagram
法庭線Patreon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