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碗辣椒炒肉,我就会乖乖吃饭
不爱吃米饭这个事情,我也搞不清自己是从哪儿继承来的。家里人都是一顿饭没米饭,那就叫没吃饭,唯独我觉得吃米饭太占胃容,实在太妨碍我吃肉吃菜。一看到还要咽下那么一大碗米饭,吃菜都多了包袱、少了兴致。
最近几年,我开始领会到,有些菜,还是要就着米饭滑过口腔,滑入肚皮才叫完整。比如,一碗上好的辣椒炒肉,除了填饱肚子,还能升华灵魂。于是我乐此不疲地在各家湘菜馆点辣椒炒肉,等待着香气钻入鼻腔往上,味蕾接受辣的刺激向大脑皮层疯狂传输多巴胺,油汪汪的汤汁包裹着粒粒香糯的大米逸散开去,一切融汇在脑海里,电光石火,发出“噼噼啪啪”的火花。激动时刻,眼圈有点湿,忍不住眼泪鼻涕齐下——当然更有可能是因为被辣着了。
虽然我是一个生长在江南,读书在北方,工作在广粤的娃,但我坚信我上辈子大概是湖南的伢。依我朴素的唯物主义经验,享用一碗好吃的辣椒炒肉,统共分四部分:熟而不烂、辣而不辛的辣椒,肥瘦相间、口感不老的香猪肉,缺其绝对不可的大蒜和一碗热气腾腾的香米饭。这道菜里没有什么多余的部分,每一样东西都能吃下肚子(和吃川菜要从一堆干辣椒和花椒里翻拣可食之材有所不同)。
目前,心目中排行第一的是“费大厨辣椒炒肉”(个人排名,或许受限于我生活过的地域)。“费大厨”从湖南衡阳起步,至今,产业化步伐已经走出湖南,在深圳也深具口碑。据其创始人费良慧说:“在选择猪肉上,费大厨深入原产地,精选湖南优质的土猪肉,100%确保新鲜,6小时内抵达餐桌,绝不隔夜;辣椒是新鲜采摘的青辣椒,包括食用油、酱油、大蒜都是精心选择的。”它家的猪肉新鲜且口感香嫩,肥瘦相间(肥肉略多),加入的脆皮丰富了口感。螺丝椒肉薄,猪油易沁入,辣椒香味四溢。作为佐料出现的大蒜爆炒得非常香,绝对是增色之举。出锅后依然放在小火上加热持续吸收味道,配以一电饭煲热气腾腾的东北香米。哎,宁在肉下死,做鬼也满足。火辣辣的感觉啊,恨不得一口接一口,欲罢而不能。直到吃到再也撑不下了,才心有不甘放下筷子。满脑子却还想着,再歇一歇,歇一歇或许又能上马再战第二轮。
回到上海之后,吃过的最接近这种“羽化成仙”的感觉的是“凤凰湘语”的湖南小炒肉。略有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选用的辣椒肉比较厚,虽然入味不易,但是厚重一些的肉质感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放松。让人在辣的刺痛中,找到短暂的缓冲。菜中加入豆豉,和大蒜一起混合出沁脾的香味。
“小团圆湘菜”的樟树港辣椒炒猪肉,相较之下辣味更重,几筷子之后舌头痛感明显,但是香气略逊一筹。大胆猜想,或许因为大蒜等佐料相对比较少,没有把锅子爆香。瘦肉偏多,大火将肉质炒到偏老了一点。米饭搭配得太随意,米本身质量一般加之水有点过,产生了黏糊糊的口感。至于这道菜的辣椒是不是真的来自樟树港,我就无法确认了。在深圳时,另一家有名的湘菜馆“农耕记·湖南土菜”就主打樟树港辣椒,并封其为辣椒中的“爱马仕”。它的特点在于:这款辣椒只生长于湖南岳阳湘阴县樟树镇,产量很少,贵得要命,一碗辣椒108元(你也可以自己买回家做,两斤598,三斤888大礼包)。但终究还是没有去一探究竟。
另外两家排名颇高的湘菜馆“许爷剁椒鱼头”和“温暖你的猪·湘西民间菜”里的小炒肉,看起来似乎风格很接近费大厨,都放在小火炉上加着热,菜里还加入了脆皮,却深失辣椒炒肉的精髓。前者肉切得太厚太大片,味道调得很咸,却失去了鲜,变得暮气沉沉。后者也是肉切得太厚太大,不怎么入味儿,毫无大火的锅气,没了那份热火朝天的生命力。
普通的街边小馆儿怎么可以放跑,不是都说高手在民间嘛。“湘知湘味”的农家小炒肉,锅气真的到位了,香气虽然不四溢,但也不算完全走偏,看来放点豆豉还是很有帮助的。唯独每次辣椒都有些生,一口下去有生辣椒的口感和气味,让人容易出戏。菜不够热,所以吃起来没有想要一口接一口的催促感。比较下饭重点因为咸。“谭姐湘菜馆”,是不是一听名字就充满了豪爽的江湖气?他们家有一份小炒肉加蛋,可以说是非常家常菜了。第一次看到小炒肉里辣椒切段,有些震惊。你也可以叫它小炒蛋加肉……重油重盐夹击下,容易觉得腻。就不深究他们家软趴趴的大米饭了。
猪肉、辣椒、大蒜、大米,这些中国人餐桌上最为普遍的食材,放在一起居然可以有如此令人念念不忘的回响。
啊,辣椒炒肉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你爱得深沉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