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開學了。同學,你在哪一班?

公庫
·
·
IPFS
·
台灣新課綱實施的第三年,學生們的課程結構發生哪些變化?
文/邱涵仕(國立台南家齊高級中等學校老師)
(原文發佈於2021年9月10日)

下課鐘響,邱老師整理完講桌上的物品,一邊和剛進高中的同學們聊天。

「開學一週了,你們還適應嗎?」

同學阿廷說:「跟班上的同學還不是很熟悉,而且大家都戴著口罩,很難記住對方的臉孔。然後,我覺得高中的課表和國中差好多,除了在自己的班以外,我們的英文課還要跑班上課、多元選修課程也要分班上課……。所以我現在跟自己班上的同學都還是不熟……。」阿廷的語氣中透露著些許不安。

高中大學化,課表個人化

新課綱實施邁入第三年,課程的結構出現極大變化,而這樣的變化展現在課表上,就是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課程,和以往相比,學生也有更多的選擇。

以筆者任教學校為例,一位人文藝術班群的同學,高中三年除了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藝術、綜合活動、科技領域、健康與體育8大領域共22個科目為必修學分外,還有語文、社會、藝術、科技、健康5大領域的加深加廣選修等24門課程。

除此之外,高中三年,學生還能夠從40多種不同的多元選修課程中,選擇6學分修習。而學校還會依照自身特色,開設校訂必修課程,近日媒體報導的「地方學」課程即為一例。

看到這裡,你是否已覺得眼花撩亂了呢?新課綱的精神即是「一生一課表」,學校端出了各式各樣的菜色,供學生做選擇。「同班同學」的定義被改寫,跑班換教室成為同學們每天的生活常態。

對老師和學生們來說,「班級」不只是學籍資料上的欄位,班級是每天中午和你在同一間教室用餐的那群人,班級是跟你穿同一件班服的人,班級是和你一起選修某一門跨班、跨年級多元選修課程的伙伴,班級是和你一起準時出現在Google Meet 視窗裡的那些大頭貼帳號。

對老師而言,為了開出多樣的課程,勢必得在後台下苦功。老師們不但要準備新課綱必修的範圍,若再開設探究與實作或專題研究課程,在課後與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的時間必然增加。而教師即便能夠依照自身的興趣與專長開設嶄新的課程,課外還是得花少許多心力安排課程的架構,挑選適合高中生的素材,設計評量的方式。

只是,在基本鐘點未調整的狀況下,老師們的負擔其實吃重不少。複雜的課表也使得請假研習更加不易,許多研習增能活動只能順勢安排在週末假日,間接地增加老師的勞動時間。

培養「群性」還是「自主」?

在新課綱下的多元課表,使得學生間的人際關係更加複雜,導生的困擾可能來自於不同班級間的人際互動,而伴隨著原班級相處的時間減少,凝聚班級向心力較以往更加不易,導師在班級經營上的心態和策略都得調整。

傳統的班級經營,較強調團結的價值,個人要為班級的共同榮譽而努力或犧牲。新課綱下的高中更像「小大學」,學生們的多樣性會更加凸顯,但他們很多時候仍然需要來自成人的陪伴和建議。

「未來想讀財金系一定要選修數A嗎?」、「聽說地理系的申請入學也會看自然探究與實作的成果?」、「選課真的是挑自己喜歡的課嗎?」面對各種紛亂的資訊接踵而至,高中生的反應各有不同,有些焦慮不安、有些「佛系」看待、有些隨波逐流,看似自由的課程選擇,其實都是一次次「做決定」的練習,做決定勢必代表著放棄其他機會,但也可能會有所收穫。

當選課不只是選課,選擇的背後,其實伴隨著責任,學習做選擇、面對責任,才是「自主」的開始。而這樣的精神不只是選擇課程,新課綱的自主學習、探究與實作課程中,學生也必須練習「思考自己的學習」,並且說服他人。

綜而觀之,在新課綱制度下能適應良好的學生,多半具有下列特質: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會運用課內外的時間自主規劃學習活動,亦能充分利用來自校內校外的資源,協助自身成長,了解各專業領域之間關聯性,且對於未來具有明確的方向。相對於坐等大人安排,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他們會更早「出發」,即便遇到困境,也能積極面對,探尋出路。

不過,我們也該探問的是,究竟是這一套課綱強化了學生的自主性,還是某一群學生資質原本就很優異,環境只是錦上添花?而伴隨著課程結構的改變,許多以紙筆測驗為評量方式的科目減少,但取而代之的是以實作、活動、報告…….為內容的課程。這樣的安排,對大多數的學生而言,究竟是增進了自主性,還是剝奪了原本享有的時間與空間?試問,一個學期修滿35學分的大學生,真的能有心力做好報告與讀書,甚至安排自己的課外學習與休閒活動嗎?

結語

筆者曾在課堂上詢問同學,是否了解國中升高中時,免試入學的相關規定。大多數的學生卻是一臉茫然,對他們而言,升學依舊等同於努力通過會考。其餘的社團參與、服務學習、體適能等項目,多半是師長們安排下的產物。

這讓我回憶起多年前,接到家長深夜來電,代為詢問段考日期的經驗。當我們為學生安排得越多,不代表他日後的人生會越「輕鬆」。很多課題,還是得讓他自己去面對。

然而,當高中課程期待學生透過探索,形塑自身屬性的目標確立之後,在大學端,我們卻看到很不一樣的發展方向。

有越來越多的大學開設了「不分系」的學位學程,有的是大一大二不分系,希望延緩分流,也有不少橫跨多個領域的學程誕生。當我們期待高中的課程更加個人化、專門化,以符合大學端需求時,大學課程整合化的風潮又是方興未艾。

教育是條漫漫長路,這一波接受新課綱的高中生進到大學、出社會後,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呢?對於學習的觀察與反思仍值得持續下去。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公庫「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將台灣社會中被主流媒體忽略或扭曲的公民行動,以影音形式紀錄下來。十年來,公庫已累積超過3千餘則影音紀錄。我們期望這些紀錄是各界查詢與理解社會事實的管道,因此亦採CC授權作為公共資源。 我們相信,另類媒體的獨立與公共性 須透過群眾認同、涓滴集資才能真正達成 ◈捐款挺公庫:https://donation.civilmedia.tw/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憂年後恐遭強拆 黎明幼兒園偕高雄兩迫遷案 籲總統廢除市地重劃惡法

劣跡私校董事會闖改辦再一例!稻江改辦長照 工會籲教育部否決

賣假學歷遭停辦、南榮科大申請改辦 工會呼籲教育部勿通過、6億校產應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