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不一樣
- 拖延是一種自我保護?
小時候我們會不想做功課,不想收拾房間,特別是在暑假的時候,明明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卻總要把暑期功課拖到最後一天才完成。長大後的我們拖延症更嚴重了,有時候因為拖延而遇到不少麻煩,有的人甚至因為拖延而把整個人生都給耽誤了。
到底「拖延症」真是單純的懶惰嗎?
「拖延症」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不一樣
拖延一般意指推遲,延後一些我們需要完成的事情或任務。而「拖延症」則是是指自我管制與調節失敗,在明明知道、能夠預料會有有害的後果情況下,仍然把應該完成的事情/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拖延症不是簡單的時間管理或品格問題,更不是單純的懶惰。拖延症屬於複雜的心理學問題,它不單反映了一個人如何跟自身相處,還是一種生活的藝術與技巧。
美國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馬則認為拖延是「與自我控制對立的衝動」的特殊形式。他發現,當需要在兩個任務之間做出選擇時,研究對象往往寧願選擇不太緊急的那一個,雖然那項任務更繁重,但拖延更有愉悅感。
拖延是一種自我保護?
或許非理性拖延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不用面對真實的自己。換句話說,拖延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它是具有功能的,因為我們在其中得到某些好處,才沒辦法下定決心走出來。拖延還會有好處?是的,拖延能幫助我們掩蓋「我不完美」的失落。
認知行為學派將此現象定義為「經驗性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經驗性迴避」指拖延的原因在於個人會有不願意保留的厭惡經驗,包括身體的感覺、內心的情緒、思考、記憶等等。另外,個人會為了避免厭惡經驗或事件而採取拖延來改變事件的頻率、形態等等。
所以說,拖延並非人們所說的單單是懶隋/勤力點便可以解釋與解決的。在拖延中也包含各種心理因素。但是,每個人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習性,到底我們應該如何改善拖延的習慣呢?
勤力便可以改善拖延症嗎?
正給文章開頭所說,拖延症與懶隋並不等同。很多朋友會強迫自己勤力些,結果適得其反。其實我們要做東西並不太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做吧。
1)定立一個明確務實的目標吧!
比起毫無目的地勤力,不如設定一個務實的目標。但是要注意,這個目標是要可觀察、具體而實在的,不是那種模糊而抽象的目標,例如「我從今天開始要勤力些」,因為勤力是模糊的、不確實,因些難以執行。
設定的目標要有規定的時間期限,不要異想天開,過於理想化,學會從小事做起,選擇一個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標。例如我要考日文考試,第一個月每天花一小時練習基礎日文對話,第二個月XXXX等等。
2)像分析師一樣分析你的目標吧!
很多一聽到「分析」二字都覺得好像很困難似的。其實簡單明確地分析自己的目標達成率,是一樣很有效令你可以完成目標的一環。
我們可以先把大目標分拆為小目標,計劃花多少時間去完成。每當完成後,記錄下所需時間與遇到的困難、改善的地方。這樣很快便能夠達成我們的大目標。
3)為困難與挫折做好準備
我們每做一件事,難不免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與挫折,不少有拖延症的朋友有機會曬因為曾經遇到過這些困難與挫折,當遇到同一件事時,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拖延。
其實困難只是你解決任務必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算多厲害的人也會遇到過困難,要知道它不是你個人價值或能力的反映。當你真的需要休息一下時,學會說不,不做額外的東西、不必要的事情,不需要做一個有求必應的人。
4)詢問你想拖延的東西
我時常鼓勵大家多作反思,當你想拖延時也是一樣。把拖延當成是對自己的一種信號,停下來,慢慢反思一下到底為甚麼我對此事想作拖延呢?拖延的時候是甚麼感受?把心中的東西都理清後,你可能會發現一條新的道路。
在這個繁忙的社會,有太多太多事要做,同時也有太多令人分心等著你去做決定。不只是你,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和拖延鬥爭,有些朋友甚至因此而飽受著內心的煎熬。但是歸根究底,沒有甚麼是可以靠著拖延去解決的。你可能在這一刻心裏舒服些,但拖延下去可能會令你更痛苦。
我們可以慢慢去了解自己會否有些重複的pattern,原來在遇到這些類型的事會令我們有所卻步,也可以透過不同的訓練去改善自己的拖延習懶。好好了解自己,學習與自己相處。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