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思維的良率:台積電教我的高效工作法,像經營者一樣思考、解題

理科假文青
·
·
IPFS
·
思維影響一切:態度來自思維,行為來自態度,行為則形成習慣,進而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說到護國神山台積電,近期營收更是成長到沒對手,這家公司如何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穩居領導地位?作為台灣的經濟支柱,台積電的成功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運營策略和商業思維?

這本《思維的良率》或許能揭示其中的核心思維模式,提供我們在瞬息萬變的職場環境中,重新檢視工作方式的寶貴見解。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是由台積電前資深經理彭建文所著,書中分享了他在台積電多年累積的高效工作法思維模式。作者透過親身經歷,探討如何運用商業思維問題解決技巧來提升個人效能和組織競爭力,並揭露像台積電這類頂尖企業的內部運作秘訣。

本書主要聚焦在以下幾個關點:

  • 培養商業思維:從產品、市場、財務、競爭等四大面向切入,教導如何提升在職場中的競爭力。

  • 問題解決技巧:介紹如 8D 問題解決法和 3x5 Why 分析法等實用工具。

  • 高效工作方法:從會議準備、提問技巧與時間管理的實用建議,讓工作更有條理。

  • 職場發展策略:探討如何適應變化、提升自我和把握升遷機會。

關於台積電的文化,讓我想起《器識》這本書,書中收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交大親授的12 堂 EMBA 課程,以 CEO 的高度分享公司治理與市場機制;而這本書則從基層的角度切入,剖析除了硬實力外,還要具備那些軟實力才能在這種人才濟濟的全球大企業中脫穎而出(存活?)。

💡 思維影響一切:態度來自思維,行為來自態度,行為則形成習慣,進而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整本書對創新思維著墨不多,但書中提到培養從商業思維的角度出發,是不管哪個產業都需具備的技能。算是這本書給我較多啟發的部分吧!整體而言,適合作為第一次踏入職場前的職場教戰指南。下面就幾個讀後較有共鳴的地方分享。

▍組織變革:數位轉型的關鍵

這幾年很多企業都在談論數位轉型或組織變革,轉型是一個由人為決策驅動的過程,需要人為的操作與執行。

公司是否真的準備好迎接轉型的挑戰?同仁是否有做好心理準備,並且是否具備適合推動轉型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公司是否有針對轉型需求進行人力配置調整或具體的行動規劃?

這一連串的問題,相信也是很多公司高層燒腦的問題,我自己的觀點跟作者觀察到的現象很相近,一家企業要談論數位轉型,從「資訊(IT)」人數比率,就可以反映出企業對於系統化自動化發展的重視程度。

書中提到,以半導體為例,資訊人才佔比應該要約為 30:1(即每 30 位同仁中就有一位 IT 人員),透過自動化生產管理系統,可以即時獲取生產數據與報表,大幅提高管理效率並減少人力負擔,從而保障產品品質(印象中台積 IT 約 1500~2000 人,要像書中提到的 30:1 可能是將軟體開發相關的人都納入計算?)。

而我自己查像 Amazon 等歐美大型科技公司,IT 人員通常占總員工數的 15% 至 30%,對於需要自行管理或開發系統的公司,提升資訊科技人數比率,雖然初期投入的人力成本較高,但長期的效益顯著。

轉型並不只是購買設備、安裝系統,更關鍵的是思維的改變。數位轉型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企業領導者和同仁能否擁有「不二錯(不能蠢兩次)」的決策思維,以及持續精進技能的能力。

▍商業思維:解決問題的技巧

作者強調,不論你身處什麼職位,培養商業思維都是非常重要的。建議我們可以從產品市場財務競爭者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這種多角度的思維方式能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公司運作,進而做出更有效的決策。

💡 培養商業思維:強調從產品、市場、財務和競爭者四個角度來思考,以提升職場競爭力。

這種思維轉變,尤其在工程師爬升為管理者時更為重要。自己的經驗也是,在當工程師時通常會優先以技術為導向來規劃專案,整個提案報告做完,卻忽略了背後最重要的商業價值。作者點出,我們需要跳脫技術的框架,從更高層次看待問題,書中提了幾個重要觀點:

  1. 從產品到市場:全面了解產品定位與需求

    產品思維是指對產品的深層理解,不僅要掌握產品的技術層面,還要了解它在市場中的定位。例如,若你從事晶片相關工作,你必須清楚晶片最終會應用在哪些裝置,如筆電、手機。了解產品後,進一步探索上下游供應鏈,並針對產品優缺點進行研究,這有助於你不再只將自己視為「一個生產晶片的工程師」,而是能夠站在更高層次上看待整個產品。

  2. 培養市場思維,抓住趨勢與機遇

    市場思維強調的是對市場動態的敏銳觀察,儘管你不必深入研究行銷或經營,但掌握市場趨勢能讓你在工作中更具前瞻性,幫助你將產品與市場需求更好地結合。

  3. 財務思維:懂得成本與營收的關鍵

    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不僅局限於技術能力,還包括對財務的理解。學會看懂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可以讓你清楚掌握公司運作的核心。

  4. 競爭者思維:與對手競爭並超越

    了解市場競爭格局是培養競爭者思維的重點。知道自家公司與競爭者的市占率差距,並且思考如何通過戰略規劃超越競爭對手。從競爭者的角度出發,能讓你的視野更廣,思考更具全局性。

  5. 整合性思維:推動大型專案成功的關鍵

    身為技術主管或專案負責人,跨部門的整合性專案是你提升專案管理技能的機會。每年公司的整合性專案,不僅有助於實現組織目標,更能讓參與者獲得豐富經驗。透過與高階主管交流、定期審查,團隊能逐步提高專案成功率。

  6. 價值銷售的技巧:如何應對價格壓力

    作者還分享了許多關於職場發展的寶貴建議,包括如何適應變化、持續學習、把握升遷機會等。這些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在瞬息萬變的職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不斷向上攀升。

▍成就激勵:績效評估的策略

書中提到的績效評估,套用在台積文化就是 KPI 制度,其中 CIT(Continual Improvement Team)是企業內部的一個機制,讓員工能夠組成團隊共同解決問題,提升公司競爭力。這些制度的目的是幫助員工和主管有系統地進行回顧與規劃。

通常績效評估報告會包含以下五個項目:

  1. 核心價值屬性評量

  2. 主要年度成就

  3. 個人優勢與潛力,別人的看法

  4. 需要改善的能力,具體提升計畫

  5. 下一年度的具體目標與預期成果

會想特別分享這主題是因為最近在看另一種績效評估方式 OKR(目標與關鍵結果),傳統的 KPI 制度與 OKR 最大的差異在於思維模式的轉變。它們雖有相似之處,但 KPI 更強調績效,OKR 則聚焦於願景和熱情。有興趣可以參考《OKR:做最重要的事》這本書。

許多人在面對問題時,會被過去的經驗或現況限制,無法跳脫固定框架。我們應學會從不同視角思考,作者鼓勵大家用下面的 4 個方法來幫助思維轉變:

  1. 暫時對策 vs. 永久對策:解決問題時,需區分暫時性方案與長期有效的對策,唯有永久對策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2. 發散思考:針對每個問題至少提出五個對策,避免過早篩選掉潛在的解決方法。

  3. 徹底解決問題的角度:即使某些方案目前看似不可行,也應大膽提出,因為未來可能會有實現的契機。

  4. 天馬行空:不論看似不可能或不合理的想法,也應納入討論,避免過早自我設限。

▍後記:持續進步的心態

先前看過的一篇報導,主要講述台灣工程師能力很強、擅長解決問題,但在問題的思考深度卻遠不如歐美工程師,大家本質上還是都以硬體思維的角度在解決問題。

這點也呼應了前陣子 Google 前執行長 Eric Schmidt 在一場活動中說:「台灣雖然是個很棒的國家,但軟體卻一團糟。」引發大家深度討論,其背後想要表達的是台灣過度集中以硬體為主,導致台灣在軟體創新思維上有所侷限。

這些觀點突顯了台灣科技產業面臨的挑戰:如何從硬體製造的強項,轉向更具創新性的軟體開發和系統整合。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轉變,更是思維模式的革新。

💡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持續學習和創新思考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從這本書我自己的反思是:台灣如何在保持硬體優勢的同時,培養軟體創新的能力?如何從單純的執行者,轉變為具有全局視野的創新者?這本書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幫助我們跳脫傳統思維的局限。

#閱讀筆記 #B101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理科假文青人不用很努力,但要很認真生活; 透過閱讀沉澱心靈,藉由分享讓彼此成長。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