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產生效率 智慧合作(下)-傳統教育缺失,培養樂意說話的環境
《分工產生效率 智慧合作》內容分為上下兩篇:
(上)-經濟活動與創業精神(還沒看過的,請先看前篇)
什麼是生產?經濟活動
分工合作,提高生產率
好的合作就如同一個身體需要不同的器官共同運作、相互搭配
創業靠的是智慧不是勇氣
三大商業面向:技術、資金、通路
儘管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不畏懼失敗且大膽挑戰,就稱為「企業家精神」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承受各種壓力將觀點轉為「跟自己的目標比起來如何」
(下)傳統教育缺失,培養樂意說話的環境
失能教育下的產物:害怕失敗、沒有自信、對生活不夠滿足
我們需要學習挑戰當權者,而不是毫無懷疑的服從任何命令
經過對話理解彼此感受,學會尊重彼此界線
謙虛的人對自己的優點能夠自信表達,同時願意正視自己的缺點
-
之前分享過很多篇(表達、嘗試、對話、溝通、尊重...),談「教育制度」缺乏的自我身分認同,本篇再提到:
1.孩子害怕說錯、害怕被評斷,沒有自信,自然越來越不會說話。不會說話,是失能教育下的必然產物。會說話的才是異類。
2.班級典型困境:每個人都有意見,但無人願意發言
3.空洞的眼神、委靡的動力、無所謂的態度和機械式的重複動作。即使完成了該做的作業、任務或報告,卻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是教育中的惡性腫瘤,讓老師陷入絕望漩渦!
失能教育下的產物:害怕失敗、沒有自信、對生活不夠滿足
在傳統學校環境長大的孩子,對「目標」這兩字相當陌生。
孩子的目標被制約,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再加上期中、期末考等毀天滅地的考試,在這樣密密麻麻的行事曆中,孩子能為自己訂出什麼樣的目標呢?
有什麼機會在考試的汪洋中浮上水面呼吸,在行有餘力與自我對話,尋找自己的動力,找著自己的目標呢?
大多數的老師陪著孩子面對考試,極少有人陪著他們訂定目標、教育期待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行為卻背離這份期待。
當學生找不到目標時,對老師進行的課程不置可否,也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因而導致空洞的眼神、委靡的動力、無所謂的態度和機械式的重複動作。即使他們完成了該做的作業、任務或報告,卻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這絕對是教育中的惡性腫瘤,讓老師陷入絕望漩渦。
沒有目標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有目標做一樣的事,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當你說「沒有意義」時,代表你【選擇】讓自己停留在淺層的思考。你局限自己關閉了對話的可能,在你與他人之間豎立一座隱形的牆。
意義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意義必須被賦予、被咀嚼、被創造。
意義是主觀的,一個人的意義不代表另一個人的。我覺得有意義的事,你不見得會認同,但不代表那件事沒有意義,不代表可以用藐視的態度對待他人的價值觀。
所以,花個兩分鐘暫時停下自己反射性的思維,讓思考向下潛,往深處去。想想別人的想法感受,客觀衡量這件事的價值,再決定如何回應。
目標與意義是相互輝映。目標是遠處飄揚的一面旗幟;意義是驅動引琴直奔的燃料。當意義感產生出來,定目標才顯得扎實;失去意義的目標,只顯得空洞沒有核心。
不同的人目標一致,但各自賦予的意義卻南轅北轍,高度與價值更是迥異。
也許因為讓孩子訂目標這件事,挑戰了既定的信念價值。對許多人來說,老師該決定教室內的一切形成與規劃。
老師的存在,不再是提供正確答案的扭蛋機,而是讓學生自我思考、找到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的推進器。走到這一步,孩子才有獨立、自主、負責的可能。
總有一天,孩子離開學校,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而大人什麼時候要讓他們開始學這事?也許第一步可以從「給出空間」開始,給予信任、空間就是放手。
在執行目標的過程,孩子一定會面對困難,大人可以有的態度是:「我不會主動幫你解決問題,你該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但若你沒成功,我隨時在這裡陪你,只要你求助,我一定會幫助你。」
要會訂目標,先要清楚自己意義感的來源。
「在做那些事的時候,會讓自己很開心?」
「做什麼事讓你格外有成就感?為什麼?」
「在做什麼事的時候特別投入、忘我?」
「過去一年來,你做過哪一件有意義的事?」
「對你而言,「自我實現」代表什麼?」
「如果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那這個夢想是什麼?」
花點時間思索意義感的來源,有時候,是結合自己熱中擅長的,並忘我投入;有時候,是找到自己獨具優勢的方式,給予團隊力量;有時候,是藉由幫助他人,帶給自己難以取代的滿足感;有時候是即使有所犧牲,仍然繼續堅持,找到背後的價值。然後由這些意義發展出大目標,在拆解程階段性的中、小目標。
問句本身是很有力量的工具,當人因找不到答案而失去動力時,往往是問題的方向錯了。
「問對問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問題的導向不同,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解。愛因斯坦講過一句話:「如果我有 1 小時拯救世界,我會花 55 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只以 5 分鐘尋找解決方案。」所以識別問題才是解題的關鍵,許多人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是因為一開頭就問錯問題了。
舉例來說,今天有一對老夫妻要分遺產,如果他們思考的層次是:「孩子會不會因為遺產手足鬩牆?擁有財富會不會讓他們不求上進?」這種負面而且封閉的假設性問題,反而會框限住思考。若是他們改變思維,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又該怎樣才能達到目標,那麼老夫妻就會關注在「怎樣能讓孩子得到幸福」。此時問題已蛻變成「好的父母會留給孩子怎樣的東西,來幫助他們成就美好人生 ?」
我們常常會問,怎樣創業才會成功。但其實成功有百百種原因,完成其中幾個成功條件並不等於就邁向成功,而是避免失敗才能真正通往成功之路。所以與其問「怎樣能成功」,不如思考,「怎樣我們可以避免失敗?」
對於人生的問題,我們也要追根究柢,不斷探詢背後真正的關鍵,才能找到真正治標又治本的答案,而非滿足於一個浮木般的解決方案。
只有擺脫外在枷鎖,才能有真自由
許多年輕人會問「自己適合什麼工作」,許多青年都帶著類似的問題。「他們可能有很好的學經歷,也在人人稱羨的公司任職,然而許多依然迷惘」,這問題的答案其實不需要向外求,而是要了解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字,從天賦、熱情跟價值觀的理解,去慢慢聚斂出屬於自己的生涯北極星。人生有各種可能,別因為自己出身跟環境而小看自己。如果因為希望渺茫而放棄,那才是真正的絕望。
讓自己的目標「增值」
做好老師或組長給的任務就好了嗎?完成時就在桌上睡覺、滑手機放空,百般無聊。
這就是你們對自己的期待嗎?在這次活動中,想學習的是什麼?當別人沒有交付給你們工作,你們的反應是什麼?
每一個行為都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選擇攝影紀錄組、選擇完成最基本任務、選擇讓自己沒事做、選擇睡覺。
如果沒有被交付其他工作,那可不可以讓你們做的事「增值」,創造自己的價值?有沒有想過在攝影紀錄組可以學到什麼?
如果想學的是拍照技巧,會建議去查資料,學習拍照構圖、角度、光線,然後每天看自己是否進步,拍出與其他同學不一樣的照片。
如果想學的是敘事技巧,會建議練習將班上這兩周的合作畫面,拍成一個紀錄短片,並用字幕、旁白來引導觀者進入你們的敘事邏輯。
如果想學的是布展技巧,會建議找攝影展的靈感,在班級規劃一個區塊呈現你們的照片,並用好的文案解釋你們的照片故事。
無論是哪一個都會比現在好,也不會對不起自己在這裡的學習。
結束這段對話,期待學生訂下超過自己能力多一點,又不致無法達到的目標。目標設得太高,只會不斷打槍自己,挫敗已萎縮的信心;覺得有挑戰性是一腳在舒適圈內,一腳在圈外的美好平衡。
目標是爭取來的
有一種開心,是生活中總是發生美好的事情,歡笑圍繞,每天都有小確幸,甚至有小鳥高聲在後方伴鳴,無憂無慮無拘無束,是是都照著你的想望。但這樣的開心,可能僅存在於童話世界或某些電影裡。
另一種開心,是經過困頓、覺悟、省思後的開心,讓你內心永遠有多元的聲音交錯拉扯。疲憊感、無力感是生活常態,「心好累」是每日固定的戲碼。但因為有目標,你知道必須經過熬煉,知道自己能更好、更強,因此你仍在前進。
登山山嶺的成就感,那怕只有一瞬間,卻戰勝了沿途的苦悶。這就是目標的價值。它不是廉價的仿冒品,它必須爭取而來。
海明威說:「你會覺得痛,但會愛上這種感覺。你也可能被擊垮,卻仍死心踏地愛這一切。聽起來難以置信的美好,不是嗎?」
班級典型困境:每個人都有意見,但無人願意發言
對孩子而言,要大聲說話,很難;
要面對觀眾說話,很難;
要說得有條理,很難;
要說得順暢,很難;
要說得靈活達意,更是無比艱難。
當孩子在課堂中一說話,就有幾十雙眼睛盯著他,孩子害怕說錯、害怕被評斷,沒有自信,自然越來越不會說話。
不會說話,是失能教育下的必然產物。會說話的才是異類。
然而,說話占了我們人生的大半,與自我表達相連,更和自尊、自信、自我價值緊密相依。
我們渴望說話,一說話還會說個沒完。只要老師能創造一個鼓勵說話的學習環境,以好奇、欣賞的姿態接受孩子的聲音,必能培養更多樂意說話,並好好說話的孩子。
過去老師直接揪出問題點,快速安排解決方案。但應該把團體議題還給團體處理,讓學生長出力量,面對自己的困境。
老師直接和大家說「雖然我有課程進度的壓力,但這周打掃的議題我很想詢問大家的想法,看大家覺得是否需要討論?」
我曉得大家都很在意這件事,但沒有人願意勇敢說出內心話。如果這件事是我們共同在意的,為什麼一致選擇沉默?
也許這是我們習慣在團體中處理事情的方式:有感覺,選擇私下說、背後抱怨或索性不理會。
選擇不在團體中發言,也許有幾個可能:
你不信任這個團隊,說出來沒有安全感。
你不在乎這個議題,置身事外。
你覺得不會有用,說再多大家也不會改變。
如果老師點人,學生什麼時候能學會自主?
就算每一個都點完每個人都發言,但這樣的發言意義是什麼?
慢慢的五六個人開始參與討論,慢慢的想法匯集起來,問題漸漸清晰,孩子開始有了對話。
在會議過程中看到了三種人,似乎也象徵社會中的三類人。
同心圓從裡到外的順序:
1.帶頭者:目前群體中能夠主動發聲的,就是那五六個人核心人物,他們願意說話、願意帶來改變,不會顧忌自己說得好或不好,想要學習領導。
2.呼應者:約十位,能在頭者開始帶動發聲後,陸續加入意見。
3.沉默者:從頭到尾沒有發言,表面上有在聽,但不清楚想法是什麼,也不知道究竟聽到了沒有。
不可能所有人都是領頭羊。團體中有帶領者也有被帶領者,分別都有自己需要學習的部分。
如果你是領導者,要怎麼說讓人聽得懂、跟上你的想法?並用一個適宜、大家願意接受的方式。
如果你是大多數沒有發聲的人,你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讓大家感受你願意參與的心?讓大家聽見你的想法,也讓大家清楚你有保持在線上。
即使沉默也會帶著不同的意圖。沉默有很多種,有的是帶有敵意的,有的能讓人感到善意與支持。
一個好的聆聽者可以有的表現是什麼?例如笑容、回應說好、專注的眼神等,讓說話的人覺得被尊重、被聽見。
若真心想讓孩子獨立,第一步該是信任、給予空間,允許他們為自己的學習設定量身訂做的目標,並規劃時間逐步完成。
讓所有課程回到學生自身是至關重要的。在課程開始前應該讓孩子清楚:「這堂課和我的關聯」「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我這階段的目標是什麼?」
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
「若不說自己的意見,沒有人會知道。」
「不分享,問題就沒有解決的可能。」
「要對話,必須建立在共同理解的基礎上。」
「解決問題前要先定義問題,否則只是空談。」
「真正在執行時,要有實驗組與對照組,才能看出不同的差異。」
「說明較長內容時,可以試著用列點式或視覺化寫出來。」
「今天所有的決議,需要繼續追蹤,看看執行之後有什麼改變,再進行修正。」
若團體中的每個人都將感受永遠留在自己心裡,那我們就無法看見不同心靈和思想串聯的美感,也看不見團隊的力量,更看不見團體智慧的展現。
成為公民,需要學習。
能夠開口,需要勇氣。
練習成為公民的時機,不論何時都不嫌晚。期待有一天,老師在班上發言都要舉手等待。
認識自己身處於一個經緯交織的社會網絡,即使個人能力再優異,也不過是渺小的點。重要的是如何和身旁的人建立連結,融入所屬的群體,找到群我互動的定位。
群體生活和未經腐蝕的信念:
相信人可以透過群體共識來解決問題。
相信個人不會在人群中顯得空洞、虛假、表面化
相信群體的智慧遠勝個人的單打獨鬥。
相信當個人願意為眾人投入心力時,能匯集出群體更大的力量。
相信自己的聲音能被傾聽、被看見、被尊重。
相信每一個不同都能被帶進團體裡,被接納、認同、同理。
我們需要學習挑戰當權者,而不是毫無懷疑的服從任何命令
在某種程度上選擇服從指令,即使感到不安,而且知道是錯的,研究顯示這種行為和個性無關,而是當時的情境。我們需要學習挑戰當權者,而不是毫無懷疑的服從任何命令。
為什麼會想幫忙別人?
幫助別人會耗費自己的時間和力氣,但可以讓我們所屬的團體、社會運作得更好。
幫助別人對自己也有好處,因為將來別人也可能願意幫助我們。
幫助別人不是一種天性,是經過後天學習。學校、家庭、電視和書本上常強調助人的重要。
令人意外的是,周圍有其他人在場時,人們比較不會主動幫忙。了解這些心理障礙對我們十分有用。例如你知道旁觀者效應後,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就會比較願意挺身而出,伸出援手。
從眾行為
為了讓自己和其他人更接近,因而改變原有想法和行為的傾向,稱為從眾行為。
當任務困難、團隊其他人能力較強、團體中有共同目標時會讓人偏向從眾。從眾讓我們比較容易融入團體生活和工作。
從眾不是錯,但自己心裡要有一把尺,就叫「原則」。
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要
我們會屈服於同伴的壓力,想被喜歡、被接受、怕被取笑、被欺負。有時光是聽到「大家都這樣」就是足夠的理由了。
「從眾壓力」是人類最強的心理壓力之一。不合群讓人非常痛苦,喜歡隨和、不喜歡衝突,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相處,這種人通常更容易從眾。
說「不」需要很多勇氣
首先要能夠分辨事情的對錯,也要能夠設想後果。當朋友問你「為什麼不要?你怕嗎?」此時好的回答方式可以說「我不偷東西」,不用多做解釋或編藉口。
這需要更多勇氣,但會顯示你很成熟,是你自己決定不要做,這顯示你有自己的原則,而且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
另外,如果能找到跟你一樣願意說「不」的朋友,也會很有幫助。一個有原則的人,即使不合群,也會受人尊敬。成為一個能夠與別人合群相處,同時又能堅持自己的原則、知道分寸、能營造正面影響力的人。
經過對話理解彼此感受,學會尊重彼此界線
談話不一定是為了做出決定,有時談話本身是問題的解答。至終答案會在忘我的對話中隱隱浮現。
讓孩子不再被忽略
希望能活得像人,而人的本性就是與其他人產生交集,渲染出一層又一層意義交疊的漣漪。
像人能自在與人交談,建立自己的人際圈;像人能看見彼此的好,接納彼此的不好,創造共好;像人將散落的智慧融合在一起;像人能暢談爭執道歉分享,用合宜的言語傳遞內心的愛恨喜憂。
學習怎麼跟別人溝通、怎麼描述你心裡的感覺,學會溝通技巧,可以幫助跟人的相處。
青少年時期,最需要建立兩種自信,一種是「勤奮」,相信自己是一個有能力,可以勤奮起來的人;另一種自信「角色統合」,我知道我是誰。
如果父母能讓孩子去探索,讓他們找到自己,角色就能夠統合。如果持續施壓,只為符合父母的期望,青少年則會面臨角色的混亂。
這時把自己的精力投入某個你感興趣的領域,從中取得成績和進步。這會讓你更有自信,也讓你的「自我感」更強,活得更踏實。
勇於面對衝突,讓小組確實運作
好的分組,讓學習加成;不好的分組,只是形式上的應付。分組的講究及如何面對衝突建議如下:
讓孩子理解分組的目的:分組是為了讓孩子對話,學習社會的技能,老師必須先催化孩子分組合作的意願。
思考讓子別運轉的組合:在分組前思考什麼元素可以讓團體運作,若明顯有幾位小孩不合就該避免編在一組。小組不僅得目標一致,也得共同完成任務,不是明知會有衝突還放在一起。
衝突時先尋找問題根源:第一時間老師要理解背後的原因。對課程不感興趣?個性不合?老師該問自己:「孩子需要我為他們做什麼?」
不輕易以換組或處罰來解決問題:合作不總是愉快的。換組是容易的解決方式,孩子不會有所學習,若要處罰則認真思考,是否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
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合作發生問題時,先讓孩子試著解決;引導孩子尊重彼此立場,理解對方,創造他們的解決方案。
老師該處理衝突的時刻:若孩子無法解決老師就該陪伴處理,和孩子一起達成結論與協議。然後觀察一段時間,評估後續狀況。
不斷尋找新方案:一開始沒有人知道協議是否會成功,這是正常的。若一段時間後評估仍未改善,表示三方(包括老師)都做了錯誤的決定,就得繼續尋找新方案,甚至邀請全班一起討論解決方法。
在生活中經常遇到許多你不同意他們看法的人;該怎麼做才能不傷和氣,又提出令人信服的論點呢?
1.別針對個人
針對對方的觀點提出批評,而不是針對他們個人。
2.用事實支持你的看法
了解真正的情況,盡量找到第一手資訊。多讀書、多看新聞,針對你所關心的議題廣泛蒐集資訊。
3.用情感打動人心
真憑實據雖然很重要,但人類是感情的動物,如果能觸動他人的恐懼或希望,說服他們的機會就比較大。人們往往需要心理上和某種論點產生連結,如果只是就事論事,有時會讓人覺得沒有溫度,而且太過抽象。
4.小心以謊言作為基礎的論點
有時候,有些人會拿錯誤的資訊來當論述的基礎,最好一開始就質疑任何假設,讓他們無法用錯誤或過時的訊息當作論述的基礎。
5.別發脾氣,別吼叫
這會讓你顯得慌張且失控,說出的論點力量就會減弱。
6.保持心胸開放,願意改變想法
辯論到一半發現對方說得有道理,如果你坦承自己的想法被改變,對方也會願意轉換立場或改變他們的論點。
衝突後,合作才要開始
衝突可以毫無意義讓謾罵的雙方築起一堵堅固的牆;也可以是一座連接彼此的橋,通往更寬廣的世界。
衝突是一個缺口,一個轉折,最容易著力的點,也是讓關係朝不同方向發展的機會。衝突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在衝突後彼此如何對話,願不願意繼續合作?
即使有時衝突想在演羅生門,每個人都各說各話、各有道理,但只要可以聽見對方的在乎和感受,就有機會達到共識,讓團體前進。
表達方式可以很精緻也可以很粗野。不需要說得很大聲,也不需要急著打斷別人的話。該思考的是,如何讓人甘願且期望聽你說話?
人願意停下片刻,將這時代普遍缺乏的專注力放在你身上,因為:
你言語中熠熠生輝的思想內涵?
你態度不卑不亢的柔軟身段?
語調裡不時土露的關懷熱度?
舉手投足中謙卑的理性姿態?
直言、誠懇、不官腔的自然坦率?
用理智、情感說話,別讓粗鄙與莽撞取代你的知性與感性。這一切都需要在開啟對話後,才有機會發生。
目標不因衝突而結束:因發生衝突計畫被打斷,但事後仍必須完成任務,達到起初目標是重要的。
「為了平等對待孩子,他們每一位都被不同對待。」因材施教
不用生命比較生命,而是看見孩子的差異性,柔軟、有彈性的陪伴每個不同,讓他們在群體中學習互相合作,將每個不同交織成一片美麗而充滿生機的錦繡。
當我們忽視別人的感受時,就是不尊重那個人
當我們忽視別人的感受時,就是不尊重那個人。尊重別人包括尊重別人的信仰,特別是朋友更應該互相尊重對方的感受,如果朋友因為你做了什麼事,你就應該要認真看待這件事,並且道歉。
→道歉時:
皆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負起責任。
先跟受到傷害的人道歉,那是最重要的。
要發自內心,不真誠的道歉跟沒道歉一樣。
「對不起」不應該只是用說的,真正重要的是,你必須想出辦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
要記得,真心的道歉是代表你的人格是好的,而不是表示自己是弱者。每個人都可以怪別人或否認自己犯錯,甚至說謊掩蓋事實,只有嚴以律己的人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只有這樣的人才值得別人尊敬。
仔細觀察一個人是如何道歉的,會發現那其實是勇氣的表現。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勇敢,當你犯錯卻拒絕道歉才是懦弱。
道歉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
首先,你必須面對自己做錯的事,這非常不容易,因為人們常會覺得犯錯很丟臉,很想裝作沒這回事。
如果你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不用心體會對方的感受,就沒辦法發自內心的道歉。沒有誠意的道歉,比不道歉更讓人討厭,對吧?
反省也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讓你學到以後不可再隨口說出傷害別人的話,如果你沒利用這個機會學習反省,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別人,那樣豈不是更差勁嗎?
先整理自己的內心,我為什麼會說出那麼過分的話呢?
→因為有其他事讓我心煩→把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很不應該→就算我正在生氣,話說出口之前還是要先思考一下
→因為它讓我心煩→即使我覺得不耐煩有些話還事不該說→以後我不會再說那種話了!
→因為我們很要好,我以為就算我這樣說它也不會放在心上→結果,我傷了他→以後我不會再說那種話了!
如果有人以你不喜歡的方式持續對待你,那一定是你允許的,否則他只能得逞一次。這話也解釋了「為什麼別人越來越不把你當個回事」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太好說話了,什麼事情別人一找你你就答應,什麼東西別人一要你就給。久而久之,別人習慣了你的不遺餘力,也就部會對你見外和感激了。
同樣道理,當別人向你道歉時,你要說「我接受你的道歉」而不是「沒關係」,沒關係會讓人覺得「麻煩你沒關係」,然後他們還會持續地麻煩你。
善良、慷慨、大方固然是要有的,體面的心理也確實需要給予照料,但該拒絕的時候也一定要果斷。
如果每次都是盡100分地幫別人,當有一天你的能力只夠幫他80分了,他便會清空你所有的恩,寧願選擇只幫他70分的人做朋友。
「一粒米養恩人,一石米養仇人」。一個人吃饋次數太高,別人就會覺得你吃多少虧都是應該的。就算你被折騰得精疲力竭,就算到了快撐不住的時候,也沒人在意,因為在他們眼裡,這都是你自願的,也是你力所能及的。
一旦克服對他人意見、態度的恐懼,摘下「爛好人」標籤,你就不再是一隻萌寵,你會搖身一變,變成一頭驕傲的獅子。你斬釘截鐵說出的「不」字就像是獅子的怒吼,那也是自由的怒吼。
最後你會慢慢發現,茫茫人海中,就屬討厭自己的人最討厭!
謙虛的人對自己的優點能夠自信表達,同時願意正視自己的缺點
事業做得再好、再大,聚會時總不聚焦自己,很有溫度的注意到他人的近況,關心問候也順勢表揚,讚美而不奉承,真誠而不失分。讓每一次的聚會,每位朋友都感受到被重視,而且每個人都是主角,都很溫暖。
不搶攻、不浮誇;把話說小,把事做好。
把光環給他人的同時,其實溫暖的光也會照耀到自己。
世界很大有大多東西我們不理解,只是茫茫中的一點
時常用謙卑的態度去面對 不斷想著不同的可能性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絕對不存在
認識自己 接納廣大世界的第一步
以人為鏡,審視自我
從他人的相對位置,找到你的絕對位置
避免走上極端
聽聽別人的想法 審視自我 自己才會成長
很多不同的描述 這件事真實的本質是什麼
了解的越全面 越穩定的內在核心做自己就會越舒適
深怕出了什麼差錯
放下成見 用心體驗 謙卑的態度面對世界
你會獲得珍貴的財富
越是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往往越不會放大自己,不只是因為他們懂得謙遜之道,也同時是他們在各自領域中不斷往前探索時,深刻感悟到在浩瀚世界之下,自己的不足,個人的微小,願意垂下頭,因為還有太多可以成長的空間。
謙虛的人把世界看得比自己大;驕傲的人,眼中卻往往只有自己。
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話,對他人、事物就容易產生不耐煩,無論做什麼都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謙虛的人,以虛懷若谷的姿態贏得他人的敬重;
驕傲的人,總是盛氣凌人,引人反感。
謙虛並不是要你處處強調自己能力不足,而是深刻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沒有人是一無是處;而每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的短處。
只要面對自己優點時,可以自信表達,但不目中無人。
面對自己缺點時,嚴正檢視,願意改變,這樣就能認清自己的位置。
擁有謙虛的心態,能讓你一直保持高昂的鬥志,往成為最好的自己前進。
過度卑微,貴人看不見你
自己也是貴人,互為貴人
po一些文讓自己被看見 透明度真實性
刻意吸引來的,刻意交流、刻意交流、刻意說話,用字遣詞要小心
貴人的出現:能見度的曝光
1.難過時,鼓勵在意,不是過度討拍
2.困惑時求解答
3.努力在某些地方時分享出去被看見
4.愛跟祝福有能量時,可以po文出來
鼓勵、引導、努力、支持
善循環系統:保持交流、穩定交情、領域交集、資源交換、價值交易
結語
站挺職場,用力實現自我吧
To年輕人:
還在摸索階段的你,手裡還沒握有什麼成就要擔心失去。
盡可能用邏輯篩選下一份工作,讓履歷上累積的經驗與實力得以再次延續,專精至權威是「選對」後的事,不必死守著「交集」的領域,想像不被限制才能突破進化,多點勇氣去「聯集」的領域探一探,隔行如隔山,跨界開墾懂越多,涉略層面越廣泛,交叉融合具備觸類旁通的本事,更能因應瞬息萬變的世界,創造出嶄新多元的板塊。
入場門票可是你付出代價才到手的,光論「時間」成本就彌足珍貴,人生每分每秒僅此一次,不停在流逝,你選擇這份工作,表示你同時放棄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你肯定失去成本代價,離開一份工作的含意是你有了更具發展性的機會,你決定不要再錯過。
在利潤和成長掛帥的經濟體制裡,資本因缺乏制衡的力量而成了勞動尊顏和合理回報的對立面。台灣的威權主義轉型包含經濟民主的面向,但因制度、意識觀念、社會資源、公共政策等因素而功敗垂成。
敞開心胸、關心社會,一同做負責任的公民
本篇整理自以下書籍:
《#奇龍族學園 經濟知識大探索》《#窮小孩富小孩》《#閱讀變現》《#打造小小巴菲特 贏在起跑點》《#金錢遊戲》《#教室裡的理財冒險王》《#如果三隻小豬懂經濟學》《#百萬富翁練習如何從100元變成100萬 小小理財家》《#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道德評論》《#塔木德親子財富課》《#世界公民素養教育》《#練習被看見》《#複利思維》《#這一天讓我好好聽你說話》《#堅持就能實現夢想》《#複利思維》《#志玲姊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