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產生效率 智慧合作(下)-傳統教育缺失,培養樂意說話的環境

簡.不簡單
·
·
IPFS
·
「兒童出世時就像一張白紙,隨著接受到的教育而發展出個性。群體學習和競爭會加強學習。」阿威森(980~1037,那布哈拉(在烏茲別克共和國))

《分工產生效率 智慧合作》內容分為上下兩篇:

(上)-經濟活動與創業精神(還沒看過的,請先看前篇)

什麼是生產?經濟活動

分工合作,提高生產率

  好的合作就如同一個身體需要不同的器官共同運作、相互搭配

創業靠的是智慧不是勇氣

三大商業面向:技術、資金、通路

儘管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不畏懼失敗且大膽挑戰,就稱為「企業家精神」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承受各種壓力將觀點轉為「跟自己的目標比起來如何」

(下)傳統教育缺失,培養樂意說話的環境

失能教育下的產物:害怕失敗、沒有自信、對生活不夠滿足

我們需要學習挑戰當權者,而不是毫無懷疑的服從任何命令

經過對話理解彼此感受,學會尊重彼此界線

謙虛的人對自己的優點能夠自信表達,同時願意正視自己的缺點

-

之前分享過很多篇(表達、嘗試、對話、溝通、尊重...),談「教育制度」缺乏的自我身分認同,本篇再提到:

1.孩子害怕說錯、害怕被評斷,沒有自信,自然越來越不會說話。不會說話,是失能教育下的必然產物。會說話的才是異類。

2.班級典型困境:每個人都有意見,但無人願意發言

3.空洞的眼神、委靡的動力、無所謂的態度和機械式的重複動作。即使完成了該做的作業、任務或報告,卻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是教育中的惡性腫瘤,讓老師陷入絕望漩渦!



失能教育下的產物:害怕失敗、沒有自信、對生活不夠滿足

在傳統學校環境長大的孩子,對「目標」這兩字相當陌生。

孩子的目標被制約,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再加上期中、期末考等毀天滅地的考試,在這樣密密麻麻的行事曆中,孩子能為自己訂出什麼樣的目標呢?

有什麼機會在考試的汪洋中浮上水面呼吸,在行有餘力與自我對話,尋找自己的動力,找著自己的目標呢?

大多數的老師陪著孩子面對考試,極少有人陪著他們訂定目標、教育期待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行為卻背離這份期待。

當學生找不到目標時,對老師進行的課程不置可否,也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因而導致空洞的眼神、委靡的動力、無所謂的態度和機械式的重複動作。即使他們完成了該做的作業、任務或報告,卻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這絕對是教育中的惡性腫瘤,讓老師陷入絕望漩渦。

沒有目標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有目標做一樣的事,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當你說「沒有意義」時,代表你【選擇】讓自己停留在淺層的思考。你局限自己關閉了對話的可能,在你與他人之間豎立一座隱形的牆。

意義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意義必須被賦予、被咀嚼、被創造。

意義是主觀的,一個人的意義不代表另一個人的。我覺得有意義的事,你不見得會認同,但不代表那件事沒有意義,不代表可以用藐視的態度對待他人的價值觀。

所以,花個兩分鐘暫時停下自己反射性的思維,讓思考向下潛,往深處去。想想別人的想法感受,客觀衡量這件事的價值,再決定如何回應。

目標與意義是相互輝映。目標是遠處飄揚的一面旗幟;意義是驅動引琴直奔的燃料。當意義感產生出來,定目標才顯得扎實;失去意義的目標,只顯得空洞沒有核心。

不同的人目標一致,但各自賦予的意義卻南轅北轍,高度與價值更是迥異。

也許因為讓孩子訂目標這件事,挑戰了既定的信念價值。對許多人來說,老師該決定教室內的一切形成與規劃。

老師的存在,不再是提供正確答案的扭蛋機,而是讓學生自我思考、找到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的推進器。走到這一步,孩子才有獨立、自主、負責的可能。

總有一天,孩子離開學校,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而大人什麼時候要讓他們開始學這事?也許第一步可以從「給出空間」開始,給予信任、空間就是放手。

在執行目標的過程,孩子一定會面對困難,大人可以有的態度是:「我不會主動幫你解決問題,你該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但若你沒成功,我隨時在這裡陪你,只要你求助,我一定會幫助你。」

要會訂目標,先要清楚自己意義感的來源。

「在做那些事的時候,會讓自己很開心?」

「做什麼事讓你格外有成就感?為什麼?」

「在做什麼事的時候特別投入、忘我?」

「過去一年來,你做過哪一件有意義的事?」

「對你而言,「自我實現」代表什麼?」

「如果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那這個夢想是什麼?」

花點時間思索意義感的來源,有時候,是結合自己熱中擅長的,並忘我投入;有時候,是找到自己獨具優勢的方式,給予團隊力量;有時候,是藉由幫助他人,帶給自己難以取代的滿足感;有時候是即使有所犧牲,仍然繼續堅持,找到背後的價值。然後由這些意義發展出大目標,在拆解程階段性的中、小目標。

問句本身是很有力量的工具,當人因找不到答案而失去動力時,往往是問題的方向錯了。

「問對問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問題的導向不同,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解。愛因斯坦講過一句話:「如果我有 1 小時拯救世界,我會花 55 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只以 5 分鐘尋找解決方案。」所以識別問題才是解題的關鍵,許多人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是因為一開頭就問錯問題了。

舉例來說,今天有一對老夫妻要分遺產,如果他們思考的層次是:「孩子會不會因為遺產手足鬩牆?擁有財富會不會讓他們不求上進?」這種負面而且封閉的假設性問題,反而會框限住思考。若是他們改變思維,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又該怎樣才能達到目標,那麼老夫妻就會關注在「怎樣能讓孩子得到幸福」。此時問題已蛻變成「好的父母會留給孩子怎樣的東西,來幫助他們成就美好人生 ?」

我們常常會問,怎樣創業才會成功。但其實成功有百百種原因,完成其中幾個成功條件並不等於就邁向成功,而是避免失敗才能真正通往成功之路。所以與其問「怎樣能成功」,不如思考,「怎樣我們可以避免失敗?」

對於人生的問題,我們也要追根究柢,不斷探詢背後真正的關鍵,才能找到真正治標又治本的答案,而非滿足於一個浮木般的解決方案。

只有擺脫外在枷鎖,才能有真自由

許多年輕人會問「自己適合什麼工作」,許多青年都帶著類似的問題。「他們可能有很好的學經歷,也在人人稱羨的公司任職,然而許多依然迷惘」,這問題的答案其實不需要向外求,而是要了解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字,從天賦、熱情跟價值觀的理解,去慢慢聚斂出屬於自己的生涯北極星。人生有各種可能,別因為自己出身跟環境而小看自己。如果因為希望渺茫而放棄,那才是真正的絕望。

讓自己的目標「增值」

做好老師或組長給的任務就好了嗎?完成時就在桌上睡覺、滑手機放空,百般無聊。

這就是你們對自己的期待嗎?在這次活動中,想學習的是什麼?當別人沒有交付給你們工作,你們的反應是什麼?

每一個行為都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選擇攝影紀錄組、選擇完成最基本任務、選擇讓自己沒事做、選擇睡覺。

如果沒有被交付其他工作,那可不可以讓你們做的事「增值」,創造自己的價值?有沒有想過在攝影紀錄組可以學到什麼?

如果想學的是拍照技巧,會建議去查資料,學習拍照構圖、角度、光線,然後每天看自己是否進步,拍出與其他同學不一樣的照片。

如果想學的是敘事技巧,會建議練習將班上這兩周的合作畫面,拍成一個紀錄短片,並用字幕、旁白來引導觀者進入你們的敘事邏輯。

如果想學的是布展技巧,會建議找攝影展的靈感,在班級規劃一個區塊呈現你們的照片,並用好的文案解釋你們的照片故事。

無論是哪一個都會比現在好,也不會對不起自己在這裡的學習。


結束這段對話,期待學生訂下超過自己能力多一點,又不致無法達到的目標。目標設得太高,只會不斷打槍自己,挫敗已萎縮的信心;覺得有挑戰性是一腳在舒適圈內,一腳在圈外的美好平衡。

目標是爭取來的

有一種開心,是生活中總是發生美好的事情,歡笑圍繞,每天都有小確幸,甚至有小鳥高聲在後方伴鳴,無憂無慮無拘無束,是是都照著你的想望。但這樣的開心,可能僅存在於童話世界或某些電影裡。

另一種開心,是經過困頓、覺悟、省思後的開心,讓你內心永遠有多元的聲音交錯拉扯。疲憊感、無力感是生活常態,「心好累」是每日固定的戲碼。但因為有目標,你知道必須經過熬煉,知道自己能更好、更強,因此你仍在前進。

登山山嶺的成就感,那怕只有一瞬間,卻戰勝了沿途的苦悶。這就是目標的價值。它不是廉價的仿冒品,它必須爭取而來。

海明威說:「你會覺得痛,但會愛上這種感覺。你也可能被擊垮,卻仍死心踏地愛這一切。聽起來難以置信的美好,不是嗎?」

班級典型困境:每個人都有意見,但無人願意發言

對孩子而言,要大聲說話,很難;

要面對觀眾說話,很難;

要說得有條理,很難;

要說得順暢,很難;

要說得靈活達意,更是無比艱難。

當孩子在課堂中一說話,就有幾十雙眼睛盯著他,孩子害怕說錯、害怕被評斷,沒有自信,自然越來越不會說話。

不會說話,是失能教育下的必然產物。會說話的才是異類。

然而,說話占了我們人生的大半,與自我表達相連,更和自尊、自信、自我價值緊密相依。

我們渴望說話,一說話還會說個沒完。只要老師能創造一個鼓勵說話的學習環境,以好奇、欣賞的姿態接受孩子的聲音,必能培養更多樂意說話,並好好說話的孩子。


過去老師直接揪出問題點,快速安排解決方案。但應該把團體議題還給團體處理,讓學生長出力量,面對自己的困境。

老師直接和大家說「雖然我有課程進度的壓力,但這周打掃的議題我很想詢問大家的想法,看大家覺得是否需要討論?」

我曉得大家都很在意這件事,但沒有人願意勇敢說出內心話。如果這件事是我們共同在意的,為什麼一致選擇沉默?

也許這是我們習慣在團體中處理事情的方式:有感覺,選擇私下說、背後抱怨或索性不理會。

選擇不在團體中發言,也許有幾個可能:

你不信任這個團隊,說出來沒有安全感。

你不在乎這個議題,置身事外。

你覺得不會有用,說再多大家也不會改變。


如果老師點人,學生什麼時候能學會自主?

就算每一個都點完每個人都發言,但這樣的發言意義是什麼?

慢慢的五六個人開始參與討論,慢慢的想法匯集起來,問題漸漸清晰,孩子開始有了對話。

在會議過程中看到了三種人,似乎也象徵社會中的三類人。

同心圓從裡到外的順序:

1.帶頭者:目前群體中能夠主動發聲的,就是那五六個人核心人物,他們願意說話、願意帶來改變,不會顧忌自己說得好或不好,想要學習領導。

2.呼應者:約十位,能在頭者開始帶動發聲後,陸續加入意見。

3.沉默者:從頭到尾沒有發言,表面上有在聽,但不清楚想法是什麼,也不知道究竟聽到了沒有。

不可能所有人都是領頭羊。團體中有帶領者也有被帶領者,分別都有自己需要學習的部分。

如果你是領導者,要怎麼說讓人聽得懂、跟上你的想法?並用一個適宜、大家願意接受的方式。

如果你是大多數沒有發聲的人,你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讓大家感受你願意參與的心?讓大家聽見你的想法,也讓大家清楚你有保持在線上。

即使沉默也會帶著不同的意圖。沉默有很多種,有的是帶有敵意的,有的能讓人感到善意與支持。

一個好的聆聽者可以有的表現是什麼?例如笑容、回應說好、專注的眼神等,讓說話的人覺得被尊重、被聽見。

若真心想讓孩子獨立,第一步該是信任、給予空間,允許他們為自己的學習設定量身訂做的目標,並規劃時間逐步完成。

讓所有課程回到學生自身是至關重要的。在課程開始前應該讓孩子清楚:「這堂課和我的關聯」「為什麼我要做這件事」「我這階段的目標是什麼?」

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

「若不說自己的意見,沒有人會知道。」

「不分享,問題就沒有解決的可能。」

「要對話,必須建立在共同理解的基礎上。」

「解決問題前要先定義問題,否則只是空談。」

「真正在執行時,要有實驗組與對照組,才能看出不同的差異。」

「說明較長內容時,可以試著用列點式或視覺化寫出來。」

「今天所有的決議,需要繼續追蹤,看看執行之後有什麼改變,再進行修正。」

若團體中的每個人都將感受永遠留在自己心裡,那我們就無法看見不同心靈和思想串聯的美感,也看不見團隊的力量,更看不見團體智慧的展現。

成為公民,需要學習。

能夠開口,需要勇氣。

練習成為公民的時機,不論何時都不嫌晚。期待有一天,老師在班上發言都要舉手等待。


認識自己身處於一個經緯交織的社會網絡,即使個人能力再優異,也不過是渺小的點。重要的是如何和身旁的人建立連結,融入所屬的群體,找到群我互動的定位。

群體生活和未經腐蝕的信念:

相信人可以透過群體共識來解決問題。

相信個人不會在人群中顯得空洞、虛假、表面化

相信群體的智慧遠勝個人的單打獨鬥。

相信當個人願意為眾人投入心力時,能匯集出群體更大的力量。

相信自己的聲音能被傾聽、被看見、被尊重。

相信每一個不同都能被帶進團體裡,被接納、認同、同理。

我們需要學習挑戰當權者,而不是毫無懷疑的服從任何命令

在某種程度上選擇服從指令,即使感到不安,而且知道是錯的,研究顯示這種行為和個性無關,而是當時的情境。我們需要學習挑戰當權者,而不是毫無懷疑的服從任何命令。

為什麼會想幫忙別人?

幫助別人會耗費自己的時間和力氣,但可以讓我們所屬的團體、社會運作得更好。

幫助別人對自己也有好處,因為將來別人也可能願意幫助我們。

幫助別人不是一種天性,是經過後天學習。學校、家庭、電視和書本上常強調助人的重要。

令人意外的是,周圍有其他人在場時,人們比較不會主動幫忙。了解這些心理障礙對我們十分有用。例如你知道旁觀者效應後,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就會比較願意挺身而出,伸出援手。

從眾行為

為了讓自己和其他人更接近,因而改變原有想法和行為的傾向,稱為從眾行為。

當任務困難、團隊其他人能力較強、團體中有共同目標時會讓人偏向從眾。從眾讓我們比較容易融入團體生活和工作。

從眾不是錯,但自己心裡要有一把尺,就叫「原則」。

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要

我們會屈服於同伴的壓力,想被喜歡、被接受、怕被取笑、被欺負。有時光是聽到「大家都這樣」就是足夠的理由了。

「從眾壓力」是人類最強的心理壓力之一。不合群讓人非常痛苦,喜歡隨和、不喜歡衝突,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相處,這種人通常更容易從眾。

說「不」需要很多勇氣

首先要能夠分辨事情的對錯,也要能夠設想後果。當朋友問你「為什麼不要?你怕嗎?」此時好的回答方式可以說「我不偷東西」,不用多做解釋或編藉口。

這需要更多勇氣,但會顯示你很成熟,是你自己決定不要做,這顯示你有自己的原則,而且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

另外,如果能找到跟你一樣願意說「不」的朋友,也會很有幫助。一個有原則的人,即使不合群,也會受人尊敬。成為一個能夠與別人合群相處,同時又能堅持自己的原則、知道分寸、能營造正面影響力的人。

經過對話理解彼此感受,學會尊重彼此界線

談話不一定是為了做出決定,有時談話本身是問題的解答。至終答案會在忘我的對話中隱隱浮現。

讓孩子不再被忽略

希望能活得像人,而人的本性就是與其他人產生交集,渲染出一層又一層意義交疊的漣漪。

像人能自在與人交談,建立自己的人際圈;像人能看見彼此的好,接納彼此的不好,創造共好;像人將散落的智慧融合在一起;像人能暢談爭執道歉分享,用合宜的言語傳遞內心的愛恨喜憂。

學習怎麼跟別人溝通、怎麼描述你心裡的感覺,學會溝通技巧,可以幫助跟人的相處。

青少年時期,最需要建立兩種自信,一種是「勤奮」,相信自己是一個有能力,可以勤奮起來的人;另一種自信「角色統合」,我知道我是誰。

如果父母能讓孩子去探索,讓他們找到自己,角色就能夠統合。如果持續施壓,只為符合父母的期望,青少年則會面臨角色的混亂。

這時把自己的精力投入某個你感興趣的領域,從中取得成績和進步。這會讓你更有自信,也讓你的「自我感」更強,活得更踏實。

勇於面對衝突,讓小組確實運作

好的分組,讓學習加成;不好的分組,只是形式上的應付。分組的講究及如何面對衝突建議如下:

讓孩子理解分組的目的:分組是為了讓孩子對話,學習社會的技能,老師必須先催化孩子分組合作的意願。

思考讓子別運轉的組合:在分組前思考什麼元素可以讓團體運作,若明顯有幾位小孩不合就該避免編在一組。小組不僅得目標一致,也得共同完成任務,不是明知會有衝突還放在一起。

衝突時先尋找問題根源:第一時間老師要理解背後的原因。對課程不感興趣?個性不合?老師該問自己:「孩子需要我為他們做什麼?」

不輕易以換組或處罰來解決問題:合作不總是愉快的。換組是容易的解決方式,孩子不會有所學習,若要處罰則認真思考,是否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

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合作發生問題時,先讓孩子試著解決;引導孩子尊重彼此立場,理解對方,創造他們的解決方案。

老師該處理衝突的時刻:若孩子無法解決老師就該陪伴處理,和孩子一起達成結論與協議。然後觀察一段時間,評估後續狀況。

不斷尋找新方案:一開始沒有人知道協議是否會成功,這是正常的。若一段時間後評估仍未改善,表示三方(包括老師)都做了錯誤的決定,就得繼續尋找新方案,甚至邀請全班一起討論解決方法。

在生活中經常遇到許多你不同意他們看法的人;該怎麼做才能不傷和氣,又提出令人信服的論點呢?

1.別針對個人

針對對方的觀點提出批評,而不是針對他們個人。

2.用事實支持你的看法

了解真正的情況,盡量找到第一手資訊。多讀書、多看新聞,針對你所關心的議題廣泛蒐集資訊。

3.用情感打動人心

真憑實據雖然很重要,但人類是感情的動物,如果能觸動他人的恐懼或希望,說服他們的機會就比較大。人們往往需要心理上和某種論點產生連結,如果只是就事論事,有時會讓人覺得沒有溫度,而且太過抽象。

4.小心以謊言作為基礎的論點

有時候,有些人會拿錯誤的資訊來當論述的基礎,最好一開始就質疑任何假設,讓他們無法用錯誤或過時的訊息當作論述的基礎。

5.別發脾氣,別吼叫

這會讓你顯得慌張且失控,說出的論點力量就會減弱。

6.保持心胸開放,願意改變想法

辯論到一半發現對方說得有道理,如果你坦承自己的想法被改變,對方也會願意轉換立場或改變他們的論點。

衝突後,合作才要開始

衝突可以毫無意義讓謾罵的雙方築起一堵堅固的牆;也可以是一座連接彼此的橋,通往更寬廣的世界。

衝突是一個缺口,一個轉折,最容易著力的點,也是讓關係朝不同方向發展的機會。衝突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在衝突後彼此如何對話,願不願意繼續合作?

即使有時衝突想在演羅生門,每個人都各說各話、各有道理,但只要可以聽見對方的在乎和感受,就有機會達到共識,讓團體前進。

表達方式可以很精緻也可以很粗野。不需要說得很大聲,也不需要急著打斷別人的話。該思考的是,如何讓人甘願且期望聽你說話?

人願意停下片刻,將這時代普遍缺乏的專注力放在你身上,因為:

你言語中熠熠生輝的思想內涵?

你態度不卑不亢的柔軟身段?

語調裡不時土露的關懷熱度?

舉手投足中謙卑的理性姿態?

直言、誠懇、不官腔的自然坦率?

用理智、情感說話,別讓粗鄙與莽撞取代你的知性與感性。這一切都需要在開啟對話後,才有機會發生。

目標不因衝突而結束:因發生衝突計畫被打斷,但事後仍必須完成任務,達到起初目標是重要的。

「為了平等對待孩子,他們每一位都被不同對待。」因材施教

不用生命比較生命,而是看見孩子的差異性,柔軟、有彈性的陪伴每個不同,讓他們在群體中學習互相合作,將每個不同交織成一片美麗而充滿生機的錦繡。

當我們忽視別人的感受時,就是不尊重那個人

當我們忽視別人的感受時,就是不尊重那個人。尊重別人包括尊重別人的信仰,特別是朋友更應該互相尊重對方的感受,如果朋友因為你做了什麼事,你就應該要認真看待這件事,並且道歉。

→道歉時:

皆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負起責任。

先跟受到傷害的人道歉,那是最重要的。

要發自內心,不真誠的道歉跟沒道歉一樣。

「對不起」不應該只是用說的,真正重要的是,你必須想出辦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

要記得,真心的道歉是代表你的人格是好的,而不是表示自己是弱者。每個人都可以怪別人或否認自己犯錯,甚至說謊掩蓋事實,只有嚴以律己的人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只有這樣的人才值得別人尊敬。

仔細觀察一個人是如何道歉的,會發現那其實是勇氣的表現。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勇敢,當你犯錯卻拒絕道歉才是懦弱。

道歉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

首先,你必須面對自己做錯的事,這非常不容易,因為人們常會覺得犯錯很丟臉,很想裝作沒這回事。

如果你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不用心體會對方的感受,就沒辦法發自內心的道歉。沒有誠意的道歉,比不道歉更讓人討厭,對吧?

反省也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讓你學到以後不可再隨口說出傷害別人的話,如果你沒利用這個機會學習反省,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別人,那樣豈不是更差勁嗎?

先整理自己的內心,我為什麼會說出那麼過分的話呢?

→因為有其他事讓我心煩→把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很不應該→就算我正在生氣,話說出口之前還是要先思考一下

→因為它讓我心煩→即使我覺得不耐煩有些話還事不該說→以後我不會再說那種話了!

→因為我們很要好,我以為就算我這樣說它也不會放在心上→結果,我傷了他→以後我不會再說那種話了!


如果有人以你不喜歡的方式持續對待你,那一定是你允許的,否則他只能得逞一次。這話也解釋了「為什麼別人越來越不把你當個回事」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太好說話了,什麼事情別人一找你你就答應,什麼東西別人一要你就給。久而久之,別人習慣了你的不遺餘力,也就部會對你見外和感激了。

同樣道理,當別人向你道歉時,你要說「我接受你的道歉」而不是「沒關係」,沒關係會讓人覺得「麻煩你沒關係」,然後他們還會持續地麻煩你。

善良、慷慨、大方固然是要有的,體面的心理也確實需要給予照料,但該拒絕的時候也一定要果斷。

如果每次都是盡100分地幫別人,當有一天你的能力只夠幫他80分了,他便會清空你所有的恩,寧願選擇只幫他70分的人做朋友。

「一粒米養恩人,一石米養仇人」。一個人吃饋次數太高,別人就會覺得你吃多少虧都是應該的。就算你被折騰得精疲力竭,就算到了快撐不住的時候,也沒人在意,因為在他們眼裡,這都是你自願的,也是你力所能及的。

一旦克服對他人意見、態度的恐懼,摘下「爛好人」標籤,你就不再是一隻萌寵,你會搖身一變,變成一頭驕傲的獅子。你斬釘截鐵說出的「不」字就像是獅子的怒吼,那也是自由的怒吼。

最後你會慢慢發現,茫茫人海中,就屬討厭自己的人最討厭!

謙虛的人對自己的優點能夠自信表達,同時願意正視自己的缺點

事業做得再好、再大,聚會時總不聚焦自己,很有溫度的注意到他人的近況,關心問候也順勢表揚,讚美而不奉承,真誠而不失分。讓每一次的聚會,每位朋友都感受到被重視,而且每個人都是主角,都很溫暖。

不搶攻、不浮誇;把話說小,把事做好。

把光環給他人的同時,其實溫暖的光也會照耀到自己。


世界很大有大多東西我們不理解,只是茫茫中的一點

時常用謙卑的態度去面對 不斷想著不同的可能性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絕對不存在

認識自己 接納廣大世界的第一步

以人為鏡,審視自我

從他人的相對位置,找到你的絕對位置

避免走上極端

聽聽別人的想法 審視自我 自己才會成長

很多不同的描述 這件事真實的本質是什麼

了解的越全面 越穩定的內在核心做自己就會越舒適

深怕出了什麼差錯 

放下成見 用心體驗 謙卑的態度面對世界

你會獲得珍貴的財富

越是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往往越不會放大自己,不只是因為他們懂得謙遜之道,也同時是他們在各自領域中不斷往前探索時,深刻感悟到在浩瀚世界之下,自己的不足,個人的微小,願意垂下頭,因為還有太多可以成長的空間。

謙虛的人把世界看得比自己大;驕傲的人,眼中卻往往只有自己。

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話,對他人、事物就容易產生不耐煩,無論做什麼都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謙虛的人,以虛懷若谷的姿態贏得他人的敬重;

驕傲的人,總是盛氣凌人,引人反感。

謙虛並不是要你處處強調自己能力不足,而是深刻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沒有人是一無是處;而每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的短處。

只要面對自己優點時,可以自信表達,但不目中無人。

面對自己缺點時,嚴正檢視,願意改變,這樣就能認清自己的位置。

擁有謙虛的心態,能讓你一直保持高昂的鬥志,往成為最好的自己前進。

過度卑微,貴人看不見你

自己也是貴人,互為貴人

po一些文讓自己被看見 透明度真實性

刻意吸引來的,刻意交流、刻意交流、刻意說話,用字遣詞要小心

貴人的出現:能見度的曝光

1.難過時,鼓勵在意,不是過度討拍

2.困惑時求解答

3.努力在某些地方時分享出去被看見

4.愛跟祝福有能量時,可以po文出來

鼓勵、引導、努力、支持

善循環系統:保持交流、穩定交情、領域交集、資源交換、價值交易


結語

站挺職場,用力實現自我吧

To年輕人:

還在摸索階段的你,手裡還沒握有什麼成就要擔心失去。

盡可能用邏輯篩選下一份工作,讓履歷上累積的經驗與實力得以再次延續,專精至權威是「選對」後的事,不必死守著「交集」的領域,想像不被限制才能突破進化,多點勇氣去「聯集」的領域探一探,隔行如隔山,跨界開墾懂越多,涉略層面越廣泛,交叉融合具備觸類旁通的本事,更能因應瞬息萬變的世界,創造出嶄新多元的板塊。

入場門票可是你付出代價才到手的,光論「時間」成本就彌足珍貴,人生每分每秒僅此一次,不停在流逝,你選擇這份工作,表示你同時放棄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你肯定失去成本代價,離開一份工作的含意是你有了更具發展性的機會,你決定不要再錯過。

在利潤和成長掛帥的經濟體制裡,資本因缺乏制衡的力量而成了勞動尊顏和合理回報的對立面。台灣的威權主義轉型包含經濟民主的面向,但因制度、意識觀念、社會資源、公共政策等因素而功敗垂成。

敞開心胸、關心社會,一同做負責任的公民


本篇整理自以下書籍:

《#奇龍族學園 經濟知識大探索》《#窮小孩富小孩》《#閱讀變現》《#打造小小巴菲特 贏在起跑點》《#金錢遊戲》《#教室裡的理財冒險王》《#如果三隻小豬懂經濟學》《#百萬富翁練習如何從100元變成100萬 小小理財家》《#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道德評論》《#塔木德親子財富課》《#世界公民素養教育》《#練習被看見》《#複利思維》《#這一天讓我好好聽你說話》《#堅持就能實現夢想》《#複利思維》《#志玲姊姊》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簡.不簡單職場新人 致課業壓力摧殘下沒什麼想法的人 擺脫迷惘 掌握自己的人生 社會創新|永續發展|翻轉教育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0388927196&mibextid=LQQJ4d 合作/讀者通信請洽:1in10learnsth@gmail.com
  • Author
  • More
碳有價時代的國際參與之COP28
7 articles

6-[生活篇]氣候峰會外的杜拜觀察記

5-[COP綠區]借鏡-人人可參與的校外教學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