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癖//關於「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

野人
·
(修改过)
·
IPFS
·
將近十年前寫的文章,拿出來整理一下。每次重考據都在想繼續寫,但是從網上只能找到十幾本材料,這個數量,僅限於讀著玩玩……

關關

《説文》,關,以木橫持門戶也,从門。明《正字通》解為擬聲詞。擬聲詞的説法最早應出於《毛詩正義》,關關解為和聲,雎鳩解為王雎。但是,這些解釋是建立在「關雎,后妃之德也」的背景下的,「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毛詩》在《漢書-藝文志》確有提及,楊雄在《羽獵賦》中的「王雎關關,鴻雁嚶嚶」也的確與毛詩用法相同,但是(a)現在發現的殘卷,有北魏的(藏於巴黎),有唐代的(藏於日本),有六朝到晚唐時期的敦煌本(多數為《故訓傳》);(b)漢代有獨尊儒術的政治任務;(c)後代訓詁均出自毛詩。
所以,漢代的毛詩是否為西漢假藉毛公名義所寫、《毛詩傳箋》是否被陸德明修改過、毛詩本身建立在后妃之德上的解釋是否合東周之理,我個人存疑。

與「間關」一詞的對照

「間關車之舝兮,思孌季女逝兮」,標題為車舝,後代多數解間關,從毛詩解作擬聲詞。
在此我做一個不負責任的猜測,間關若遵從字的本義,也可能是因為聽見車的聲音而從門縫向外張望,而後才有「思孌季女逝」。否則并不能「確定」外面的聲音就一定是「車之舝」。當然,這種説法無從考證,但并非無意義。
假使間關不作擬聲詞解,那麽關字只在關關中作擬聲詞解就有些牽强;假使是擬聲詞,那麽關雎的標題不像車舝一樣只取實詞,而取一個擬聲字就顯得奇怪。若是後者,關和雎就都應該是實詞。

所以,關關可能是擬聲詞,也可能是其本意,兩根橫木,兩隻鳥落在橫木上。

雎鳩

網路上,有人借關關之音與類似王者之相考證雎鳩為中華秋沙鴨,這種考證很符合毛詩注釋。還有的偽考證者負責搞笑,憑滿腔熱情地根據關關的音說雎鳩是野鷄,關關是野鷄求偶時的聲音。這位仁兄可能忘了,古音與現代音是不同的。
我只做訓詁意義上的猜測作為考證的方向。
假使雎鳩是現代所講的水鷹、鸕鷀,那麽說「關關雎鳩」是君子見到并排站在橫木上的鳥而想到的「逑」也不為過。我個人認為是「鶌鳩」的可能性比較大。由於周南是民歌民謠,整理前只是傳唱,又加上秦代多為口授,記載有誤很正常。且《説文》中未收錄雎字比較奇怪。
我還有另一個放在先秦會顯得比較奇怪的猜測,雎(鴡)是大鳥,鳩是小鳥,兩者同時落在橫木上,這景象以現在的觀念看頗有一番意境。

在河之洲

在與存二字互通。我到現在也不認為,作為民謠的周南能熟練使用虛詞或表示狀態的詞。周代制鼎所寫的金文大多尚不能熟練運用這類詞彚(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少刻字刻意回避)。周代金文多以「于」字表存在狀態(如西周《散氏盤》、東周《王孫遺者鈡》),「之」字除動詞意義外多用於代詞,少用於表示從屬關係(如東周齊國《陳純釜》、中山國《中山王厝壺》),但虛詞的運用大約是到東西兩漢才流行的,用於句讀的功能(比如馬王堆道德經,滿本之乎者也)。所以「在」字,并不可能是表示存在的狀態,充其量可能描述等在一個地方。
若按《説文》與存同義,則應取《禮祭義》「致愛則存」,或《説文》「恤問」之義。

河,即黃河(《爾雅》)。州,俗為「洲」。州本義為疇,意為「耕治之田」(段玉裁)。所以此處,在、之(動詞行走,或通至,到某處)應皆為實詞。

過了好幾年仍然缺少資料考證的地方

水田是否可稱「州」?
先秦的黃河流域有水田嗎?
如果關關是擬聲詞,且讀音遵從上古漢語擬音系統,雎鳩會是水鴨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野人學中世紀哲學,暫時還沒死的怪咖野人。正在學習如何假裝人類。 ⋯⋯ 喔幹,學不會。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閒聊網路文章的中心化

這半年懶得改的草稿

那在沒用的後記後面勉強附一篇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