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專題 ➜ 新世紀筆記寫法|第24期|Let's Write More Notes|
我們日常撰寫的筆記,或許也可算作一種註釋,始於對自己所閱讀的事物的反應。然而,問題往往出於,筆記總是散亂四處,難以歸類。到底我們應怎樣培育這個「第二大腦」,避免將來遺忘了學過的內容,甚至從過往累積的知識之中,堆疊出嶄新的想法?大抵,我們都需要重新反思,學會更有效、更集中的筆記方法。
▎#卡片盒筆記法 (#Zettelkasten)
德國社會學家 #盧曼(Niklas Luhmann)發明的「#卡片盒」筆記系統,只需卡片筆記、卡片盒及索引系統,就能完成緊密連結的筆記庫,協助記憶、思考及寫作。在撰寫永久筆記後,就可移到卡片盒,重讀及整理舊有筆記,尋找相關的項目,然後為新筆記編寫編號,與相通的筆記放到一起,寫入索引或加上超連結。編號可以無限細分(7.21 之後可記為 7.22、7.21a、7.211 等),顯示關聯。在每一次整理的過程中, 新舊筆記之間的關係,會隨你的研究興趣及發展而變得更為緊密,甚至開展出嶄新意義。
▎#長青筆記法(Evergreen Notes)
後來,人們發現卡片盒筆記法的問題在於,臨時筆記難以迅速轉化成永久筆記。因此,馬杜斯察(Andy Matuschak)提出長青筆記的概念,認為這個過渡期間可以延長。筆記法拒絕以層級分類,而是以聯想組成架構,並以概念作為導向,以便在筆記上添上密集的連結,重讀舊日筆記,新舊筆記組成新的筆記,緊密相連。以電腦軟體及互聯網工具撰寫的筆記,本該容許肆意編輯,臨時筆記可以逐步發展成更豐富的筆記,永久筆記也會隨着加入更多筆記而不斷完善。長青筆記正正強調了這種日日成長的傾向。
▎#數碼花園(Digital Gardening)
數碼花園筆記法強調這是一種反思我們如何思考網上資訊的方法。我們每天都被巨量的資訊洪流所沖刷,因此數碼花園以植物為喻,強調深耕細作,着重種植及培育的過程。作者會撰寫筆記,放到網上,其後才逐步回頭修改,完善內容,並以標籤指示完成程度,以免他人誤會為經仔細推敲的文章。這些公開筆記的網站,就是作者的數碼花園,成為一個互聯網上的「地方」,讓人隨興於當中的連結之間流連閒逛。
____________________
#Sample樣本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literature #graphicdesign #hongkongart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