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年同行 探索多元可能 突破50周年展覽《在這裏 為彼此#HereWeAre》 譚淑美:青年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共同承擔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香港非牟利青少年文化、教育及服務機構「突破機構」立足香港已久,向來本著基督關懷全人發展的精神,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心理輔導服務,在邁向50周年之際,突破以《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為題,於6月6日至16日期間假中環大館,舉辦展覽、青年交流及研討會等一系列活動。突破機構期望連結社會各界夥伴,引起大眾對本地青少年現狀和需求的關注,並與青年一起探討未來的新出路。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虛詞編輯部

香港非牟利青少年文化、教育及服務機構「突破機構」立足香港已久,向來本著基督關懷全人發展的精神,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心理輔導服務,在邁向50周年之際,突破以《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 》為題,於6月6日至16日期間假中環大館,舉辦展覽、青年交流及研討會等一系列活動。突破機構期望連結社會各界夥伴,引起大眾對本地青少年現狀和需求的關注,並與青年一起探討未來的新出路。

延續50周年主題「憑信堅立向前」,此次「突破」的《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活動表示機構扎根香港,培養新一代的使命。「在這裏」指的是我們共同成長、所共愛的香港;「為彼此」則表示這地的每一個人,包括青年和不同持份者,都是緊密相連的,寓意在面對各種挑戰時,共同尋找新的答案、探索未來的可能。

昨日(10日)策展人之一、突破設計經理譚淑美(Me)接受「虛詞」訪問,一再解釋主題,望能喚起大眾的關注:「我們既然在這裡生活,我們就要去認識青年人。這五年香港變化很大,『認識青年人』是我們近年常常掛在嘴邊的。我們每日都有研究工作進行,依然與他們同行,但需要一個整理去呈現他們現在的面貌,作為一個更整全的認識。」她表示展覽的規模比想像中大,有賴大館的資助才得以在城市的中心呈現青年人的面貌——既有掙扎,也有創意和理想。

她表示以往受疫情影響,很難面對面接觸青少年,「我們經常開會的時候說,其實青年的問題,需要整個社會共同承擔,無論是青年或成人,我們都要彼此接納,彼此同行。」「突破」籌備超過一年,首次舉辦與藝術交流的大型展覽,她形容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腳印」,像青年一樣多作嘗試,「希望將我們心裏面所相信的東西,透過展覽呈現出來。」此次展板內容涉及五年研究成果,因此花費了很多時間進行篩選程序,「選取適合此時此刻的突破適合說的話,現在看到的幾乎是本來的十份之一。各個部門在恆常工作之外,抽出額外時間處理這個大型項目,特別感受到時間的張力,同事間亦看見互相的可能性和限制,因此深深感受到『在這裏』、『為彼此』。」

青年的精神群像 以油泥雕塑述說個人故事與理想

《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的展覽部份於中環大館複式展室(1座)舉行,有三個主要區域,以展示香港青年的追尋與不安,以及各種掙扎、理想與期望。展覽的第一區域「青年人,是誰不是誰?」視像化地展現了各種與青少年有關的數據,亦展示了50位青年透過油泥塑像來表達「我心目中的自己」。這批「年輕藝術家」,包括不同中學和大專學生、創意愛好者、基層家庭孩子,及少數族裔等等背景多元的年輕人。他們的作品不僅講述了個人獨特的故事,更同時反映了社會的多樣性,並展示青年仍處於可塑造的階段。

《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的展覽部分在中環大館複式展室(1座)舉行,包含三個主要區域,以展示香港青年的追尋與不安、掙扎、理想與期望。

展覽的第一區域「青年人,是誰不是誰?」以視像化的方式展現了各種與青少年有關的數據,並展示了50位青年透過油泥塑像表達「我心目中的自己」。這批「年輕藝術家」包括中學生、大學生、創意愛好者、基層家庭孩子以及少數族裔等,作品講述個人獨特的故事,同時反映了社會的多樣性。

譚淑美在工作坊裡,目睹了青年的不同可能性,「就如我們特別以油泥作為媒介,體現了青年仍處於可塑造的階段,也沒有為塑像上色,希望保留青年原本的顏色。」除此之外,油泥塑像的展台設有不同高度,譚淑美解釋:「當我們說與青年同行的時候,有時候我們需要遷就一下,甚至乎會有特別情況,如特殊教育需要(SEN)和讀寫障礙,我們要因應不同狀況,用不同方法去接觸他們。我們鼓勵大家放下前設,彎下腰,以青年的視線水平去了解社會。」

第二展區「張力中,你我也走過」透過不倒翁藝術裝置,象徵社會中不同聲音和力量的碰撞,引領參觀者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與反彈力,親身體驗青年人在成長展過程中的掙扎。

最後,第三展區「為彼此,走下去」展示了多件3D打印陶藝創作,創作靈感源於13個青年單位的實驗故事,讓大家感受到青年人追尋理想的熱忱與努力。

老中青共同關注老店 鼓勵青年多發掘興趣

展覽之外,「突破」亦舉辦研討會,匯聚國際學者、本地專家以及相關議題的實踐者,以「職志發展」和「精神健康」角度探討「我們應當如何培育青少年?」而在展覽期間,「突破」舉辦了多場開放式分享會,邀請不同背景的青年單位與觀眾面對面交流。他們分享了自己從最初的「心動」到付諸「行動」的過程和轉變,以及在種種壓力和限制下如何嘗試突破,回應社會需求。

昨日有《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的作者林曉敏作為青年交流活動的講者,分享以新一代的視角走訪香港不同老店的經驗,她表示:「參加者有老人家、成年人,原來大家都有興趣認識年輕人無邊的想法,在這裡可以看見很寬闊的光譜,證明社會都願意共同關心青年人和香港老店。」

「我的年代是透過西西的文字認識老店,尤其對〈店鋪〉裡的描述很深印象,但這幾年很多學校將老店列入他們的教學議程,年輕人也有很多的平台可以接觸到這些資訊。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好像都很珍惜,或者會去推廣傳統老店。我們也希望做一些事重新連結大家,不是只有對立面,新和舊,傳統和新派。」

對於青少年的職業發展,她分享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的說法,「他說人要有兩個興趣,要提防你的唯一興趣成為你的職業,將興趣變做職業,可能是另一種毒藥。林超英喜歡觀鳥和觀星,但做了台長之後,他就難以再享受觀星了。」她亦以自身為例,「我昨夜去拍攝遊夜龍到凌晨三點,都是興趣上的熱情推動我,我可以捨棄睡眠時間去做,但現時學生在休息時間也並非完全休息,有多少年輕人可以放心專注做自己興趣、熱愛的事呢?」

最後,「突破」展覽設有不同的「行動卡」,引起參加者反思我們能為彼此做甚麼。林曉敏在其中揀選了「在社區散步,發掘三樣你欣賞的人和事」贈予現今青年,她表示:「透過散步,發掘多一點創作,拍照以外,我們可以多用文字去記錄這座城市。」

《在這裏 為彼此 #HereWeAre》展覽
日期:6/6 – 16/6/2024
時間:11am-8pm(星期一至四)/ 10am-9pm(星期五六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中環大館1座複式展室
詳情瀏覽: https://hereweare.breakthrough.org.hk/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西西《哀悼乳房》英譯出版 旋即引來外國文學界關注 費正華:希望西西看見作品在英語世界產生新共鳴

等某天,共同望銀河那時——訪《月明星稀》演員彭珮嵐、黃衍仁

天注定或整○定──《九龍城寨之圍城》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