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迷失

David John
·
·
IPFS
我好像迷失了自己,陷入了一种惊讶、困惑、后悔的下沉螺旋。

进入到大学里已经快满一年了,我却丝毫没有恢复高中时的活力。用个好听的词,我在试错;不好听的话,我在浪费生命。

学习了政治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擅长美化已经发生的事,将其合理解释为更好的东西,越来越不关注其实际为何。当早上睡觉不去上课时,我解释为课程太烂、不值得去上;当不想参加集体活动时,我解释为集体活动没什么价值、参与的人太蠢;当发现自己一学期没做什么事的时候,我解释为自己在探索...万事万物总可以被合理化,既然合理了,还去思考它改变它做什么。小恶积累为大恶,似乎就是这么来的。

解释和美化的艺术还有诸多坏处,其中一点便是颠倒因果。比如我曾想做科研,并非因为我非常热爱科研,而是科研可以绕过当前难就业的周期。但真的难就业吗?绕过周期只有科研的选择吗?似乎并不一定。就业难的认识并非来自一手资料,而不过是从网络中的道听途说,更可能是被算法缔造的信息茧房所强化的偏见,审慎思考,我拿不出哪怕半点数据来支持自己的成见。绕过周期的路总有它的成本,就像科研的苦、创业的艰。实际上我的“因”是不想在当前环境下就业,“果”是通过科研或其他方法来绕过就业困难。但在解释中,因变为了科研,果变为了逃避就业。

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未来想追求怎样的生活,也更清晰地明白了选择就是放弃。选择意味着从很多选项中选择一个、放弃其他所有。从来没有什么既要又要的选择,如果有,那便总有其他的代价,比如时间和健康。

迷失在于选项无穷多,无论选哪个都会有无穷多的损失,对损失的厌恶让我们更不敢做出选择。直到,被时间推着赶着,错过了最佳选项的机会,又开始后悔为何不早做决定。更多人只能选择卷学业,因为没看到更多的选项,或是看到了也不敢选。相比于思考选项的“浪费时间”,局部最优解便是努力学习卷绩点。学习永远是局部最优解,但大概率不是全局最优解,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擅长通过有限条件寻找标准答案。

反思为何没有了高中的活力,过重的课业压力让人失去思考的时间,被无所适从地推着走,自主性的活力便磨灭了。我向来是不相信所谓只要努力、拼搏、奋斗就能成功的论调,选择、思考、机遇才更为稀缺。这个世界最不缺乏的就是努力,最不被需要的也是努力,所以努力注定是廉价的。学习如何选择,如何思考,时常抬起头看看路,或许更加重要。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avid John一个热衷于改变的理想主义者,喜爱人文的非典型理工男。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北京高考议论文二三事

榮譽文憑,又是一代

刷不刷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