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失敗,從錯誤中成長 嘗試體驗
如果父母、老師都幫孩子完成了,孩子有嘗試的機會嗎? 還是學到了有錢就請別人做,扭曲的價值觀呢
父母親在與子女溝通時一定要有耐心,並用「心」來傾聽,循循善誘。
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親自體驗。
過往的教育體系使我們「習慣」被綁在教室中,被動地吸收知識。這其實代表了我們在國、高中,甚至到大學所吸收的知識都是由他者而來,不全是遵循內心的求知渴望,也不全是自己建構出的知識脈絡。
學生必須培養出自我學習的能力以便在不確定的職場未來中具有足夠的彈性與韌性
從死記的知識轉向跨領域的溝通、批判性思考,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理解事務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養成事前一定要自己思考的習慣
猶太人被稱為「承諾和信用的民族」,信用可以說是社會生活的「第一原則」。
信用的教育要從家庭做起。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會有約定,同時彼此都要遵守,並告訴孩子,當不守信用時會造成別人對你的不信任,破壞人際關係。
教育孩子對廣告保持警惕也很重要。孩子處於對「批判性思維」或「合理性懷疑」尚感到困難的年紀,很容易相信各種包裝好的廣告,接受廣告傳達的內容。
批判性思維是要透過教育培養的。為了避免孩子盲目接受廣告灌輸的內容,父母可以直接拿廣告和孩子討論,提供廣告中沒有的訊息,讓孩子看到廣告時不會被引導過去,而是有自己的觀點。
大學教育改革
1.跨領域普遍適用的知識與技能
2.直接進入業界工作一段時間,了解職場實際運作與需要
3.根據自己選定的職場角色,返校選修必要的課程來完成專業教育
4.定期返校吸收新的專長,以利職場角色轉換
- 闕河嘉老師的鄉村農業體驗課
「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教師的身分為機會的提供者,這堂課給學生自己主動探索農業、認識農業現況的機會,也讓學生看見人生的新選項。學生了解『享用得起好的食材、環境與產品』,以及『對各種職業、不同社會角色抱持尊敬與感謝』的思維。在實地的探索裡非常踏實,這些知識都是藉由實際的參與和造訪獲取的,不只是在書上看到或是聽誰說過。
在「體現教學法」中,老師所扮演的是「觸發者」(Facilitator)的角色,負責創造機會,藉由帶領學生去體驗、感覺,讓學生去發問、自主學習,去和農夫交流,進而觸發學生改變自己認知的教學方法。
當學生在水田中深蹲彎腰時,他們有了跳出城市、回歸田野,重新思考自我與土地關係的機會,所有的外務、煩惱與壓力會在一瞬間消失,你要做的就是好好面對眼前踏出的每一步(不然就會跌倒)。
在情境轉換中,學生們放開了焦慮。所以才會有很多人在心得中,不約而同地寫下「感到放鬆、療癒」;所以才能在抬腳、踏泥之間,被土地擁抱,與土地共鳴,才能在與農友對談間,突破了既定印象,照見農業真實面。
這樣的『體驗』,是你還沒有去過之前會懷疑,去了之後就會發現很不一樣的改變。我們不需要學會當農夫,而是要學會農夫與農業的精神,不要只是把它當成大學裡的一門課,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一門課。
- 失敗只是在尋找目標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新體驗而已,別忘了孩子剛出生的一百分
在【塔木德親子財富課】一書中提到:
韓國對失敗的容忍度極低,這是因為「面子文化」關係。如果挑戰失敗,就等於是丟了顏面。
我們對失敗往往帶有很大的恐懼,因為如果失敗,就會被不斷前進的隊伍淘汰,成為【落後者】。韓國之所以不提倡創業,是出自【事業失敗就是人生的失敗】的固有觀念。過度以學歷為主的社會也會增加了對失敗的恐懼。只要考大學失利,就會被貼上重考生的標籤,被投以不友善的目光。但是從金錢教育的角度來看,失敗是必經的過程。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失敗了也沒關係!】讓孩子不要畏懼失敗,繼續挑戰新事物。
韓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如果也能放鬆一點,變得柔軟性不是很好嗎?孩子現在的失敗不代表一生都失敗,失敗並不會決定孩子人生的全部。會失敗才是「人」,而且孩子在經歷失敗後才會慢慢成長為「大人」。
剛出生時一百分的孩子,分數卻隨著就讀小學、國中之後慢慢減少。儘管父母本身不會注意,孩子們卻能夠敏感地察覺到父母親的變化,漸漸發現父母自己的評價變低了,這對孩子將會造成莫大的傷害。
請別忘了孩子剛出生的一百分。這世界上沒有人什麼事情都擅長,也沒有人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每個人各自擁有優點與拿手的事情,所以最重要的是著眼在那些部分,並幫助孩子成長茁壯。
在【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一書中提到:
雖然爸爸給美惠很多的肯定,但美惠對於媽媽的看法仍非常在意;把他認為媽媽看他的樣子,根深蒂固地存在心理,變成他看自己的一部分:
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隨時會因為"不夠有用"而被拋棄。
這種有條件的愛的理解,讓孩子沒有辦法相信,真正的自己是可以接納、被重視,是值得珍惜的:孩子處在遺棄恐懼裡,於是相信做自己、不聽話,就會被拋棄。重新鬆動美惠的自我形象,也就是對自己的看法,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章:《師長評語罐頭文,外面冷風徐徐你要明白自己的價值 成為自己的太陽》
以色列是以創業著稱的國家,其背景是【容忍失敗的文化】。
猶太人從小生長在討論和辯論的環境中,討論和辯論的目的不是為了尋找正確答案,而是看能激發出多少具有創意的答案。追尋之前沒有的東西,找錯方向是很常見的,也常會有誤判的狀況。但在創意的世界裡,失敗是「家常便飯」,猶太父母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對失敗有不同的概念,認為「失敗是新的經驗」。
並不是因為自己哪裡不足或不好才失敗。失敗並不會導致毀滅,失敗只是在尋找目標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新體驗而已。要記住,失敗次數越多,經驗就越豐富;經驗越多,就越能接近成功。
- 找關係介紹工作、打電話到子女實習的公司「關切」,是父母要上班還是孩子?
經歷過困難才能克服困難
猶太孩子在父母的公司裡學習的例子很多。尤其家族企業,常見猶太會先讓孩子做最辛苦的工作。
猶太人讓子女打掃洗手間,讓他們學習勞動,教育孩子不要對職業產生偏見。
猶太父母讓孩子從小經歷困難,透過這些經歷幫助孩子導正思想、拓展看待世界的視角。
猶太人金錢教育的核心之一是「貧窮和匱乏的經驗」。從小就習慣於貧窮和匱乏,並自然而然地接受,以培養出日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自我克服的力量。不讓孩子將來變得貧窮的方式,並不是遠離貧窮,而是要教育孩子正向面對貧窮。讓他們知道貧窮是多麼大的詛咒和痛苦。
在進行金錢教育時,應該屏除「希望我的孩子不會遭遇痛苦」的想法,因為人生中,痛苦是無法避免的,正確的教育不僅要教導光明的一面,也要讓孩子了解黑暗的一面。
- 父母對待「孩子受苦」的態度,希望自己孩子不要遇到一點難關
精打細算後才願意生小孩,為小孩鋪路,不想讓孩子受苦,希望小孩過的更輕鬆
某些家庭物資條件較為優渥,也可以提供孩子較好的環境,願意給小孩更好的未來,希望他們睡得飽才有精神繼續讀書
家長的態度也代表的對未來的期望
大人面對生活壓力(少子化、通膨壓力)、養活自己的困難
但未來的日子裡,孩子要具備單獨面對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與其給予優厚的物資,不如給予孩子面對與適應大環境的能力與抗壓性,相信未來孩子會更感謝父母親教導與帶領。
- 認知不一樣時,難免有爭議。學用落差
「大學畢業連印表機也不會用?」「實習在做些打雜工作,感覺浪費時間 」
「學校每個都學一點也學不精,也不知道之後用不用得到」
碩士畢業去教書,但沒有需求或是請不起 誘因不足
年輕人不想去公部門 流程太多 薪資不高
畢業即失業的青年人,也因為得不到理想中的未來而選擇不去工作,打工或有其他規劃
...
推薦文章:《學涯是學涯 不用想說浪費時間白費功夫》、《什麼是工作 為什麼要工作 談勞動價值》
光聽不練 練習 「我想試試看」 嘗試的機會
之前提到的出書是因為 搜尋 考試機器人、翻轉教育 沒有什麼針對同齡者所寫的書籍
是認為小孩不讀書內容只好都在網路上 還是出書一定要有名?
或許當作家 需要成本(行銷跑宣傳 )
但這是人人都可以建立個人品牌的時代,KOL越來越多 分享自身經驗
- 扼殺腦細胞的環境,脫下保護殼 嘗試看看
將自己所處的惡劣條件轉化為強項能力,來自於「創意性」。不應該一心只為孩子創造完美的環境,而應該教育孩子去發現不足、彌補不足。在檢視孩子「缺少什麼」之前,父母不如先觀察孩子有沒有「戰勝不足」的能力,並教導孩子運用那份能力自我成長。
從自發性和主導性中綻放的創意
創意是近年來父母關心的議題,父母無不希望能培養出具有創意的孩子。創意其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特質,並非只有頭腦好、聰明的孩子有的能力。
創意是從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開始,所以孩子都有創意,只是在教育環境的影響下被掩蓋而已。
孩子有自己的創意、潛力、個性,卻在各方面、高壓式的教育下成長,大人老是說「不可以」「這樣做才對」,把孩子限縮在既定的範圍內。
畢卡索這樣說道:「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長大成人之後是否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
孩子在自己可以運用的範圍,父母親要處於「協助者」,不要成為「主導者」,抹殺孩子的學習機會。
我們把孩子視為需要管教和訓育的對象,但用這種態度無法挖掘孩子的潛力。父母的角色應該是找出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固有個性,幫助孩子創造性地成長。
推薦文章:《今日的我有智慧,所以我正改變自己》、《面子要往哪裡擺呢》
如果孩子一遇到困難或陷入困境,父母就立刻主動出面解決,在這種過度保護下長大的孩子,會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變得意志薄弱,把一切都交給父母的孩子,怎麼能成為有創意的孩子呢?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思考,尋找解決方案。不是丟一句「這是你的事,你自己看著辦吧」或是「照我說的就對了,你那是錯誤的方法」,長久下來,孩子遇到問題就不會在自己思考了,而是會依賴父母的判斷,不相信自己的判斷,甚至日後只會做出「父母可以認同」的判斷。不管孩子處於什麼狀況或自己無法最大限度地支持孩子,也要鼓勵孩子「想想能做什麼」,說不定孩子會自己找出連父母都沒有想到的辦法。
人類如果缺乏幻想的能力,不僅無法想像一種更好的物質生活,宗教、音樂、文學和繪畫也將付諸闕如。幻想如果背離了理性,就會創造出四不像的怪物,但若能與理性相結合,將成為藝術之母,也是藝術奇蹟之源。
人類生來具有一種內在的想像世界,而能夠激發創作想像力的,正是與外在現實世界之間的矛盾。了解自己創作潛能的人,永遠能跨越內在與外在的差距。他們使外在世界充滿意義,因為他們既不否認外在的客觀性,也不否認自己的主觀性。
當我們觀察遊戲中的孩子,很容易發現內在與外在世界的交互作用。孩子雖然使用外在世界的真實對象(物品),卻把源於想像世界的意義加之於這些對象或物品身上。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但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會自己思考、判斷、成長、接受這個世界,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的判斷,有必要時在一旁協助孩子修正方向,不要誤入歧途就好。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為孩子指明方向,讓他自己找到路。透過討論和提問,讓孩子獨自去尋找答案。
在自發性中會產生主導權,有主導權才能綻放創意。
如果你不肯獨自面對,總指望別人施以援手的話,是沒有辦法真正成長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