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写出成长轨迹 · 第三天

第三天:在感受中看見自己

emmamenglin
·
(修改过)
·
IPFS
·
寫寫在你的成長歷程中,有一席之地的人。比方說,這個人有參與塑造到你人生的一部分,會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想起來的,講講你們之間的故事。

在新加坡這幾年,我遇到了很多不走尋常路的人,尤其是創業這兩年,諸如此類的人物不勝枚舉,他們都用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在他們身上又一個共性,那就是認真、踏實地做著眼前的事情,心裡藏著一些使命感和堅持,用一個時髦的說法,叫做「抬頭仰望星空,低頭腳踏實地」。

今天想分享一些輕鬆的片段,說是輕鬆其實可能是舉重若輕那一種輕鬆,因為這些小事帶來的影響,足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持續。它們來自同一個人:我的瑜伽老師。

在拿到瑜伽培訓資格證之後,我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瑜伽流派,那種感覺好像拿到了遊樂園的入場券,迫不及待想要進到園中把所有好玩的項目體驗個遍。有一天我偶然接觸到了阿斯湯加(Ashtanga),自此以後就開啟了日復一日的清晨練習,一直過了好幾年。新加坡的瑜伽行業,市場小競爭大,不管是瑜伽館還是老師,都面臨著很多挑戰。由於阿斯湯加對於體能和技術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不是市場的主流,我們所在的瑜伽館幾年前就經常出現師資間斷的情況,直到一年多以前,來了一個新老師。第一天見到她,我有點驚訝,因為教阿斯湯加的老師一般是高大的男老師(才可以安全地把學生舉起來🤣),而新老師,是一個身材瘦小勻稱的女老師,而且和我幾乎差不多高。後來才想起來,這不起眼的第一印象其實是很大的鼓舞,仿佛這一見面就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練Ashtanga必須是高大、強壯才行。

在這一兩年中,我每天在太陽出來前上車,然後在早上7:30左右來到瑜伽館開始一個半小時左右的練習。在每一次的動作correction之後,她都會問一個問題:「How do you feel?」 就是這個問題,一開始難住了我,因為我以前想的可能大多是「How do I look?」或者是「How can I imporove?」當被問到我的感受時,頭幾次我竟大腦一片空白:我的感受是什麼?什麼是感受?怎樣感受感受?怎樣描述我的感受?……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之需要轉換思維方式即可,即弱化大腦的聲音,讓意識回到身體,沉浸到身體感受中。從「我覺得今天身體有點重」、「左手沒力」、「肩膀打不開」,到後來的「拉伸hamstring的感覺好爽啊」、「哇我竟然感覺像飛起來」……日積月累,我慢慢發現,這是一句非常有力的話,因為在一遍遍地將意識拉回到自我的過程中,關於「自我」的形象逐漸清晰、硬朗、堅定起來。在日後的生活中,我逐漸開始問自己,「這次合作洽談聊下來,how do I feel?」,「這個項目完結之後,how do I feel?」,「關於這個招聘的candidate,how do I feel?」,甚至是「有人邀請我去這個聚會,how do I feel?」、「今天中午想吃什麼,how do I feel?」由此我學會了大膽拒絕一些社交,直接忽略一些披著「你應該」的外衣的道德綁架,也有勇氣大膽去追夢,對於一些不再serve我的人事物做出大膽切割。理由很簡單:我可以感受我的感受,它引導我去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我信任我的感受,因為我善待它,它一定也會善待我。

第二個小事是在完成了一次動作突破之後,我和老師都非常高興。我興奮地說,「我學會啦,好開心!讓我再試一次!」這時她建議直接move on,我問為什麼,她說「你聽說過『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嗎?Generally it means when we do something and if it gets past the optimal level, the returns become less. 用中文來說就是『適可而止』。」我接著問「那為什麼要停止呢?」她回答,「回到我們練習的語境中,如果你在達到optimal level後停下,你的身體會保存這個記憶;如果你再做幾次,效果不見得會有那麼好,而那時身體記住的就是最近的感覺,那麼optimal的狀態的記憶就會被沖淡。「哦~~這是告訴我們見好就收呀,也許生活中很多事也是這樣吧?」,我問。「對,就是要用智慧的方式去努力,而不是一味用蠻力,因為精力會消耗完,我們要學會在對的時機用對的方式盡量將精力的收效最大化。」,老師這樣回答。

第三件小事,是在練習一個Bakasana的動作,當時老師說「你今天可以試試手撐地然後雙腳懸空……」我急忙搖頭如搗蒜,「啊不不不,I cannot cannot, too heavy, totally cannot……」老師笑了笑,然後說,「那你試試兩手撐地然後抬左腳……對,ok很好……然後抬右腳……there!!」我一看自己原來做到了,直接大笑起來,接著我倆在studio哈哈大笑了好一陣子!原來我以為的做不到,就真的是「我以為」!那麼走出studio,會不會在生活中我也用這句「做不到」騙了自己無數次?這個想法如同當頭一棒敲醒了我,讓我在日後的日子中不再輕易告訴自己做不到,而過濾了這一層顧慮之後,事情再次變得簡單:如果想做一件事,那麼就想辦法去做,如果覺得有難度,那就拆解成小步驟慢慢朝著那個方向努力。而未經實踐的「做不到」假設,終究是個假設,至於是否正確,就要靠自己踏出那一步來用實踐做答案。

我的瑜伽老師,這位我認識僅一年多、每天見面一個多小時的亦師亦友的人,在一塊瑜伽墊大小的方寸之地,見證了我的變化和進步,而她在每一天腳踏實地的教學中所分享的那些簡單的智慧,在瑜伽墊外伴隨著我在新加坡的那段歲月,以及在離開之後飛向更廣闊的千山萬水。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