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詩論詞】范仲淹的戰爭文學《漁家傲》

何補齋
·
·
IPFS
·
范仲淹就是明白人。

  說起詩詞中的戰爭文學,如果詩經不算的話,我想到最早的一首是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歌吟: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勇士兮守四方。

  到了武功強盛的大唐帝國,甚至有了「出塞詩」這種專屬風格,許多名作至今傳誦。像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些詩,描寫的或是彪炳的戰功,或是名將的傳奇,或是域外之雄奇荒涼,或是遠征的辛苦和興奮,皆是一派浪漫風格,足以引發人們冒險的幻想。讀者嚐到的是烈酒般的嗆辣興奮,而不是醉後反嘔的酸苦。

  大唐帝國從某個方面來說,也可算是一個突厥帝國,原本就帶有濃厚的草原色彩。騎馬打仗是帝國本色。從朝鮮到西亞,也就是從高仙芝到安祿山,都是構成帝國武功強盛的成份。

  在李白的生涯規劃中,是想要當高仙芝、安祿山的。可惜他遇上的皇帝是強調科舉取士的武則天和李隆基,而不是李世民。也算是有點生不逢時。另外,就是他老人家寫詩說自己的劍法很厲害,什麼「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但帶兵打仗行不行,實在沒有證明。

  宋太祖、宋高宗也是很會打仗的。現代有研究認為他們是出身沙陀的武士階級,不是讀書耕田的「想像中的漢人」。如果有看過「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中國連續劇,便當知道「官家」(也就是趙宋皇家)是吃習慣吃羊肉的。出身那裡,通常口味是騙不了人的。

  宋帝國在歷史上常被批評為積弱不振,這種史觀可以說完全偏重於「有沒有統一」,而不考慮人民的「幸福指數」。

  有宋一朝,君權從未旁落,無外戚之干政,無宦官之禍害,無權臣之專斷,無藩鎮之割據,無流寇之暴民;雖有黨爭,但並無株連甚廣之文字獄。民間經濟繁榮,皇城內歌舞昇平。這樣的政治經濟成就,卻被稱為「積弱不振」,真不知評判歷史的標準到底在那裡?

  且不說大宋帝國本身,其相鄰的大金帝國、大遼帝國、西夏王國,除了武功之外,在文化方面也都有很不錯的表現。不信去台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就知道了。

  像是西夏,甚至用漢字為材料發明出西夏文,典籍粲然,只可惜我們看不懂。依出土文物觀之,西夏的工藝水平甚高。可謂文治武功皆有可觀,惜哉後來被蒙古鐵鐵騎給滅國了。

  我這一代人,對西夏並不陌生。一方面是《天龍八部》裡的西夏一品堂,有悲酥清風這種毒藥,可以讓武功高手暫時功力全失、任人宰割。另一方面就是港劇《楊門女將》,佘太君帶著穆桂英、楊八妹、楊文廣等人,就是一路和西夏人打仗。楊文廣還是由馮寶寶反串的。

  其實楊老令公的楊家將,不是只有將,而是一個兵團。其地位應當類似於唐帝國的節度使。在強幹弱枝政策下的宋帝國,這種胡將兵團是不被信任的。所以在楊家將的傳奇故事中,總是有「奸臣」陷害忠良。

  對皇帝來說,這些奸臣可能才是忠臣呢!總之,「藩鎮」在大宋體制下是難以容忍的,楊家將就傳了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據記載,楊文廣最高只當到五品官,大概當時楊家兵團已經被解散了,楊文廣只是以家學功底,靠自已的能力當個武官而已。

  楊文廣之後,楊家子弟可能都去讀書考科舉了吧!當文官不必打仗,還可以跟皇帝咬耳朵。武將在前線出生入死,打勝了就說他們功高震主,打敗了更是可以落井下石。又安全又輕鬆,多好呢!在大宋帝國裡,白痴才當武官。

  楊業楊老令公戰死,楊家將兵團消解之後。對西夏的防禦,大概就變成范仲淹的事情了。1040年,韓琦統領宋軍主力攻擊西夏,在好水川慘敗,全軍覆沒。其實這結果並不令人意外,沒有楊家將這種胡將兵團,你帶一堆農夫兵,怎麼敢打西夏呢?

  范仲淹就是明白人。韓琦後來配合范仲淹的政策,用構築工事、防禦固守的方法,最後西夏就願意來談和了。

  范仲淹作為這樣的一位務實的防守型將領,心情就和漢帝國、唐帝國大大不一樣了。《漁家傲》這闕詞是這麼寫的: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身為一位在前線指揮戰事的軍事領袖,看到的是「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而不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竟是帶著一種厭煩人間戰火的心情在指揮作戰,主帥心境枯落如此,還能不打敗仗,也真是有點厲害了。

  台灣人在清領時期,從帝國觀點來看是頻頻作亂。林爽文事變,乾隆皇帝可是派出福康安帶滿洲兵來打的。日治時期,漢人不怎麼受信任,到後期才能參與戰爭,但還是有賀出征儀式;原住民的高砂義勇隊就赫赫有名了。

  但後來國民黨統治了這些年,「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這種觀念竟深入社會人心,至今難以改變。現在台灣有些人在弄武裝民團的民間訓練等等,或許算是尚武之風再起的微小新芽吧!

  要反戰也可以,畢竟基於人本的關懷,戰爭總不是好事。但是,至少要像范仲淹一樣,內心反戰,實力還是要拿出來啊!

  反戰不是擺爛,應當就是今日讀《漁家傲》的時代意義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何補齋竊思平生所學,何補於國計民生?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