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出離心|諸佛共同的聖劍

子非魚
·
·
IPFS
·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閱讀書名

諸佛共同的聖劍:最完整四念處禪修講解,最直接斷除煩惱的力量

念處之道:《大念處經》講記


📖閱讀筆記

總釋四念處

九、四念處共通的修習法

(三)七種隨觀

註釋書引《無礙解道》說明七種隨觀法,配合內外、生滅觀察,可以成就觀的智慧。

  • 第一、無常隨觀:觀身(受、心、法)是生滅無常的,能去除常想。

  • 第二、苦隨觀:觀身(受、心、法)是苦非樂的,這樣能去除樂想。

  • 第三、無我隨觀:觀身(受、心、法)是無我的,如此能去除我想。

  • 第四、厭離隨觀:觀身(受、心、法)為無常、苦、無我時,會厭離身體,而不會執取身體,斷歡喜想。

  • 第五、離欲隨觀:觀身(受、心、法)為無常、苦、無我時,對身不起染心,而遠離欲想。

  • 第六、寂滅隨觀:觀身(受、心、法)為無常、苦、無我至相當程度時,暫時去除煩惱,捨棄集想。

  • 第七、捨遣隨觀:觀身(受、心、法)為無常、苦、無我時,能捨棄、不執著它們,心會傾向涅槃,而捨棄執取。

以七種隨觀的智慧去觀照身、受、心、法念處,便能對治四種顛倒,寂滅諸煩惱,趣向涅槃。


身念處

四、不淨觀

(一)不淨觀——修行甘露門

佛陀時代有兩個基本而重要的修行方法,一是安般念,一是不淨觀,合稱為二甘露門,即兩種進入不死境界的靈藥。

直至今日,南傳佛教地區仍普遍沿用此二教法。安般念已如前述,主要對治散亂心、昏沉心;現在說明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心、淫欲心。

不淨觀即觀身不淨,觀察我們身體污穢不清淨,從而對身體產生憎嫌、厭惡,以去除對自他身體執著的一種禪修業處。

一般人所以會有種種煩惱,在於執著自己的身體,以身體為我,所以產生許多欲望和貪心,不斷追求卻永遠填不滿貪欲的大坑。一切的糾紛、煩惱都是從身體而有的。不淨觀針對此一妄執,對症下藥,若能觀成,解脫自在。

經典說明修行不淨觀的利益:不淨觀可以作為其他定的基礎;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二)有識不淨觀

不淨觀修法就對象來說有兩種:一、有識不淨觀,觀自己及他人身體的不淨。二、無識不淨觀,觀死屍的不淨相。

就修法的方式來說也分二種:一、以不淨作為止禪目標,若以死屍為止禪目標時,只能取同性的屍體。二、以不淨作為觀禪目標。

復次,諸比丘!比丘觀照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髮而下,皮所覆包,遍滿不淨,思惟:於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皮脂、唾、涕、關節液、尿。

像經文所述以正念觀照身體各部分的不淨,這種方法是外道所沒有的,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四大所造的身體,內外充滿種種不淨,經文列舉身體的三十一部分說明。三十一、三十二的數字不重要,我們可以加一點或是減一點,北傳的經典也有說三十六物不淨。


六、墓園九相

(一)取相

重要的是取相要有方法,不淨相要很明顯。不淨相有兩種:有識不淨觀,靠活的身體取相,即是三十二身分;無識不淨觀,以無生命的屍體取相。若定力不夠,最好不要修無識不淨觀。因為去不淨處取相,假設定力不夠,無法取到清晰的相,會停留在那裡很久。

最好先以其它的業處,如安那般那、三十二身分、或者四大分別業處、正知業處,培養相當的定力,這樣才容易當體取相,取到清晰的相後,回到住處用功修習。

(二)無識不淨觀

修習無識不淨的業處,就像三十二分身的道理一樣,可入第一禪定。它不能超越第一禪定,因為厭惡相很強。

安那般那的修行和有識不淨觀特別適合奢摩他的修行,無識不淨觀特別適合培養厭惡,是作為觀察過患、苦厄、敗壞的修行法。

正知修行、四大分別觀,特別適合作毘婆奢那的基礎,它們可以達到近行定,然後轉修觀禪。

無識不淨觀,本經提供九種死屍變易相:

  • 第一、膨脹、清瘀、腐爛相;

  • 第二、被鳥、獸、蟲所啄咬噬食相;

  • 第三、附著血肉筋腱的骸骨相;

  • 第四、無肉血跡漫塗,筋腱連結之骸骨相;

  • 第五、無血無肉,筋腱連結之骸骨相;

  • 第六、骸骨散置各處相;

  • 第七、骸骨成螺色白骨相;

  • 第八、骸骨堆積相;

  • 第九、骸骨粉碎成骨粉相。

修習屍體觀,很容易生起厭離,去除貪欲。身體的苦、不淨,用此修行很容易了解。佛陀在《雜阿含經》中教導說,若比丘喜歡身體,即是喜歡苦,喜歡苦,就不能解脫,此是很容易了解的道理。

(三)觀內外、生滅

如《雜阿含經》說明,凡夫要厭惡身體不是很難,但凡夫不容易厭離心,一定要思惟緣起才能夠厭惡在心。因此每一個身念處的練習以後,所有的基本觀的修行,特別是引導修行者朝向緣起的了解,沒有緣起的了解,就無法提昇身念處的修行為解脫的法門。

若用身念處作為解脫的法門,觀身法門變成解開身體密集的法門,若不能解開身體密集,無法入解脫法門。解身密集,才能思惟緣起;思惟緣起,能令觀智漸趨成熟,斷煩惱,得解脫。

如何思惟緣起?思惟身體生起之因緣:因為有無明、行,愛、業、取、食等因緣,緣起這個身、這個五蘊。若因緣持續,身也會繼續輪轉。然後思惟滅,思惟無明、行,愛、業、取、食等因緣滅,色身滅、有滅。了解滅,才能了解集諦,思惟滅,才能寂止集,出離輪迴。

然後思惟生滅,行法的生滅有兩種:剎那生滅與因緣生滅。修觀時,須觀照這兩種生滅。若思惟生滅,可以離開「常相」;若能離開常相,可了解空相;若了解空相,了解色的空相、身體的空相,能夠不執著身體。

或者依七種隨觀,觀無常、苦、無我、厭離、離欲、滅、捨。放捨之後可了解「此是身體」而已!是緣起、是空,沒有眾生、我、你。

在此情況下,用四念處、四聖諦的了解,安住持續的思惟身體只是身體;只是四大的不斷生滅變化而已!不執著世間,超越愛、見和無明,因不執著世間,不執著五蘊,九種墳場觀成了解脫法門。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子非魚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