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墟也結業|美孚橋底營運 13 載 「租約期滿」遭政府收地 開荒農夫嘆:「點解要扼殺?」

香港紀事
·
·
IPFS
在美孚農墟默默耕耘了十多年,卿姐說疫情後,受經濟下行、移民潮、北上消費夾擊,生意跌了一半。青年會雖曾舉辦活動,又為攤檔加設帳篷、射燈等,奈何成效不大。卿姐覺得現在「每個行業都有困難」,不能因經濟環境一改變「就將啲嘢斬晒」。她形容農墟是不少農場收入主要來源,現時每周固定的有機農墟只有中環和大埔,失去直接銷售渠道,對農夫和行業打擊很大。
卿姐對田裡作物瞭如指掌,她說坊間誤會芥菜寒涼,實屬正氣,又說可以加蕃薯煲湯,潮州人則愛炆煮。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編輯

過去十多年,每周日早上約六時,歐羅有機農場的黃利卿(卿姐)便會與弟妹落田,收菜、將農作物包好,再運到半小時車程外的美孚有機農墟,為顧客送上最新鮮的農產品。農墟內十多個攤檔,既售有機菜、亦賣有機和環保產品,場內個個也喚卿姐做「大家姐」,在鋪滿時令蔬果的攤檔內,總會看到她招呼顧客的身影。

不過,本周日以後,此情此景將不復再。地政總署以人流少、環境衛生問題為由,收回以短期租約出租、已有逾 13 年歷史的美孚有機農墟用地。這個九龍區唯一的固定農墟,將於本周日(27日)結束營運。土地未來用途未明,一眾本地農夫要撤出經營多年的銷售點,心血付諸東流、既不捨又無奈,農墟的「開荒牛」卿姐慨嘆:「由無生意嘅時候我哋一路守住個場,守咗好耐先儲到一班客人⋯⋯點解要咁樣扼殺咗個市集呢?」她期盼能覓方法令農墟得以延續。

星期日清晨,在元朗大江埔村的歐羅有機農場內,身穿藍白格子恤衫、啡色長褲和水鞋,一頭灰白頭髮的卿姐,蹲身熟練地割下蕃薯苗和芥菜。逢周日的美孚和中環農墟,生意佔農場收入約一半,卿姐要提前準備,周六晚先採摘瓜果、周日清晨才收割蔬菜。

卿姐亦會精挑細選當造作物,這日她便刻意挑了一顆近日收成的木鱉果(又稱天堂果),她說木鱉果在市面較少見,茄紅素是蕃茄 70 倍,收成不定期,難以預訂,適合在農墟親自介紹給客人。收菜完畢,她按重量預先分袋包裝,便跟車前往位於葵涌道天橋底的美孚農墟。

臨離開農場前,卿姐逐一為農作物澆水,以免被陽光「曬死」。

做九龍區唯一農墟「開荒牛」 卿姐:用時間儲客人

早上約十時半,卿姐和助手 Ben Ben 鋪上枱布、掏出筲箕、擺好蔬果,開檔完成。離營業還有段時間,卿姐走到其他檔位,悠閒地與農友談天、觀摩他們這周成果;交流切磋一會,便陸續有顧客攜着買餸車、環保袋而至,在各攤檔駐足選購。

美孚有機農墟,自 2011 年起,由香港基督教青年會(下稱青年會)營辦,是九龍區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固定農墟,歐羅有機農場是首批參與農友之一。

卿姐憶述,農墟剛開辦時很簡陋,無水無電,加上不為人所知,顧客不多,試過一天下來,只有幾十元生意額。但靠着各農場每周風雨不改地擺檔,由路經街坊口耳相傳,才慢慢儲了一批客人,「真係用時間去儲返來」。

農墟現有六間菜檔,另有約六間賣手工皂、台灣茶等產品乾貨舖。有華農場梁先生說,以往最高峰時有逾十間菜檔,其後不少檔口因農地被收、人流少等原因退出。

如毛蟲化蝶 農墟孕育社區人情  

農墟在運作約一年後漸上軌道,卿姐回憶最高峰時期,試過在開檔前半小時,便有數十名街坊在門外排隊,入場後圍滿各個菜檔選購,場面熱鬧。前來買菜的客人除了同區街坊,亦有遠從馬鞍山、東涌、甚至將軍澳而來,「佢哋通常都會問,呢啲係咩菜、呢個菜係點食好」,卿姐便會分享蔬菜的不同食法和種菜過程;有客人亦會雀躍分享,上次買到的蔬菜口感、味道如何。

卿姐不時向客人介紹農作物。

多年下來,卿姐見證顧客的成長,有年輕父母常帶小孩逛農墟,她便特意在農田捉毛毛蟲送予小朋友,「佢哋會好開心,會返去養,出嚟變咗一隻好靚嘅蝴蝶,會影返相畀我哋睇」。有老人家特別喜歡某種冷門作物,卿姐也會記掛在心,即使不肯定客人會否到場,也會特意帶到農墟,「見到(農產品)佢會好開心,知道我哋都係掛住佢。」

對卿姐來說,農墟不止是買菜,而是讓人與人接觸、溝通的地方,賣菜者和買菜者,也從中獲得快樂。「唔同你去超市,見到(菜)攞咗就走,你對嗰包菜其實係無感情。」

60 多歲的賴生賴太是農墟熟客,已光顧六、七年。他們笑說有機菜「食過之後返唔到轉頭」,得知農墟結束「好唔開心」,特來找檔主傾偈。賴太尤愛農墟的人情味,可直接了解種菜過程、不時不食,「你會了解到唔係街市你鍾意買乜就買乜,係適當時候先有得食。」

民政處稱地區人士反對 地政拒續租 未來用途不明

萬物有時,這個每周一次的交流亦來到終點。農墟用地屬短期租約,自 2010 年 12 月起由九龍西區地政處,以象徵式租金每年一元租予青年會,2013 年 6 月後按季續租。地政處今年八月進行三年一次的定期續租覆檢時,接獲深水埗民政事務處反映地區人士,包括附近屋苑和居民的反對。意見批評農墟人流稀疏,運作時間短,大部分時間空置,未能善用土地資源;營運者未有妥善處理環境問題,特別是鼠患和垃圾堆積。

農墟營運首小時,有約數十人入場,中午過後只有零星顧客;有檔主說人流屬正常,因想買最新鮮蔬菜的顧客一定會在開檔時入場。

地政總署指,相關區議員和立法會議員反映同樣的反對意見,考慮到意見及相關部門未能繼續對租約給予政策支持,遂於八月通知青年會租約將於今年 12 月 31 日終止。民政處回覆指,深水埗區議會在 2018 和 2019 年的討論,已表達地區的相同關注、對續租有保留;青年會雖已知悉關注,但至今仍未能有效處理。

收回的土地,將改作什麼用途?地政總署指,正與深水埗民政事務處探討未來合適用途,以善用土地資源。

周日所見,檔主會將蔬果放在枱布或容器上出售,現場地面乾爽。場內有數個空置檔攤,帆布上鋪滿灰塵,農墟兩側有不少雜物。
集誌社檔案:政策曾提增設農墟 漁護署未回應收地

擁有逾 13 年歷史的美孚有機農墟,屬九龍區唯一一個固定農墟。現時除美孚外,中環、大埔、藍地、黃金海岸、銅鑼灣利園均設有定期有機農墟。其中只有中環、大埔和藍地屬每周舉行,前兩者專售有機菜,後者則售新界信譽菜。此外,西貢、南豐紗廠亦設有不定期農墟,政府每年舉辦一次漁農美食嘉年華。

翻查資料,政府於 2016 年宣布推行新農業政策,提到為本地新鮮農產品開拓市場推廣途徑,如設立更多農墟、新零售點或網上訂購交收點等。政府在 2023 年推出《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僅在「漁業」一欄提到拓展漁產品推銷管道,包括進一步透過社交媒體、漁農墟市及嘉年華等,宣傳本地漁農產品。

地政總署收回美孚農墟土地,稱基於反對意見及「相關部門未能繼續對租約給予政策支持」,集誌社就此向漁護署查詢。漁護署沒直接回應事件,重申一直為業界提供協助推動本地有機農業發展,如每年舉辦「漁農美食嘉年華」及「有機西瓜節」;又推出「本地魚菜直送」流動應用程式、網站和實體店,為有機農產品提供固定展銷平台。署方又指資助菜聯社舉辦大埔農墟、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舉辦假日有機市集等,會與業界保持緊密聯繫,提供適切協助。
今年二月加入農墟的豬君農園,指從沒在農墟內見過老鼠、曱甴,檔主收舖時會將所有貨物帶走、還原場地,營運方有工作人員打掃,「你見到我哋都唔會一地菜,我哋唔會污糟得過街市」。

營運方推改善措施、擬增加墟期 遭地區商會反對

翻查資料,區議會過去亦曾討論農墟衞生等事宜,2019 年民政處曾就續租諮詢區議員,提及有地區人士反對營運,認為環境衛生惡劣,農墟每周只經營一日未能善用土地,但同時有地區人士支持營運。青年會其後提出改善措施,包括加強衞生工作如每兩周洗地、補充放置老鼠餌,亦建議增加墟期至每周兩日等等。

時任深水埗美孚中區議員伍月蘭稱,一直支持農墟發展,認為有助推廣市民接觸本地有機菜和產品,亦可帶動人流到美孚購物。她指青年會當年建議增加墟期,但被美孚的商會和街坊福利會反對,擔心影響生意,最終不了了之;地區一直不乏反對農墟聲音,但農墟「冇嘢食」根本非鼠患源頭,她當時要求相關部門巡查清理橋底一帶,已妥善處理鼠患和垃圾問題。

現場檔主會將蔬果預先包裝、或放在枱布或容器上出售,地面乾爽未見垃圾。

伍月蘭續指,以往青年會獲區議會批出撥款金額較少,「你想人哋點改善(環境)?呢個不合理」,直至上屆區議會兩度批出約 30 萬撥款,「嗰年個環境咪好好多」。不過青年會其後未有再向區議會申請資助,選舉制度亦被「完善」,議會上再無支持農墟的聲音,「當我離任後佢哋就好一致咁贊成,唔再比 YMCA 繼續呢個農墟。」

深水埗區議會過去曾多次撥款予美孚農墟舉辦活動,最後一次於 2021 年初批出資助舉辦環保活動;新一屆區議會自今年上任以來,則未曾討論過農墟事宜。

移民潮、北上消費下生意跌一半

在美孚農墟默默耕耘了十多年,卿姐說疫情後,受經濟下行、移民潮、北上消費夾擊,生意跌了一半。青年會雖曾舉辦活動,又為攤檔加設帳篷、射燈等,奈何成效不大。卿姐覺得現在「每個行業都有困難」,不能因經濟環境一改變「就將啲嘢斬晒」。她形容農墟是不少農場收入主要來源,現時每周固定的有機農墟只有中環和大埔,失去直接銷售渠道,對農夫和行業打擊很大。

健果桃源的倪先生曾在大埔農墟擺檔,但因人流太少而撤出、只餘美孚一檔,卻難逃收地命運,他批評人流少非收地理由:「你躂地收咗都冇用嘅,如果你話收咗有價值都話啫,如果冇價值咁擺喺度又冇所謂嘅,維持一個生態圈咋嘛。」

開荒 13 載始「結果」 農夫盼共用土地續擺檔

本周日就要告別農墟,卿姐說「非常唔捨得」,多年來的客人早已成為朋友,周日的農墟就如約會,如今「突然間就無」。「始終我哋有個感情喺度,我哋花咗十幾年心機、時間,全部放喺呢個地方」,「由無生意嘅時候我哋一路守住個場,守咗好耐先儲到一班客人⋯⋯人哋都喺度幫手守住個市集,點解要咁樣扼殺咗個市集呢?」

「殺墟」前夕,卿姐計劃未來讓熟客預先訂菜,之後在農墟外交收,當然與客人親身逛農墟、與農夫交流有所不同,「喺農墟我哋係可以人與人咁樣接觸。」她仍抱持期盼,望與其他團體共用土地,或能在附近劃出小空間讓農夫繼續擺檔,保留有價值的寸土。

卿姐仍期盼與其他團體共用土地,或能在附近劃出小空間讓農夫繼續擺檔。

下午四時,卿姐離開農墟回家。這天她賣剩了幾包馬莧和芥菜,卿姐說,過多兩、三星期,農場會收成更多產量和品種的蔬果;不過到時候,美孚有機農墟已成歷史了。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