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理科假文青
·
·
IPFS
·
生產力與你做了多少無關,與你成就了多少有關。

📖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在閱讀「生產力」這本書之前,我們必須要先問自己,為什麼想提高生產力?提高生產力可以幫助我們獲得什麼?

先說說我自己的答案,提高生產力可以讓我獲的更多時間、能夠讓我在工作與生活之間獲得更多平衡。而這背後讓我想學習的軟技能是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善用精力。畢竟隨著年紀增長,想做和想體驗的事情越來越多,但扣除必要的家庭時間後,所剩的時間並不多。

提升生產力並非就是要我們做更多的事情,反而是要我們做更少的事情,作者用下面這句話點破了多數人對於生產力的迷思:

💡 生產力與你做了多少無關,與你成就了多少有關。

▍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的作者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為深入研究生產力,他以自身進行為期一年的生產力實驗計畫,書中紀錄了他所面臨到的問題、挫折及經驗。並且也同步把這個過程記錄在他的部落格「最有生產力的一年」裡,有興趣的可以去逛逛。

作者在計畫快結束前的某一天,頓悟到一點:我所學到的每段經驗,都與三項元素的優質管理有關,亦即時間、專注力,以及精力

在今日的大多數工作中,僅僅有效率已經不夠了。當你需要處理比以往更多的事情,時間卻更少,但你做事的方法卻有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靈活性時,生產力不再只是工作效率的問題,而是你「成就」了多少。

💡 如果你想變得更有生產力,那麼管理好精力和專注力才是首要之務,時間管理反倒變得其次。

這三個元素彼此間密不可分。一旦我們浪費時間,就會拖延。一旦我們管理不好自己的專注力,就會分心。再者,一旦我們不再強化精力水準,我們會疲憊,或是產生「職業倦怠」(Burnout)。

以下分享三個書中的有趣發現,以及我對這些觀點的一些看法。

更聰明地工作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裡,時間管理會是什麼樣貌?

當生產力代表的是你完成了多少成就,而不是你生產了多少東西,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就跟努力記錄人們在田裡的工作時數一樣,沒有多大的意義。

作者以他在這一年的計劃分享,學會了更聰明地工作,而非一味地加倍努力。就像是這本書也是在他這一年計劃中完成的,而這一路跌跌撞撞所學到的一個道理,那就是:告別時間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才會變得更有生產力

在安排一整天行程之前,我們必須先清楚自己這一天會有多少專注力和精力,以及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打算完成什麼事情

到這裡或許大家還是一頭霧水,不明白怎樣做才是聰明地工作。作者以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告訴我們,他以一週工作九十小時以及一週工作二十小時,測試拚命三郎式與悠哉處事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對生產力的影響。

結果驚人發現,長時間工作導致什麼事情都變得不緊急(投入的精力和專注力也較少),當你整天忙東忙西時,很難不覺得自己很有效率。但要知道,倘若忙碌沒帶給你任何成就,它就不等於效率

當你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但時間不夠時,你很容易落入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只有兩種選擇:堅持不加班工作、任憑進度落後,或是投入更多的時間完成全部工作。

然而,在實驗中發現,你我其實還有第三個選擇,它不那麼明顯、卻比你延長工作的功效還要大多了,那就是:學會投注更多的精力和專注力在你的工作上

在知識經濟時代,最有生產力的人把時間視為工作背景。當你與別人共事,為了更聰明工作、不再一味埋首苦幹,你的確有必要協調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 當你有愈多的注意力空間,你就會愈加感覺平靜,並且變得更有生產力。

大腦的兩種模式

研究指出,我們的大腦成天擺盪在兩種模式之間:「天馬行空」模式(即我們淋浴時所體驗到的),以及「中央執行」模式(即我們在滑手機或全神貫注做某件事時的體驗)。

簡單來說就是,中央執行模式,主要負責解決問題,它會診斷、分析,但缺乏耐心。而白日夢模式則是有趣、直覺且輕鬆的。

在一項由哈佛心理學家麥修 ‧ 柯林沃斯(Matthew Killingsworth)和丹尼爾 ‧ 吉伯特(Daniel Gilbert)所做的有趣研究發現,人們清醒的時間裡有百分之四十七(天呀!)都處於「白日夢」模式。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跟多數人一樣,那麼在工作時有一半時間都在分心想其他事情(驚!),而不是專注在眼前你應該要全神貫注處理的更重要任務上面。更精確來說,你只帶了百分之五十三的專注力到辦公桌前 XD

所以只要我們提升自己的專注能力,對生產力這件事情上面就會有相當巨大的改善,這也完全呼應先前讀過的《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提到「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 X 專注的程度」。

書中也特別提到一件事情,在專注的過程,思緒游移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不用因為分心而苛責自己,而是透過有意識的記下思緒不定的次數,努力不懈鍛鍊我的專注力肌肉。

每日必做的三件事

💡 生產力不是指做更多的事情,而是指做正確的事情。

作者提到要做到每天用心謹慎地工作,有一個超級有效的技巧,名為「三重點法則」(Rule of 3)。

這項法則很簡單:每天一開始,在正式工作之前,先決定當天結束前必須完成的三件事情。在每週一開始,也做同樣的事情,就這麼簡單。

這裡特別提一下,3這個數字的魔力。我第一次了解到這個概念是在讀《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書時,作者在多種表達框架中引入了3的概念,特別提到人類的記憶對於3這個數字有特殊偏好,因為它是最穩定且最容易記住的完美結構。

想到這段剛好是因為《生產力》這本書提升我們思維邏輯的檔次,而《高產出的本事》則是提供我們實踐這些方法的高效生產力。

💡 思維沒有改變,面對問題的心態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思維改變心態、心態影響行動、行動決定結果。

最後,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許多研究都指出,多工處理會重創你我的生產力,但我們依舊努力想同時處理許多事情。為什麼呢?因為多工處理讓我們感覺超棒

💡 多工處理會變成習慣,是因為你並未刻意選擇,而是任由它自動發生。

所以書中提到當我開始一次只做一件事、放慢速度從容行事之後,我開始對眼前所做的事情有更深的覺察;發現自己有哪些不假思索就自動做出的習慣;體悟到我所做工作的價值;甚至可以看出自己正在拖延。

我們也不再任由心思來回擺盪在各個電子設備和APP之間,因此有機會反思自己所做的工作,這讓我們得以從眼前的工作中退後一步,思索該如何更聰明、甚至更富創意地工作。(研究證實,當你內心平靜從容時,更容易有創意的思維。)

▍ 後記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陸續看了許多關於「生產力」相關的書籍,一方面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另一方面也是透過閱讀的過程,幫自己解惑心中的糾結與多看成功人士們如何善用時間。

近期讀的這幾本關於生產力相關的書籍《Deep Work深度工作力》、《超速學習》、《一週工作4小時》、《心態致勝》,不外乎都是由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透過作者自身經歷或是案例剖析,了解精力與專注力的重要性,也幫助讀者從「定型心態」轉變成「成長心態」。

而這本書提到生產力技巧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思考如何用較少的時間,完成所有必須做的事情,好讓我們能夠空出更多的時間,追尋人生中真正重要、有意義的事情。

附錄:精力管裡小技巧

  1. 人們在檢查電子郵箱時,大多數只是查看(郵件),卻未進一步處理。」因此,除非你有足夠的時間、專注力和精力來應付需要處理的新信件,否則不要查看郵件。

  2. 學習簡化你工作中的低影響力任務,你花愈少的時間和精力處理,你就有愈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注在真正重要的任務上。

  3. 練習正念與冥想之所以能提高生產力,是因為它們讓你的內心更平靜、更快樂,且更專注。正念要傳達的:為當下創造更多的注意力空間,讓你可以完全專注眼前所做的事情上。

#閱讀筆記 #B089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理科假文青人不用很努力,但要很認真生活; 透過閱讀沉澱心靈,藉由分享讓彼此成長。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 | 先問,為什麼?:顛覆慣性思考的黃金圈理論,啟動你的感召領導力

閱讀札記
103 篇作品

閱讀 |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