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IPFS
讀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原本到圖書館是想借閱三毛的書籍,不過倒也奇怪,一點點蹤影都沒有看到
不曉得是圖書館沒變呢?還是捐書的人少了?
小學時期看的劉墉和張曼娟,倒是幾乎全冊都在書架上
但現在的處境似乎也不會想要在翻閱勵志書籍,只會讓我覺得人生更難喘過氣而已。
隨意走走翻翻,終於找到幾本保存良好,而且我有興趣的書籍,其中一本是村上春樹的著作
聽過也看過他的書,但高中那時看覺得艱澀難懂,即使讀完了到現在腦子也留不下任何印象
比方 1Q84,都快被記憶誤導成IQ84了(大誤XDD
讀完《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後有上網再做些功課,原來這本是村上春樹早期作品,算是比較好入手的。果真我讀的時候,的確沒有什麼困難,那些原本艱澀的東西或許因為年紀增長也有不同的歷練,所以大致都能了然於胸。
故事主要以男主角阿始從十二歲起與孤獨的島本關係間產生歸屬感,後經歷就學的分隔走向不同的人生,然而這份歸屬感就像種子在阿始身上種下了芽,等待開花。串接與到與泉子之間雖然和諧卻始終沒有相知相惜的感受,而後進入社會與看似完美的妻子組成完美的家庭,再轉折重新遇見島本的悸動的情緒起伏和決定,最終歸於家庭。
有人評價是渣男成長史,但我覺得會成為文學,書中想傳遞的絕對不只渣。書裡描繪的孤獨感,正巧是我現在很需要的養分,至少我在讀村上春樹的作品時,覺得世上不只有我感到格格不入,以下是我對村上春樹式有點虛幻又有點懸疑,語帶保留要大家有想像空間的字句特別有感:
- 「有時候光是場所改變,時間和感情的流動就會完全改變。」
或許我以為遷徙是勇敢,但我不曉得會不會是比常人無法接受失去的逃避。像在「巔峰時引退」的感覺,會不會其實是無法接受失敗和負面?
(對於自己在公開場所,這樣剖析自己也感到羞赧,然而我覺得在現實生活要講出這些話只會語塞,不如在這邊練習打開自己吧,或許多練習幾次,在現實也就可以雲淡風輕的描述了) - 「只要這個人存在,就足以對某人造成傷害。」
不是非得要「這個人」萬惡不赦,而是當你面對他,底層有反射出來無法面對的議題時,他的存在就是一種傷害。比方:捷運上媽媽斥責小孩無效,便賞了他一個耳光,本質上來說這對母子和自己是分割的,但你會感覺到疼痛或不捨,是因為連結到自己的經歷,不論記得與否但它確實存在,可能是愛可能是傷害。 - 「一想到這件事,我就會領悟到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真的只能活在極有限的可能性中。」
讓我想到《原子習慣》這本書,還沒閱讀,但他紅得亂七八糟,大概多數人都知道內容的一部分,因為有限所以珍貴,因為珍貴所以珍惜,因為珍惜所以每一步都是重要的。
然後又想到張懸的歌「去揮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情/超脫和追求時常混在一起」。
看似所有的不關聯都關聯了,所以的關聯也都可以切割。 - 「大家都要一一消失掉,我想。有些東西像切斷一樣咔一聲消失,有些東西需要花一些時間像雲煙一樣慢慢散去。」
這裡對我來說代表外在的事物,雖然本質上都是消逝,然而方法卻不盡相同。我無法僅以我的方法來面對「消逝」,而是需要用彈性的心態來面臨不同東西是消失,否則會讓自己因為內建的原則動彈不得
(覺得講到這裡有種尚葷食卻超脫的感覺XD) - 「最後只有沙漠留下。」
沙漠我將他解讀為時間,又或者是文化,科技及技藝傳承等,但無論如何不會是你我,我們終究得回到大地,但我們的信念也許能被留存。 - 「妳想為什麼每天晚上有這麼多人願意付出高價特地跑來這裡喝酒呢?那是因為任何人都多多少少在追求虛構的場所阿。」
這句很跳脫以上虛幻感,純屬個人對於現在的FB.IG平台的感觸。
我還是有在使用,但頻率降低非常多,有時候我不曉得滑著是朋友但又不交心的人的生活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追蹤過一些網紅追到後來都不曉得他們是在分享還是在行銷,是大家的生活都很富還是純屬炫富賺粉絲。
曾經一度為此感到厭煩,後來覺得這些評價似乎也沒必要,我可以選擇不看就好。
對於經營網紅行銷的友人中性的評價:「你就是那種腦波太強的人,很難被煽動,我們做行銷的最不喜歡的就是這種人」,我暗自竊喜,自己不是在行銷媒體上容易因為三兩句話而被收割的韭菜。 - 「非常遺憾的是,某些事物是不能往後退的。那一旦往前走之後,不管怎麼努力,都回不去了。如果那時候有什麼絲毫差錯的話,就會以錯誤的樣子凝固下來。」
這句話,我看了充滿感嘆。
但不是感嘆回不去,而是感嘆舉步維艱,不能太莽撞行事,所謂的隨心所欲還是建立在自己可以負責任的基礎上。過去時代建立在沒有選擇權所以用盡全力,如同《黑暗騎士:黎明昇起》裡被關在地牢裡逃出的小孩,因為沒有選擇,所以奮力一搏。但現在的社會是太多選擇,資料庫龐大的令人難以辨認真偽,所以每一步都踩得膽戰心驚。雖然我認為事件沒有絕對的對錯,所以也不至於悲慘的「會以錯誤的樣子凝固下來」,而沒有任何扭轉的餘地,然而它始終會成為一個印記在這一生的旅程裡。 - 「不管什麼東西在同樣的環境下繼續不變,能量會逐漸慢慢下降。」
那代表沒有亙古恆常的東西,比如「愛」。
我們總是誓言愛如初見,又有幾對能做到呢?真正做到的也不過是外人評價中的「做到」,試問當初的兩個人心智都沒有改變嗎?價值都沒有改變嗎?
「真的不變」是兩個人亦步亦趨的改變,才是「以不變制萬變」,否則在封閉系統中「熵增」的現象是必然會發生的。 - 「有些事情一旦往前推進了,就沒辦法回到原位了噢。」
同 7.的想法,村上春樹不停的在書裡提到「不可逆」,然而假使重新選擇,答案仍然不會改變的意象。
這裡也有某部分的遵從「自我」,活在當下的概念。也許是我活的時間,經歷過的事還不足以令我後悔,但我真心希望10年後再回頭看時,還能有這樣的感覺,而不是嘴硬的「不後悔」。 - 「中間性的東西不存在的地方,所謂中間這東西也就不存在。」
很懸的一句話,有點像是外在的世界都是被建構出來的,不去定義便有無限,雖說定義會讓人的溝通更方便一些,然而也限制了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就如同真正的美是無法用文字或語言去描述的,光是看到就能流淚,我們試圖用文字及語言去陳述的是希望別人對於我們的感受「有同感」,而不感到孤寂。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在我的感受中,阿始一直在追求的都是一種歸屬感,心領神會的默契,然而又帶回現實面是這些默契,在最初可以是契機,在長時間的互動下保有歸屬感都已經夠難了,對於分離了幾十年的島本和阿始,他們所渴望的也不過是「當初」的歸屬,不代表此時此刻的他們仍然對彼此有這種悸動,即使再燃起了這些悸動,一樣得跨越時間的鴻溝,現實的磨合,或許永遠存在回憶裡,才是善待彼此。
雖然還是孤寂,但也不會更孤寂了。 - 「我們過去好像在一起建立了什麼,其實或許什麼也沒有建立。一定是一切都太順利了,也許我們太幸福了。你不覺得嗎?」
人長期處於痛苦或快樂對於個體來說都是不健康的,文明帶來的衝擊比我想像的還要大,並不是推崇遠古石器時代,而是在文明裡如何掌舵不被洪流掩沒是重要的事,心理狀態是這個世代需要保持健康。
燈泡的發明,讓人的工作時間加長,文明發展更快。全球化的便利,讓國土的藩籬不再,無遠弗屆,但也加快了貧富差距,資源掠奪。一定有好處但同時有壞處,新聞媒體報導世界上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不難想像走到瀕臨死亡之際時的動亂場景,雖然20%的人對於這樣的未來肯定也有行動措施。
只能盼望自己踏上財富之路時,不會變得吝嗇小氣,不會被慾望控制,而忘了此刻,很難,所以我寫下來,畢竟我是喜歡文字的,喜歡自己的,相信有一天還是會翻閱到這篇文章,再次反省自己的。 - 「我周遭的一切都圓滿地進行著。只是我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熱心店的經營了。對那兩家店我已經沒辦法像從前那樣熱心投入了。我想或許在別人眼裡看不出來。表面上我和以前完全一樣。或許可以說看起來比以前更和氣、更親切,更健談了。不過自己非常知道。坐在吧台椅上轉頭環視店內一圈,覺得很多東西和以前不同了,顯得非常平板而失色。」
這裡很像是脫掉身上所有的顏色,直接複製貼上一套上班族的套裝。看似完美,但是平板而失色,恐懼希望我們做的就是與大家都相同。
我很喜歡文字,也相當恐懼文字,我想這是因為我還沒找到施力點。
所以有時候文字成了救贖,有時候文字是避難所,但偶爾也成了藉口或擋箭牌。
同樣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不只兩面,願我能在多面角度裡有個安身之處。那裡面不需要很多人的同理,對我來說太濫情,但假使真的很多人同理了,我也不會因為「濫情」而離去,因為選擇是先的,濫情是後的,不要為了果去推翻因。
be true.
be pure.
如果矯情了,也就承認自己矯情就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