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人王安石【1】皇帝守则
在广州东北三百多里的深山中,藏着大宋朝的国家宝藏。
对大多数宋人来说,这是蛮荒莽林,但对王安石而言,却是自幼熟悉之地。十岁那年,他父亲来此做官,他也跟着待了三年,到老仍念念不忘。
这里藏着很多野生铜矿。夜间路过的话,常常能发现山间高耸的岩壁上散射出金碧的光芒,地上也时不时能捡到掺杂着青色金属的石块。由于很多人来这里偷偷挖矿冶炼,附近常常发生火灾,境内的月华寺百年内烧毁了三次。
此地名为韶州,来这淘金的人,到北宋中期已经不下十万。公元1050年,朝廷终于下令在这里建设专门的铸币机构“永通监”,大规模铸造铜钱。这里的铜产量,巅峰的时候超过全国的95%。
原本北宋一年岁铸的铜钱量基本在100万贯上下,但自从永通监设立之后,这个数值一路上涨,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仅该监一年就能铸造铜钱160万贯。
在上篇《卖炭翁》的故事里曾经提到,唐帝国一辈子也没跳出通货紧缩,问题直到宋代才解决。
确实,宋代铸造出了足够多的铜钱。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永通监设立的那一年,王安石三十岁,已经拥有了不小的名气。他二十一岁中进士,按照老朋友曾巩的说法,“自重,不愿知于人”,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愿自我吹嘘。即使有机会申请既有前途又清闲的官位,他也并不在意,一心要去地方上实践自己的理念。
他越是不求名利,越是被大家看重。政敌兼朋友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安石“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天下人都认为他只要去中枢做官,太平盛世就将来到。
历史书上通常讲王安石的变法,终极目的是富国强兵,但这其实是大大的误会,实在把他看得小了。
他在三十八岁时给仁宗皇帝写了一份《万言书》,讲他自己的改革主张。全篇基本没提到强兵,提理财的也很少,按篇幅算只有2.5%。剩下的部分全部是在讲求“先王之政”。
在王安石看来,宋代的内忧外患,根子上是由于不行先王之政。而之所以如此,症结在于没有通晓先王之意的人才。所以为政之道,首先是要教育这样的人才,培养他们的品德,然后把其中优秀的人选出来加以任用。
用现在的观点看,王安石其实是想推行一套全新的国家意识形态。
汉唐的儒生讲究“寻章摘句”,注重钻研字词的含义、礼法的细节。但是王安石认为这个方向完全错了。完全的复古没有前途,真正的改革要追寻先王的政治精神,而非沉迷于文字的细节。
要追寻先王的政治精神,就得先讲明白这个精神是什么。王安石写了很多书来讲这个,其中保留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篇《洪范传》。
《洪范》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字面意思是“大法”。这篇文章里讲了九种治国的根本大法,也即儒生们津津乐道的“洪范九畴”。王安石对这九种大法的解释有详有略,其中展开最详的是第五种大法——“皇极”——也就是君王之道,相关内容占据了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
尽管身为臣子,但王安石对于应该怎么做皇帝却很有一套自己的见解。比如他认为皇帝不能从众:
“苟曰好德,则虽茕独,必进宠之而不虐;苟曰不好德,则虽高明,必罪废之而不畏也。……虐茕独而宽朋党之多,畏高明而忽卑晦之贱,最人君之大戒也。”(翻译见注释,下同)
皇帝也不能只喊口号,而得让老百姓先富起来,然后再教化他们:
“凡正人之道,既富之然后善。……为政于天下者,在乎富之、善之。……徒教化不能使人善。”
他甚至认为,皇帝的合法性并不是绝对的:
“君能顺天而效之,则民亦顺君而效之也。……及至后世,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而欲人之弗叛也,不亦难乎?”
王安石在这里提及了“天”(天道),而这完全违背了儒家的传统。在儒学初创的时代,“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人与世界的本质这类话题,孔子是绝口不提的。
而王安石不仅要提,而且提得很激进。他认为人不仅可以认识天道,而且可以主导天道。只要志意精诚,就能“道万物而无所由,命万物而无所听”(超脱规律去引导万物、超脱命运而安排万物)。
“Yes,We Can.”是很有蛊惑力的。对于经济发达、书籍和知识前所未有普及的北宋来说,王安石的高远理想比之前的任何学说都更能吸引人。陆游的爷爷陆佃曾经回顾早年邂逅王安石学说的情景:
“淮之南,学士大夫宗安定先生之学,予独疑焉。及得荆公《淮南杂说》与其《洪范传》,心独谓然。于是愿扫临川先生之门。”
王安石根本不用现身说法,只靠区区两篇文章,就让他彻底折服。
这种自信心的集体膨胀,在历史上常常出现。只要经济社会一旦有相当持续、快速的发展,大众传媒又加以推波助澜,结果就很难避免。19世纪的欧洲、11世纪的北宋,都是如此。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既然已经主宰了那么多,那就能主宰更多,甚至主宰一切。
就如19世纪的进步主义最后会遭遇两次世界大战,11世纪的北宋新儒学也将撞上历史的南墙。
注释
1 据《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天圣八年(1030)任知韶州。见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另参王安石在变法之后所作《答韶州张殿丞书》(《王文公文集》卷8。同一作者的集子,除首次出现注明全名外,以下简称《文集》)。
2 苏轼《月华寺(寺邻岑水场,施者皆坑户也,百年间盖)》(《苏轼诗集》卷38)说“高岩夜吐金碧气,晓得异石青斓斑”,又说“月华三火岂天意”,即指此。岑水场乃韶州最大的矿场。
3 余靖《韶州新置永通监记》,“韶被山带海,杂产五金,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该文作于皇祐二年(1050年),永通监当年新建,此年王安石三十岁。参张建《余靖<韶州新置永通监记>考略》。
4 参徐东升《宋代铜产量变动原因析论》。
5 《宋史·食货下二》:“韶……永通……监,旧额八十万,至(熙宁)七年(1074),增三十万,及折二凡五十万。”
6 曾巩与王安石同列“唐宋八大家”,说见其《再与欧阳舍人书》(《元丰类稿》卷15)。
7 《宋史·王安石传》:“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馆职系宋代官职体系中一特殊存在,文官加馆职,则升迁较速,而且职位清闲且光荣。
8 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一书》(《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60):“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髙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而已,起则太平可立致。”司马光写此文时在熙宁三年(1070),由此倒推,在1040前后,二十岁的王安石名声已显,到1050年时,更已有相当名望。
9 全名《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名《上皇帝万言书》(《文集》卷1)。
10 所谓“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即出此文。
11 同上,“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12 即《文集》之第25卷。
13 翻译:“如果有人说自己要遵循美德,那就算他是孤零零的少数派,皇帝也要表彰鼓励他、不能欺负他;如果有人说自己不遵循美德,那就算他地位高、口碑好,皇帝也必须惩罚他、不能惧怕。欺负少数派而纵容多数人形成朋党,惧怕地位高、口碑好的人,就忽略他们做的坏事,那是做皇帝最需要警惕的事。”
14 翻译:“要让人走正道,要先让他们富裕,再让他们善良。……执政就是要让老百姓富有、善良。……单单靠教化,没法让人向善。”
15 翻译:“皇帝能遵循天道、尽力做到,那老百姓就能遵从君王的旨意,也尽力去做。……后世君主有些人假称自己是天命所归,却想大家不背叛,那不是很难吗?”
16 《论语·公冶长》。
17 这是2008年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口号,他借此战胜原本占优势的党内竞争者希拉里,并最终当选总统。
18 翻译:“淮河以南,读书人和官员都推崇胡瑗的学说,我却偏偏有所怀疑。等读到王安石《淮南杂说》和《洪范传》,心里觉得特别有道理,于是愿意拜王先生为师。”出自陆佃《傅(明孺)府君墓志》(《陶山集》卷15)。这里所说的安定先生即胡瑗,北宋前期著名学者。胡瑗的著作流传较少,据《宋史》本传,他的学问讲求礼法为多,对义理的独到发挥较少。这里所说的王安石《淮南杂说》今也不存,只有少数佚文存世。参金生杨《论王安石<淮南杂说>中的“异志” 思想》。王安石临川人,临川即指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