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飛地Nowhere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講座側記】馬世芳 X 陳嘉銘 | 為盛世備忘(內附 Spotify 歌單)

飛地Nowhere
·
·
以音樂作為行動,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
原文發佈於2022年6月27日,為「香港來的風」系列講座,側記人:楊德涵。
圖 / 飛地臉書貼文@許恩恩

什麼是盛世?本場飛地台港對談沙龍「為盛世備忘」,邀請香港流行文化研究博士、《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的共同作者 #陳嘉銘,與台灣廣播人、知名樂評作家 @馬世芳 演講對談。兩人分別用約 30 首歌,描繪出各自心中香港與台灣的盛世。

▍只要把聲音記錄下來,城市就不會真正停下 ▍

歌曲需要備忘,因為社會在變奏。面對近幾年香港的劇烈變化,陳嘉銘和友人一起寫下了《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一書,去理解在這個背景中,香港樂壇究竟經歷了什麼。

從 1997 年香港回歸的社會變化如何反映在流行樂上,到 2003 年這個重要的節點,多數香港人知道,這是天王張國榮、天后梅艷芳逝世的時間,也是「一個香港時代的終結」。

#當本土變成一個貶義詞

由於政治環境轉變,香港和中國兩地流行文化近年越見交融,也有所折衷。以香港電影來說,不只恐怖電影、黑社會類型題材不能拍了,電影周邊產業的樣貌也連帶改變,主題曲尤是──無輪歌詞敘事及語言,都稀釋了港風,調整成迎合廣大市場的樣子。

即使如此,香港本地還是有許多關注社會發展的歌手。例如由謝安琪演唱的《囍帖街》,這首由黃偉文填詞的歌曲,哀嘆著婚姻的無常,乍聽是情歌,但聽久卻耐人尋味──「囍帖街」是香港灣仔區利東街的舊稱,自從被政府重劃後,平民被迫離開,昂貴豪宅在此興起。歌曲字裡行間都暗示著香港自 2006 年來出現的城市保育運動。

但是,轉變到了 2019 年持續擴大。陳嘉銘指出,「本土」是非常中性(normal)的詞彙,文化是由泥土上發芽,土地的概念很重要。但經過 2012 年反對國家教育、2014 年雨傘運動後,「本土」一詞變得敏感,甚至變成貶義,也讓香港流行文化的詮釋被迫翻轉。此外,黃耀明、何韻詩、方皓玟、……等歌手「被禁播」,還有選秀節目必須改編特定歌詞才能上台演唱等情況,都屢見不鮮。

#流行文化如何作為一種反抗

動盪時代,讓許多人渴望從流行文化中尋找容身之地。迷群(fandom)研究是流行文化重要領域,陳嘉銘指出,其實不單只有歌手創作可以反映社會對抗,歌迷的消費行動本身也是一種呼應,且歌迷們會依照個人經驗,詮釋偶像及作品,生產出獨立的社群文化。

如香港小電視台 ViuTV 通過選秀節目《全民造星》推出的團體 Mirror,近年廣受港民喜愛,就是一種粉絲能動性(activeness)的展現──因為 Mirror 歌詞提到「堅持下去得以看到未來」等意象,很多香港歌迷相信 Mirror 表態支持社會運動;歌迷的熱情支持,又反過來讓 Mirror 感受到自己信念的影響力。以往民眾普遍對電視台等大型媒體財團沒有控制能力,但在流行文化的世界裡,「粉絲」的能動性得以體現。

▍每一首流行樂曲,都是一顆時空膠囊 ▍

馬世芳接著同意地表示,流行音樂是時代的鏡子、盛世的殘片;從小我到大我,分析流行歌曲,一方面能夠勾起個人情感,另一方面又能連結到群體狀態。

#那是回不去的我和你

台灣在過去幾十年,也經歷翻騰的社會改變。八〇年代羅大佑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專輯封面是臺北盆地,開場曲是今天聽來依舊經典的〈鹿港小鎮〉──這是為當時千千萬萬離開故鄉北漂打拼的青年創作,羅大佑嘶吼著鄉愁的多重層次,有心理的鄉愁、地理的鄉愁,還有因故鄉環境變化劇烈,「再也回不去心中夢想的斷裂」。

這個斷裂,是發展中國家青年的共同經驗,歌曲用充滿幻滅、憤怒的搖滾元素,製造出強大感染力。

無獨有偶,1983 年蘇芮〈一樣的月光〉,最重要的歌詞是「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八〇年代台灣青年,躊躇滿志期待推著世界變得更進步,但到頭來,長大的他們,終究還是被世界改變了。他們發現,世界並沒有變成青春時代想像的美好樣子,農業社會徹底失落,只有月亮、冬天、塵埃和過去一樣。

#從花草小確幸到世代覺醒

爾後台灣經歷了從小確幸到崩世代的過程,馬世芳認為最代表性的歌曲是陳綺貞〈旅行的意義〉,準確描述當時台灣文青的嚮往。此後還有蘇打綠的〈小情歌〉、田馥甄的〈小幸運〉等,都帶起「小」確幸風潮,「當這個時代的答案已經預先都寫好,你除了接受,也只能去追求一些花花草草。」馬世芳一針見血的說。

然而,其後發生一連串社會運動(如:樂生事件、反媒體壟斷、苗栗大埔、洪仲丘事件,一直到反服貿抗爭),台灣青年從失語迷茫的小確幸狀態「醒」過來,年輕人感覺自己可以做出改變,去促成這一波波社會運動與變革。而流行音樂在此時紛紛響應。張懸〈玫瑰色的你〉、五月天〈入陣曲〉、還有滅火器〈島嶼天光〉,都為投入運動的青年帶來昂揚生氣,和滿滿的鼓勵。

#我要成為我自己

尾聲曲目,馬世芳分享了陳珊妮與呂士軒〈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歌詞關鍵在「我要成為自己,拒絕被世界改變」,馬世芳說,其精妙在於不用「做自己」,而是「成為自己」。因為成為自己是非常難的,一輩子沒有盡頭的事。

「當你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拒絕被世界改變的,因為你既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也不會知道世界是什麼,你更不會知道什麼叫做被改變。」

這是一首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而蘊藏強大能量的歌曲,馬世芳以此首歌的分享,作為段落的結束曲。

▍音樂讓你明白不是隻身捧著孤獨的滋味 ▍

兩位講者的精采分享長達兩個小時,沙龍進入最後環節,除了兩位講者互相的問答交流,也有來自現場與線上聽眾的好奇和回應。

陳嘉銘和馬世芳討論了流行歌曲中的語言認同、創作思維,以及音樂錄影帶(MV)所代表的新時代影像 vs.音樂相互交織的關係。聽眾提問則多關注歌曲傳播中,港台社會對身份認同和社會轉變的思考,以及延伸前述對迷群文化的現象分析。

不知不覺三個半小時過去,在這場溫馨的沙龍交流中,講者和聽眾盡可能交換最多的音樂切片,資訊量雖龐大,卻有機會讓我們一瞥兩地社會史,以及兩地時空的交錯重合。之中或有時差,但當我們回顧這些歌曲,看見某些經典沉澱、在時代的揀選下被記住,提醒著人類歷史的共同累積,生活因為有音樂而被標記下來,也讓我們明白,自己不是隻身捧著孤獨的滋味。


〈香港來的風 —— 為盛世備忘〉邀請到馬世芳老師與陳嘉銘老師共同設計活動歌單,歌單將會持續更新。歡迎各位意猶未盡的聽眾到Spotify收聽,並持續留意飛地之後的活動!

歌單曲目(括號為歌曲及歌手演繹版本之發行年份):

謝安琪 —— 囍帖街 (2008)
Dear Jane —— 銀河修理員 (2020)
梅豔芳 —— 風的季節 (1982)
姜濤 —— 蒙著嘴說愛你 (2020)
Jer 柳應廷 —— 砂之器 (2021)
羅大佑 —— 現象七十二變 (1983)
葉啟田 —— 愛拼才會贏 (1988)
林強 —— 向前走 (1990)
張艾嘉 —— 忙與盲 (1985)
伍佰 —— 秋風夜雨 (1995)

Spotify 連結: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5ZBLgPdt15tI5N70oNexuP…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