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2~街頭巷尾的問候語「吃飽未?」 Day4
對我來說,如果要一定要選出一首最能代表故鄉文化的歌曲,那極有可能是「科學小飛俠」。那是我童年時最愛的卡通。我似乎是在這種激勵人心的卡通歌曲裡找到自我突破的潛能。總之,年幼時的生活雖然貧窮但我盡可能活的不苦悶。我想要像科學小飛俠那樣勇敢地去面對生活的挑戰。現在回想起來,我到底是從年紀多少的時候,就懂得要自我激勵活下去?!
小時候村子裡的長輩們都很有人情味。不論是在路上遇到,或是到同學家做客,第一句被問候的話都是「吃飽未?」(台語)。就是互相詢問對方吃飽了沒的意思。當時我如果回答說還沒吃,通常對方家長就會端出家裡的點心或食物或直接留我在對方家吃飯。也就這樣,我常常可以吃到鄰居家的肉包、魯肉飯或是他們自家的家常菜。
在那個普通經濟不寬裕的年代,大多數的家庭花費都在養育孩子、購買食材等等,通常家中的食物也不太有會餘裕,但大家卻很樂意分享,會主動去照顧鄰居的孩子們。這是台灣社會人情味的溫暖。
還記得那時常有各種推車販賣的攤車,其中我最喜歡的攤車有兩種,一種是賣燒餅,另一種是賣山東大饅頭的。當時,只要攤車到來,家家戶戶都會輪流出來購買。這時當我們這些孩子紛紛放學回家時,那經過村子裡的一路上,就有機會吃到各種好吃的攤車點心。
「吃飽未?」台語的互相問候,原來是台灣人村落裡的習慣,但即便在其他外省藉的眷村裡,也會互相慰問「吃飯了嗎?」。居民間的互助與關愛從日常的生活飲食做起,充份表現出不分你我,共生互利的生活文化。
記憶裡有幾次因為父親生病時家中頓時沒有收入,鄰居們還會主動把自己家中的食物分享給我們。而我們也常把父親賣不完的蔬菜水果分送給鄰居,就是這樣人情的善意,溫暖著我們整個村子裡的人。
我十五歲國中畢業剛出來工作那年,還有鄰居理髮店的阿姨發現我整個人面黃肌瘦,竟然拉著我去向父親理論,指責父親沒有用心照顧好我的飲食。也是這樣的溫暖讓我真實感動。
擁有付出的能力從來不在於自己是否富足無虞,而是在於願意主動去關懷每個遇見的對方。我深刻的記憶中,有這樣的一股暖流呵護過生命的歷程,是如此幸福而美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