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記事 (2) 臨床病例研究的眉角
林口長庚的內科住院醫師訓練實在是…頗為紥實。今天第一天開始看感染科會診,毫不留情的 12 張,而且半數是長期住加護病房的個案。更想捶死自己的是,我一開始不知道我只要看醫學大樓的會診,連同其他區的病人也先研究了一輪病歷(將近 20 張)。事情多到只能延遲下班,還差點趕不上倒垃圾的時間。好的,不重要的生活抱怨結束!正題開始。
在上一篇討論了研究上再次確認的重要性。
這次便想把這幾週來一些零星的病歷研究心得寫下來以免自己忘記:
初始規畫絕對沒辦法全包研究資料登錄上的所有問題,遇到的問題也可能是世界上研究者會有的問題,因此需要與團隊成員或指導者討論並擬出共識。
與研究團隊討論出來的共識最好能夠詳細地記錄在 research log 中才不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時不知去哪裡查。
定好的共識可以先寫在 manuscript 中提醒自己勿忘初衷 (X
research log 一開始可以依時序紀錄,在架構出來後再把討論的內容分門別類地歸位。
有些病歷資料受限於來源比較不齊全 (e.g., 門診),要思考不齊全到什麼程度應予以剔除。
取得臨床資料的地方可能因資訊安全與隱私考量受限,需規畫出有沒有這些地點/時間限制的研究子項目來視人事時地物情況安排 (e.g., 不能用醫院電腦的時間就來讀文獻、寫 code)
reference managers (e.g., EndNote) : 一篇 paper 就一個 file,可以因不同的 topics 設不同的 groups。
以上這幾點如果好好地落實,可以省好幾個小時,不然就會像我在寫血淚史。(單押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