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vs 當代藝術下的攝影
網曾流傳一篇出自一位七十歲老人對現今攝影世界看法的文章,不知大家看後有何感想?有見特別是影齡較深的朋友,似乎都大感認同,覺得文章說到心裡。
文章說每當他走去看MFA(藝術碩士課程)展覽,或是看別人的Profoilio時,總是需要看作品的Artist’s statement後才能明白那攝影作品背後的動機或意義,他對此大感不滿,相比他那個時代的攝影作品,這些簡直是不堪入目。他認為假如攝影需要長篇大論的文字輔助的話,那還算攝影嗎?老人家當然不認同那樣的攝影作品,那些年,那些注重技法、注重光影、單看表面便能感愉悅、能觸動人家的作品都不見了。
有朋友問我對此有什麼看法,我想,首先要𨤳清一點,雖然大家同是以攝影為創作媒介,但MFA所代表的學院派所出自的,是發展自當代藝術的一套系統,攝影只是其創作媒介,它並不是以攝影出發,而是以藝術出發,這是非常重要的!亦即是說,兩者之間,由歷史、發展、著眼點、背後在想什麼、要做什麼、想問什麼、要處理什麼,基本上完全不同。
假如你熟悉西方藝術史(是的,我要說的是西方藝術史而不是別的,因為我們不能否認大家現今所接觸的當代藝術都由這套系統演變而來。)你會知道,當代藝術是怎樣走過走,它不是突然發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承傳整套西方藝術史的演變。人類在不同年代,對藝術抱著不同的態度及需要,於是產生了不同的處理手法,不同的價值觀與追尋。
藝術的發展
簡單地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傳統技藝切割的一點,由十九世紀初,攝影術誕生後爆發。大家都知道攝影術怎樣對傳統繪畫帶來重大衝擊,藝術家們開始重新思考藝術的意義。攝影術的誕生只是其中一個觸發點,此外,城市的現代化(Modernity)、十九世界眾多發明令人類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巴黎大改造,藝術家所處之地變得不一樣。要追溯一點,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人類進入啟蒙時代、工業革命、不同的哲學思潮、老化的學院派傳統,迫使當時的藝術家重新思考藝術的意義。
自1870年印象派出現,繼而接著不同的藝術運動;立體主義、野獸派、未來主義、至上主義⋯⋯每一個“-ism”,其實都是藝術家對藝術本身以及對該時代的一個提問,不同“-ism”正處理著不同的藝術面向。藝術由那時開始,已不再單由技藝出發,當中蘊念更多對藝術的思考。當然,我們現在重看那些出自大師手筆的現代藝術作品,仍會對其繪畫技巧讚不絕口,但在那個年代,不少我們現在視之為大師級經典作品,在當時可曾受不少嘲諷,似草稿、似個盒、像野獸,總之是不知所謂。
當現代藝術(Modern Art)由十九世紀未發展到二十世紀中,大部份針對繪畫的提問,大多已被徹底處理,加上各式各樣有別於傳統媒介的出現,於是西方藝術在六十年代又進入另一個時代,我們稱之為當代藝術 (Contemporary Art),這是藝術史家到目前為止對西方藝術的劃分。
藝術從來不是固定的概念
藝術從來不是固定的概念,人們對藝術的想法會隨著時間改變。由現代藝術到當代藝術,整個遊戲規則又大大地演化著。藝術已不限傳統媒介,變成有更多可能性,甚至「Anything can be art」(but everything is not already art 後面這句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藝術家在當代藝術要處理的,所關心的,甚至是藝術家的“Art practice”,已變得不一樣了。對觀眾而言,這就像是一場智力遊戲,假如缺乏對整個藝術系統及歷史脈絡的認識,基本上難以理解。當然,這亦是當代藝術為人詬病之處,而令觀眾一籌莫展的,也包括一些failed的作品或太多國王的新衣,老實說並不是所有作品都能有效地使用該媒介或真正做到想說的。
就以上歷史而言,你大概可以明白雖然大家好像同是做「攝影」,但一個說的是由西方藝術發展而來特別是針對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創作。而另一邊廂則是由1839年攝影術在法國公怖後發展而來,針對攝影術普遍的使用法方及美學發展而來的作品。直至今時今日,不少人談攝影時還是針對捕捉、決定性的一刻、真實、視覺衝擊、意境、光影、畫意、構圖、技術、器材等等,在此大概可見兩者分別。
兩者沒有高低對錯,他只是走錯了地方。
(原文刊於MILK #780)
文:葉曉燕 IG: rachel.iphiuyin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