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被移植的器官和它們的「第二記憶」
這篇書評的題目本來是《讀完這本書,我決定捐獻自己的器官🫀》,後來覺得太標題黨了,而且自己捐獻器官的那張卡片也不知道去哪裡了,所以改了一個溫和點的題目。萬聖節剛過,🎃十一月還是繼續一篇懸疑書評,上次說好了的。不過,這次,討論的是「科學」。
這本書叫《禮物》,也剛好是我的閨蜜在移民前給我留下的一本書。書名中所說到的「禮物」正是一顆捐贈後的心臟🫀,而全書是圍繞一個叫做「第二記憶」(Second Memory)的概念展開的。
書的故事情節不是特別曲折,主要是說一個女孩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後開始看到、聽到、回憶到一些片段,而這些都與她本來的生活化境和圈子毫無關聯。於是,女孩覺得應該是被移植的心臟的「第二記憶」帶給她的。畢竟,在剛剛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後,她惴惴不安,因為她獲得了一顆健康心臟的同時就意味著有一個人死去。她也因此,背著心理醫生和移植器官的規矩追溯到了她的心臟供體家庭,原來,一個女孩因為車禍去世,捐獻了心臟,她以受體身分聯繫了去世女孩的家人,卻沒想到,墜入了迷霧重重的離奇案件中,發現女孩並不是死於車禍意外,倒是女孩的父母有著隱瞞。於是,憑著去世女孩的心臟的「第二記憶」,她解開了謎團⋯⋯【不細說,因為我反對任何情況下的劇透】
故事看完了,「第二記憶」這個概念卻久久無法退去。原來,「第二記憶」並不是這位英國作者杜撰的,而是確有其事——
2011年《Namah:Journal of New Approaches to Medicine and Health》出版一篇非常creepy的文章,引用列舉了不少「第二記憶」的真實案例,舉例如下:
1、1999年出版的一本關於心臟記憶的書中記錄了一個鑄造車間工人在接受心臟移植後的奇怪表現——他開始喜歡古典音樂了。工人覺得,這個奇怪的變化應該跟心臟移植沒有任何關係,因為自己的心臟供體來自一名17歲的非裔男子,那刻板印象應該是這個非裔男子喜歡饒舌音樂吧。沒想到,後來獲悉該男子非常喜歡古典音樂,並實際上是抱著自己的小提琴盒子在去上小提琴課的路上去世的。
2、另一個案例記錄於2005年關於「cellular memories」(身體記憶)的文章中。一個8歲女孩接受一個去世的10歲女孩的心臟移植手術。8歲女孩開始連續做關於謀殺的噩夢,並在其母帶她去看精神科醫生後發現她確實「目擊」了謀殺案。報警後,警察根據8歲女孩提供的線索,包括時間、地點、兇器、案犯衣著等罪中將殺害10歲女孩的兇手繩之以法。
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實例,甚至包括活摘實例,在此不一一列舉,不過,這麼多有關「第二記憶」的實例讓我想起曾經讀過的一本詩集《美國憂鬱》,其中,有兩首關於中國的詩,一首關於殺女嬰,一首關於器官買賣。那如果身體的「第二記憶」為真,那麼,這許多「器官買賣」、「器官移植」,如果移植後,受體受到之前身體「第二記憶」影響,會像實例中的改變興趣、生活習慣,或者看到器官曾經carry的記憶嗎?如果是,想想還真有點恐怖。記得看到過記錄的影片,裡面專家談到中國死刑犯的默認器官捐贈,其他器官不知道,如果是心臟移植了,會不會帶著「第二記憶」進入另外一個人的身體,「干擾」她/他的記憶或者行為、決策呢?🤔至少,在那些被奇怪的醫學文章引用的實例中都發生了⋯⋯
讀完書跟老公聊起來,我們死後的事情。我總說自己會死在老公前頭,這樣他可以給我墳頭澆水啊。他不以為然,說萬一他先死,可能器官會活在另外的人身上呢。不過,無論是書裡還是現實中似乎都談到對捐獻者的信息保護,可能也是這樣的考慮吧。
這本書並不是特別的毛骨悚然,作者的寫作風格也不是我喜歡的那一種,選擇拿出來寫書評是覺得題材有意思,沒有寫過。
「第二記憶」也同時讓我想到了「二手書」給我的感覺。我撿了很多喜歡的二手書,也買二手書,常常幸運地發現書中夾著曾經擁有者的書籤、筆記、贈送者的祝詞、批語等等,我都一一珍藏❤️。拿在手裡,感覺像是不僅有讀這本書的喜悅,還有這本書的真正歷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