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閱讀的有趣連結

Tommy
·
·
IPFS
·
一本歷史事件的改編小說,一本歷史記憶的書寫申論和一本政治學的經典,就這樣無意間被我串在一起閱讀。

最近拖拖拉拉的看了三本書,應該說這幾年看書的速度一直都是拖拖拉拉的。但這三本書看起來本來沒有特別覺得是相關聯的,卻發現在第三本書看到最後時,一氣呵成都連結在一起了。

《十信風暴:台灣史上最大金融弊案》

由當年負責追這個新聞的記者手中寫出的,1984年解嚴前台灣最大的金融弊案的始末。這本書的定位不是史實紀錄,而比較像是歷史小說。

發生在美麗島事件和江南案之後,蔣政權因為接連的政治壓迫和海外買兇事件被逼得左支右絀,而國泰蔡家兄弟由商轉政,在台灣呼風喚雨,也是早就被盯上了。

公開的說法是因為金融弊案太大洞了,但野史認為這是為了維持政權所需的一場打貪大戲。

寫得很好看,整個很流暢,有一些上流社會的秘辛,又能跟著年輕記者的視角看到當年一般社會的樣子。其實很適合拍成電影或影集呢。


《反動的修辭》

赫緒曼是20世紀很重要的一位政治與經濟學家,不只是一名學者,也是一名敢於反抗的運動人士,曾經在西班牙參與反法西斯運動,二戰初期也理所當然的是反納粹一派。後來和很多猶太人一樣,最後落腳美國。

這本書大概是他最出名的著作吧,講說當進步派以平等、人文關懷、進步價值推動政治議程的時候,保守派/反動派是如何透過話術去側面反對這些議題。方法有三:

1. 悖謬論─當你試圖做一些事情達到某個目的,結果卻把現況往反方向推。例如進行教育改革嘗試減輕學生的壓力,但事實上卻導致學生們的課業壓力更大。

2. 無效論─以一種世故的姿態,去冷言表示任何改革都是徒勞的。例如不管你怎麼推動教育改革,大家終歸要以考試成績定生死。

3. 危害論─推動改革不只無效,還會危害現有制度。例如九年國教好不容易達到一個推動教育多元化的效果,推動12年國教不但無法進一步促進教育多元化,還會危害九年國教累積的一點成果。

而事實上危害論還有一種我們更熟悉的論調─那些民主大國花了數百年從各方面緩步進展,我們這些新興國家強行在制度上推動民主,人民的素質還沒到,只會讓目前還算穩定的社會變得更混亂而已。

相對的,進步派當然也有進步派的話術,相對於以上三點,進步派的論點可分為1. 協力論和2. 危險逼近論。

整本書以法國大革命、英國普遍投票權和美國的福利政策推動作為三個時期去討論那時候的學者們提出的論點,所以有很多人名和論述。這對於只有一直把書往後翻的我來說有點吃力,但抓住了論述的原則之後,我想看這本書的目的也是達到了。

書裡最後的章節提到,並不是說這些修辭都只是話術,有些時候也是事實。但重要的是民主需要討論對話,而雙方或多方不斷堅持己見,甚至透過這些論述去「鞏固自己的支持者」,對於民主的發展是有害而無利的。這樣的結論在同溫層越來越堅固的這個時代,看起來真的是很有先知的感覺啊。


《台灣最好的時刻》

吳乃德老師近期的大作,他的另一個身分可能更多人有興趣,就是...農農爸XDD

寫的是台灣1977~1987年之間重要的歷史事件還有解讀。這段時間橫跨了美麗島事件、台美斷交、江南案、十信案一直到解嚴。其中美麗島事件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個難以解釋的重大政治迫害案件,為什麼會在這樣大規模的鎮壓後沒幾年,突然在1986就宣布解嚴。

這本書也試著回答「蔣經國是民主化的推手嗎?如果是,何以在解嚴前幾年的美麗島事件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企圖肅清民主運動?在蔣經國的最後時光,他何以做出解嚴的決定?」

從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蔣政權陷入失去的中國代表權的重要立場,失去這個立場,同時也失去了戒嚴的正當性。美麗島事件的政府操作還有受迫害者積極向外求援,還有美國對於他們所支持的政權的態度從只要配合即可轉變為應該要有相近的價值,加上江南案之後由吳敦、陳啟禮、董桂森和張安樂等人的錄音證詞等等,蔣政權在解嚴之前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就在這本書裡,把前面的十信案,還有反對派對於台灣民主化的「反動修辭」,通通連起來了。

中間美麗島事件的始末很像是重新看了一次百年追求第三卷,而實際上好像有不少章節也是從裡面原本的內容進行改寫。

書裡提到,不只是在中華民國,在極北之國,一項2015年進行的民調顯示,超過四成的俄國人認為史達林的政治生涯對於俄羅斯/蘇聯是利大於弊。一場沒有流血的政治改革,讓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但是長遠來看,好像有點難判斷到底是福是禍。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mmyTommy Chen。關注各種社會議題,興趣廣泛但淺嚐即止。支持各種以台灣為本位出發的思考觀點。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連爆冷門的世界盃足球賽2022

政治正確? 殺死華盛頓?諾貝爾太多老白男?

《謊言之瓶》Bottle of 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