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天明寺文茄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文学推荐:鲁迅的老调子仍未唱完(采薇)

天明寺文茄
·

《非诗·哀讯》
老调子仍未唱尽,新调子前言再续。
书香堂立上画像,炉灶旁撇下思想。
伟大、伟大!却不知;何人伟、如何大?
呜呼、呜呼!遮陋颜,躲进小楼去罢!


短篇小说推荐:《采薇》

这篇小说,源自于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翻写的是,叔齐与伯夷不食周栗而饿死于邙山之上的故事。

国内将这篇小说解读为:【不通变通的叔齐与伯夷自取灭亡的故事】。坦诚而言,我非常反感此类不负责任的看法。

中国有一种早已遗失的文化,名曰:【隐士文化】。
所谓隐士,并非山来就是归隐山林之人,而是被迫隐入山林之人。他们并非没有理想,而是理想过于高尚,以至于无法接受现实的浑浊。
他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却又深知自己没有改变其的力量。最后无奈之下,便躲进了山林之中,成为了自得其乐的隐士。
这些隐士是坏人吗?
不,不是。他们只是有着一种在旁人看来非常古怪的道德信条而已。

就好比故事中的叔齐与伯夷,他们决定不食周栗,所以想尽办法找到了新的食物:【薇】。
然而,就在他们用【薇】而填肌之时,一位未曾蒙面的婢女找到了他们。
这位婢女从未见过他们,对于二人的了解,只停留于此前听过自己的老爷嘲笑他们吃的【薇】也是周粮这一句话。而婢女见了这两人,却也不知从何来了优越感:——

她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就这样的几句话,婢女赚尽了优越感。
而这几句话,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待到清醒过来,那丫头已经不见了。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叔齐与伯夷二人,最终饿死在了邙山之上。

可婢女却不以为然。

然而夏夜纳凉的时候,有时还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因为他从小丙君府上的丫头阿金姐那里听来:这之前的十多天,她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那么,围观群众呢?

于是许多人就非常佩服阿金姐,说她很聪明,但也有些人她太刻薄

一句自己从没有想过对不对的话,逼死了两个老人。
并且,这位婢女对自己的行为毫无自觉。与之相对,她甚至编了一个故事: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不过这仅仅是推笑。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的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用不着种地,用不着砍柴,只要坐着,就天天有鹿奶自己送到你嘴里来。可是贱骨头不识抬举,那老三,他叫什么呀,得步进步,喝鹿奶还不够了。他喝着鹿奶,心里想,‘这鹿有这么胖,杀它来吃,味道一定是不坏的。’一面就慢慢的伸开臂膊,要去拿石片。可不知道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那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荒谬至极的故事。
可正是这个荒谬之极的故事。这个故事,却取代了人们对叔齐伯夷二人的印象:

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拚命的吃鹿肉。“

什么是吃人?
这就是吃人!

鲁迅的作品,立足于人性,扎根于现实。
他的创作,是源于一份理想主义者对昏暗的现实深痛恶绝的呐喊。
有人说,鲁迅是战士,是那个时代的明灯,他的心中毫无迷茫与动摇。
这并不正确。因为鲁迅的小说,从没有迈向美与好的结局。
只有愈加黑暗的现实,以及独自于黑夜中前进的战士。
战士的存在,足以令人宽慰。但渺无边界的黑暗,却不知何时才是一个尽头!
鲁迅所呐喊着的不是战斗,是悲哀。
是在黑夜中独自潜行的迷茫,是直视淋漓鲜血的痛苦,是因无能为力而隐于小楼的”未敢翻身“者的悲哀!
正是直视了这份悲哀,所以鲁迅告诉青年们,要进步。
进步不是飞机大炮,而是摒弃陋习;
进步不是高人一等,而是不再吃人;
进步不是牺牲他人,而是直视悲哀!
可笑的是,无论如今国人将鲁迅捧得多高,心中想的尽还是吃人的那一套!
拍照的艺术、相框的伎俩。不变的画符、相似的语调。
老调子仍未唱完。
那么,读读鲁迅罢!
惊叹号是不足以亡国的。


后记:本是想着,作为书单交换,写点关于鲁迅《采薇》之介绍。然而一时兴起,却成了单方面的宣泄之作了。
暂且挂上书单推荐之标签罢!若认为此作实与话题无关,请联系在下,在下会进行校正。此处,还请诸位海涵。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