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vot to Video」的泡沫

穆西雲SimonMu
·
·
IPFS
·

潔平老師在之前的討論裡說道:

「視頻作為一種內容的載體,因為技術門檻的降低(從專業設備過渡到普通手機也可以做到)和傳播通路的打開(網絡速度變快)被更加廣泛地使用,於是以往只有「導演」才製作的「紀錄片」,現在變成有心人都可以製作的「視頻作品」?如果是這樣的話,香港的「隱形香港」 、中國的一條二更箭廠、 還有騰訊去年開始重金投入的旗下各個門類的自製紀錄片、 英文世界的video journalism老牌 VICE、也做短紀錄片的短視頻公司Nowness。而且紀錄片好像確實正在迎來比以前更多的資本的青睞。不過相比video journalism,更受市場和資本歡迎的,應該是那種拍攝權下放到所有用戶手中的短視頻平台(可以想象一個視頻版的facebook),它們絕大多數以獵奇的眼光聚焦「真實」生活,極盡吸引眼球之能事,迅速發展迅速流行,幾乎還沒有倫理共識可言……」

我昨天剛去了紐約的製片人聚會「The Video Consortium」(歡迎所有紀錄片愛好者、製片人關注!)。在與各個媒體朋友閒聊時,大家的一個共識是:

前幾年的Pivot to video的聲勢,已然大不如前。泡沫已經破滅。

如果需要用案例輔佐的話,可以說上半天(以下部分細節是公開內容,部分是業內資訊,請!勿!外!流!)。

1.BuzzFeed新聞部聲勢浩大,但去年財報低於預期。視頻部門在去年下半年整改一輪後,換掉總監,但依然不能盈利。今年他們再度大刀闊斧改革,重心全部放在與Twitter合作的在線Show上。紀錄片項目暫時停擺。

2.Vox的短視頻質量極其優異,在全世界互聯網界首屈一指。但他們的視頻成片耗資巨大——四分鐘的explainer需要製片人、動畫師、調查員三方通力協作,短則數周,長則數月。但優秀的內容,也無法變現。Vox今年已裁員超50人。

3. AJ Plus,在Al Jezeera北美關張後,成為AJ在社交媒體上最成功的品牌。他們在紀錄片上也有過非常精彩的製作。但是過去一年來,他們的紀錄片製作團隊已經基本解散。紀錄片製作一般是從Storyhunter僱傭攝影師、或者整個團隊來拍攝的。

各種其他閒雜八卦暫且不表(歡迎私下找我聊),現在這些巨大的問題突然間擺在了媒體行業面前:

流量竟然不能變現!?

優質內容竟然不能變現!?

流量+優質內容+外部資本竟然不能變現!?

那還不如去死好了。

你說有什麼辦法?大家都處在一個張皇失措的狀態。而這個狀態,私以為,來自於一個最核心的問題:

媒體的出入口,都被互聯網大頭牢牢把握住。流量再多,也是Facebook和Twitter的,一個算法更改就能把數年的努力打回原形。Facebook的嫡系視頻平台Facebook Watch一出,就可以瞬間引爆流量。而媒體覬覦的資本,也都來自互聯網大企業。這也是為什麼Twitter在低迷時期,開始搞在線視頻改革——大量媒體趨之若鶩。

問題在於,Twitter搞不懂內容的邏輯(卻要內容),而媒體搞不懂互聯網邏輯(卻要錢)。現在NBC, ABC, Bloomberg, BuzzFeed都在Twitter搞視頻直播欄目,Twitter給出的錢和數據都非常大方,但在其中兩個項目上工作過的我,相信數據絕對是注了水的——Twitter需要向投資人證明自己的視頻initiative效果非凡,而媒體則需要借Twitter數據來拿更多錢。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國內情況似乎不了解,但整個邏輯似乎是類似的。視頻泡沫,似乎是一場互相勾結的賭博:

資方和製作方,都在等一個「爆款」。等到了,熱鬧一陣,接著等第二個「爆款」。

但突然有一天,人們發現,「爆款」他媽的也賺不到錢啊?

你怎麼辦?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