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上班在家撰稿,是种怎样的体验?

林安
·
·
IPFS
这篇回答介绍了我毕业以来的从业背景,自由撰稿的主要来源和收入,全职写作的真实体验和长期不上班以后的种种变化。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长期不上班是种怎样的体验?

看到题主在题干里咨询了自由撰稿人的不上班状态,我就顺手回答了一下。没想到一不小心写成了一篇文章的字数,就拿到公众号来和你们分享一下吧。

这篇回答介绍了我毕业以来的从业背景,自由撰稿的主要来源和收入,全职写作的真实体验和长期不上班以后的种种变化。

送给对自由撰稿感兴趣,想从事自由职业的你们。

-我的背景经历-

我从小喜欢写作,小时候妈妈去庙里求签,得到签文“文曲星下凡”,妈妈大喜,把签文缝在我的棉衣里,陪伴了我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的经历证明我确实对文字比较敏感,从小到大语文都是加分项。大学又阴差阳错读了中文系,毕业后的3份工作也都与写作有关,所以算下来,坚持写作已有十几年时间。

广告文案、新媒体软文、企业公关稿、人物采访、行业分析、数据报告、散文、小说......

各种文体风格的写作我都尝试过。以前上班的时候,也帮很多知名企业写过新媒体软文,算是一种副业收入,但不算很多,也不稳定。

去年5月我从最后一家公司离职,决定从事自由职业,到现在不上班快一年半时间。最开始的规划是靠自由撰稿、自媒体和摄影养活自己。

但是说实话,自由撰稿前面几个月收入并不多,因为离职前我已经很少做写作方面的副业了,平时工作比较累,收入也还行,就没心思去做副业。

但是既然做自由职业了,就要重新把这块捡起来。很多人好奇我的约稿都来自哪里,如何起步,下面我简单分享一下。


-撰稿来源与收入-

最开始,我对写作能否养活自己完全没有信心。辞职前我听到一种说法:“如果你把你写的文章发在网上,一直没有编辑来找你约稿,说明你不适合吃写作这碗饭。”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促使了我源源不断地在网上创作,也是我验证自己是否适合全职写作的标准之一。(这里要解释下,没有编辑约稿不代表你写的不好,只能说可能不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

辞职后,我通过发朋友圈的方式让身边朋友知道我已经自由职业了,可以接一些写作类兼职。我们的朋友们对我很好,早期的写作单都是他们介绍的,直到现在也偶尔有朋友给我介绍写作类客户,很爱他们。

所以既然都自由职业了,就一定要把自己展示出去: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作品,自己的风格,潜移默化中让别人把你和“自由写作”这几个字挂钩。当他们有需求时,才能第一时间想到你。

我的部分文字作品

与此同时,我也在凭兴趣做一个采访计划“100个不上班的人”,更新在我的公众号“土土土槽”和豆瓣日记、知乎专栏上,意外地关注度还不错。

我抓住了这个流量风口一直坚持在写,虽然并不赚钱,却是我想做的事情,而且我觉得眼光放长远一点,这件事情做好了是可以带来其他机会的,比如吸引一些媒体和编辑的注意。

事实证明,我后来获得的大部分撰稿机会,接受的大部分媒体采访,以及今年出版的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都是“100个不上班的人”项目带来的。

去年9月,我开始给腾讯职场写专栏,他们的编辑也是看了我的“不上班”系列专访找到的我,后来也一直在合作约稿,和腾讯职场、快手一起做了“新手艺人”系列人物采访专题,还在“成长之光”栏目里采访了钢琴大师郎朗。

那之后,又有朋友给我推荐了网易看客和澎湃新闻的约稿,也顺利的和这两个平台合作了一些稿件。

再后来,字节跳动公司的公关看了我给腾讯写的人物专栏后找到我,与我签约了他们公司旗下几款产品的人物专访稿件,比如火山小视频、抖音,也一直合作到了今天,每个月给他们写4篇稿子在我的自媒体平台投放,月收入也能超过上班时的收入。

后面一直在断断续续接触一些新的约稿方,等撰稿资源稳定后,我开始渐渐砍掉了摄影的工作量,主要还是不想拿它当工作,当存粹的爱好更开心。

现在,我的主要工作就分两部分:一部分给媒体和一些甲方公司的新媒体号撰稿,每个月4篇左右就可以维持收入。

另一方面给自己的新媒体写稿,继续做“100个不上班的人”采访,每个月还会拍一支采访视频(b站可以搜到,账号“林安爱拍照”),偶尔接一接老客户和熟人推荐的摄影单,其他都是一些不稳定的杂七杂八的工作。

另外自由职业以后,我开始学习理财,增加自己的被动收入。我会拿一定比例的存款做中低风险的投资,每个月有一小部分被动收入来自理财产品和指数基金,去年长期持有的两支基金收益还不错,今年继续摸索学习。

-全职写作是怎样的体验-

很多人问我“每天写东西会不会累?”、“会不会有不想写的时候?”

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做什么工作不累呢?现在这种程度的累和以前上班比真的不算什么,至少我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想休息时就休息,睡眠比以前充足了很多,工作主动性也强了很多。”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

“很多时候,我都不想写了,特别是接到一些兴趣度可能没那么高的稿子时。”

我的拖延其实挺严重的,但我只在小范围内拖延,大方向上是不会拖延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如果定了计划这一周、一个月要做完什么事情,我都会尽可能完成它。

但至于我是在周一完成还是在周五完成,白天完成还是晚上完成,就没有那么明确的计划了,这个比较随性。

自律其实挺消耗人的。如果你本性并不是一个喜欢严格按照计划做事的人,逼迫自己自律也许会起到反作用。从这个程度上来说,自律也是种天分。

我不是一个工作起来就不要命的人,也不是赚起钱来就没上限的人,毕竟我选择自由职业不是为了赚更多钱,而是为了工作和生活得更开心,能多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曾经的采访对象因为长期高强度写作,把自己写进过医院。这种事情在我身上应该不会发生,因为我属于工作了几小时就要休息几小时的类型,比较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大多数时候,如果我觉得这个月赚得差不多了,就会停下来做别的事。

比如我规定自己的公众号必须每周更新1-2篇文章,每个月至少完成一支高质量视频,每个月做一件之前没尝试过的工作内容等等。

只要定下了这样的目标,我心里就会一直惦记着,没完成之前是无法完全放松休息的。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我也要完成它。

大概是这样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和责任心吧,让并不是那么自律的我,坚持做自由职业到了今天。

所以说没有绝对自由的工作,很多人也没有看上去那样自由,大家都是舍弃了一部分自由,去换取另一部分自己更看重的自由而已。

-不上班以后的变化-

好的方面:

自由掌控工作/出行时间:

这一年,我的时间确实更自由了,每天都可以睡到饱(我比较贪睡),平时基本错峰出行。

一年可以安排2-4次旅行,1-2场出国自由行,1-2场国内的短途旅行。明年想花更多时间在旅居上,趁现在时间自由,父母身体也健康,多去不同的城市体验生活,说不定哪天很喜欢哪座城市,我就搬过去定居了。

在清迈逛艺术村

自由掌控赚钱速度:

自己掌控赚钱的多少,其实很简单,你想多赚钱就多做点事情,多付出点时间开拓新的工作内容。嫌太累就少做点事情,把时间用来休息或投入在兴趣爱好、陪伴家人上。

刚开始自由职业的前几个月我的收入缩水了很多,三个月后慢慢好起来,变得越来越稳定。有的月份还可以一个月赚到两个月的收入,这取决于那个月做了什么新事情,取得了什么新突破。

总体算下来,我过去一年的收入应该和上班的时候差不多,日常支出仔细算算应该是变少了,因为出门和线下社交的时间减少了,不用每天化妆也没必要买很多衣服。

但因为要自己购买社保,旅游次数也变多了,自由职业前期还投入了一些钱更新摄影设备,所以过去一年支出也不少。

更加平和的好心情:

上班时难免被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和很多不可控的外界因素破坏心情。不上班以后,社交减少的一个变相好处是:因为他人原因带来的坏情绪少了很多。如果心情不好,那也大多数是只因为自己。

还有就是皮肤比以前好了,因为晒太阳少,化妆品也用得少,再加上睡眠充足、每天的心情都还不错,所以皮肤的状态也不错。

自从发现睡眠充足➕保持好心情➕减少化妆比任何护肤品都有用后,现在已经开始极简护肤,每个月大大节省了花在化妆护肤品上的钱。

更自信勇敢了一些:

以前的我,连裸辞都不敢,一定要找好下家再跳槽,这其实是对自己没自信的表现。

自由职业这一年多时间经历的一切,让我对“没工作”这件事情不再惧怕,背后的原因也是自信心的提高:知道了我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也清楚自己的价值在哪里,通过哪种方式可以赚到钱。

当初也担心不上班以后会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会找不到更好的公司,后来发现只要按照自己规划的路好好走,日子总会越来越好。

就算到了最糟糕的情况,也不会穷途末路。

从事自由职业,心态很重要,只要自己不崩溃,就没人能让你崩溃。


不好的方面:

间歇性作息混乱:

时不时会晚睡晚起,昼夜颠倒一下。长期这样对身体其实不好,这个是我一直在学习调整的。

虽然目前为止都没有生过病,但还是希望自己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毕竟身体健康是自由职业的本钱。

收入不稳定:

每个月还是要想一想下个月的收入从哪里来,收入的不稳定在自由职业的不同阶段都会时不时担心一下。

早期会比较焦虑收入,随着后面外部资源和自媒体流量的稳定,这方面的焦虑开始慢慢减少。

但还是很想多开拓一些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会去有意识地接长期约稿的订单,同时做好理财规划,寻找一些能带来被动收入的副业和投资,目前在观望内容电商和民宿这块。

社交减少

虽然不上班这一年,我认识的人的数量比上班时多了很多(因为经常要采访,与人打交道),大多数也是聊得来的人,但是能够进行持续、深入交往的人的数量是大大减少的。

这使得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刻,其实还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工作。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长时间脱离人群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一个人待久了有时会有轻微抑郁和孤独情绪,所以我会逼迫自己定期出门与人社交,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同时也在尝试建立亲密关系,多一些内部情感的支撑。

各种社会福利的缺失

在职场上班有人给你交五险一金,过节有过节费或各种礼品,加班有加班费,年底有年终奖,不上班以后,这些从此都与你说再见。

社保要自己交,保险要自己买,过节没人惦记你,加班永远都不会有加班费,年底的时候身边的上班族领了年终奖开开心心过年,你只有在年底前加强工作强度,才能给自己发个年终奖。

常常有人说羡慕自由职业,把不上班想象得轻松如意,等到自己真正经历了这一切,才感叹“怎么我的自由职业和你们的不一样”?

自由职业有多好,网络上已经有很多人说了,而它又有哪些弊端,说的人却不多。即使有人说了,也有人选择性忽视,只去看它让人向往的那一部分。

所以我这次除了分享自由职业的好处外,也说了很多不好的地方,可能还有更多,暂时只想了这么多。

我觉得不仅是自由职业,不管你想从事哪一个行业,在决定入行前,最好先把这个行业不好的方面都了解一遍,想一想自己能不能接受,再一头扎进去比较好。

只看到某个行业光鲜靓丽的部分就头脑一热扎进去的人,迟早要哭着退出来。

这和那些看到什么生意赚钱就一窝蜂花钱做投资的人一样,最后亏完了血汗钱再出来抱怨,永远于事无补。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干货 | 自由职业初级入门指南

不是每一个「不上班」,都能换来「很快乐」

11月,在混乱的世界里构建内在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