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暴政/成功的反思 The tyranny of merit | 讀後心得 — 你的人生馬拉松是什麼?

阿蘇
·
·
IPFS
·


廢話前言

覺得台灣議本把它翻成 成功的反思,好像....太溫馴了點 (不過能理解譯者的用心)

看完這本書,不禁思考一些問題,像是 工作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透過這本書,大概了解文憑主義是怎麼被形成的、怎麼被鞏固的,

也自己回想過去的求學歷程,是怎麼被推擠到現在這樣子的。



Merit

才德制,基本上就是讓成功的人會覺得成功—是自己努力來的,因此同時可能會產生一個驕傲感,這個傲視感,會讓那些沒那麼成功的人,感覺到一點屈辱(?),心裡會OS:你以為我是沒努力過嗎?

應該說是會涉及到”個人的尊嚴”這樣

這個觀念對我來說很新,我沒有想過這個觀念,聽起來滿有道理的,我目前是打算相信它

作者有提到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這個制度,就是小時候成績好的同學,可以優先選座位,成績不好的人,就只能選擇剩下的。


求學時,座位的安排?

看到這邊,我回想自己的求學經驗,我知道以前小學分班,也是按照成績排序:第一名會在第一班或是最後一班,同理,最後一名也可能在第一班或是最後一班。

像是小學四年級升上高年級的分班,我被分到18班,就是最後一班,

當時的我很不開心,因為沒有半個同學是認識的;且最後一班不知道為什麼被安排在垃圾車區的隔壁不遠處,感覺被排擠。不過重點是,我覺得這個分班制度滿合理的,沒有才德制感

因此我進而思考,什麼時候才有這種才德制感?

想到邊邊角角的座位,常常不聽話或是成績不好的同學,可能被刻意安排在邊邊角角,其實這種小細節,都在推進與鞏固Merit制度吧?


工作是在衝三小~?

再來是工作/經濟相關的話題

書中提到說,我們常以“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經濟活動,大概是 demand-driven 的概念

我們會"不自覺"想著消費者想要什麼,所以創造什麼給他們,

那麼反過來說,以“生產者”的角度,就是 supply-driven 對吧?也就是我們能夠生產什麼,去提供給社會。

這個論點,我沒有想要選邊站,而是感覺現在社會一直在trigger我們一些莫名其妙的需求

仔細想想,你真的有那個需求嗎?是不是過度依賴了什麼呢?例如:每天一杯咖啡、每天一杯手搖杯之類的(笑)


教育帶給你什麼?

最後,教育的本質,

現在的教育體制中,競爭佔了很大一部分,就像作者形容的”軍備競賽”,我覺得形容地頗恰當的

雖然我不知道目前學習競爭有多激烈。以我自己來說,我本身不喜歡輸的感覺,所以學習過程中,我一直在追求高分以及完美

加上我所接收到的獎勵制度是,考高分時會有金錢或是禮物的激勵,這讓我更想抓著第一名不放吧(還是有庸俗一面的)

到頭來,會想我到底是在幹嘛?追求完美的背後,好像沒有那麼實質的快樂。

簡單的說,就是追求一個尊嚴嗎?吧?

ps. 不過我也感謝我能夠受到不錯的教育,讓我能有去思考的能力;同時也有小小遺憾,或許沒有競爭壓力,我會更喜歡物理學?


你今天絕望了嗎

其中書裡提到”Deaths Of Despair”(絕望死),大概是一個人沒有受到應有的尊嚴(最小值),而對生活或是社會產生絕望,選擇投向藥物、酒精或是自殺等,

書裡講到是那些失業男子的案例,不過這也越來越多也發生於所謂”人生勝利組”身上吧

最近在看Skid Row紀錄片/接訪,就發現有些街友其實滿可愛的,雖然對生活的態度是無奈,但還是很真誠地生活(生存)下去(值得佳賞鴨)

Sometimes just don’t give a fuck, why not?


不負責的小結

看完這本書,除了讓自己思考為什麼要工作?工作的意義是三小?教育是如何走歪的?

以及再次思考開放vs封閉(Globalization vs Localization)的兩端

還有,讓我稍稍能同理那些川普的支持者,為什麼要支持川普/共和黨了~

我覺得小可惜的點就是,因才德制而受到不平等對待的人們,可能也比較少有機會讀到這本書吧(淚)


Thank you for reading!
如果我的邏輯有誤,或是想一起討論的,歡迎歡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阿蘇ᴄᴜʀɪᴏsɪᴛʏ | ʟɪᴠɪɴɢ ɪɴ ᴄᴀ|記錄一些在洛杉磯的生活點滴 哦對,喜歡動筆寫字與畫畫、看書,活生生的筆記控,正在尋找自己的創作風格中 我的貓 ig@cappiccino_ 瞎畫一通 janesu.studio substack @janesu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打造你要的人生 讀後心得:從痛苦到幸福

如何表達 How to Speak 重點分享

椅子少了一隻腳 一個三十出頭社畜的存在主義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