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并不是必要的

pengson
·
·
IPFS
最近半年公司在开发一个新项目,人手少,工期紧,大家压力都很大。因为项目比较复杂,现成可供参考的资料又少,常常需要大量的会议来同步知识,而这占用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时间,让工期的紧迫现状雪上加霜。

(一)

我在项目组的角色介于开发和技术管理两者之间,常常需要和各种角色打交道。今天是一名 golang 工程师。他负责的字段修改完成了,让我来评审。粗略看了一下,改了十几个文件。对方约我电话会议,我加入进去,对方表示想和我过一下修改的内容。按照我平时的人设,一般来说都不会拒绝这样的提议,但是今天我毫不留情的拒绝了这个提议。

看到这位年轻的工程师一脸的问号,我觉得应该稍微的解释下。

这次代码修改的原因,是服务层没有严格的遵守之前的协议:字段名称映射必须遵守 camel case -> snake case 。这导致部分查询接口失效。这次修改的目的,就是修复所有与协议冲突的字段。

因为目标是遵守协议,所以其实我并不需要查看代码来了解修改的细节,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修改 app 端相关代码。只需要查看自己代码是否遵守协议即可。

只要我们保证自己遵守了协议,那么并不需要频繁的对接口,看代码,也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二)

纯以效率而论,软件开发领域,沟通的效率其实远不如协议。

以上面的事情为例,项目组若干,每个项目组负责不同系统的员工若干,任何一次技术上的变动,若是要通知到相关利益人,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高于实际的变动。很多公司要求此类变动必须发送邮件而且标注重要,邮件里面也要讲清楚如何修改如何测试,但这只是简化了同步知识的过程,具体的实施依然要各种会议,电话满天飞,沟通成本并没有下降。比如,这位golang工程师要求过一下变动的细节,这就是沟通成本。这样的会议,稍有控制不当,就奔着1个小时去了。

但是大量的变动,如果事先有简单的协议约束变动的细节,则根本不必需要频繁的沟通。还是上面的事情,如果golang工程师的变动遵循协议,那么,我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代码即可。

就像盐是咸的,糖是甜的,我并不需要每次都要品尝才能确定盐是盐,糖是糖。因为协议规定了这个就是盐,那个才是糖。

(三)

虽然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实现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比如两个系统每每数据不一致,大部人的想法是,加强沟通。而不是想着,定一个协议,遵守协议。毕竟,打个电话发个消息多即时啊。做协议,随便一个 topic 几个钟头就没了,做完了还得邀请别人评审,评审完了还得发给相关人员去实施。

所以大部分的项目其实没什么章法的,文档其实是没有的,或者只是个摆设。项目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又改了,线索都在聊天工具里。只要当初负责的人不在了,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懂得人。

从这个层面看,其实很多公司项目根本不如开源项目有章法。因为开源项目天生要克服人员分散的现状,不得不订立严格的协议来规范变动,反而成了管理变动最好的示范,形成了很多有效的合作模式。而很多公司项目因为人员固定,反而太过于依赖所谓的沟通来克服问题,知识无法沉淀,效率无法提高,最后变成屎山项目。

这样来看,其实尽早尽快的定制协议,反而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好事。而且从技术上来说,每一次沟通,也都是为了确定一个协议,只不过这个协议是短期的,临时的,没有文档化的。那既然如此,倒不如正式的确立一个协议,然后反复的巩固改进并且推广。

(四)

团队的成员越多,沟通的效率越低,所以如何提高沟通效率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但是不妨换个思路,所有的沟通都是必要的吗?我觉得不是。

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目的都是为了达成一个协议,但是往往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应该将这个协议正式化,从而形成一个可以指导后期协作的框架。而是止步于沟通,并且在下一次出现相关问题时,继续用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于是当人员越来越多,沟通成本越来越过,最后发现,团队里成员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参加各种会议,而不是做具体的工作。

就像今天早上这么一波,如果我们没有协议,如果我没有坚持说“看协议就行”,那我就得再花一个小时重新达成之前达成过的协议。而这一个小时,我本来可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完)

于 2022 年 8 月 21 日,陕西渭南家中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pengson非典型事物爱好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书法是没用的

农村人在上海

被会厌炎支配的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