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朵拉盒子裡的希望

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
·
IPFS
·
人類擁有希望是好的,失去了就是災難,但其實首要的問題是:希望真的是好東西嗎?假如擁有希望不是一件好事,那潘朵拉把希望留在盒子反而做了一件好事,她沒有放出最後的邪惡。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日子,我們探討一下,希望是好還是壞,我們到底是否需要希望。

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作者︰白水  難度︰★★☆☆☆

 

潘朵拉的盒子

  宙斯送潘朵拉一個盒子(其實不是盒子,是壺或瓶子),但偏偏又叫她不要打開,最吸引的禮物或許就是不能打開的禮物。潘朵拉當然敵不過她的好奇心,一打開才知恨錯難返:她放出了盒子裡的貪婪、虛偽、誹謗、嫉妒、痛苦等等不幸事物,從此人間就多災多難。潘朵拉想製止盒子放出更多的邪惡,在慌亂中關掉盒子,最後把希望留在盒子中。

  歷年來對希望留在盒子都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說潘朵拉為人類留住了希望,使得我們仍能面對一切的苦難和不幸,但亦有人說潘朵拉把希望留在盒子裡,沒有放出人間,我們連最後可以戰勝種種不幸的條件也失去了。

  這些詮釋都預設了希望是美好的事物,所以人類擁有希望是好的,失去了就是災難,但其實首要的問題是:希望真的是好東西嗎?假如擁有希望不是一件好事,那潘朵拉把希望留在盒子反而做了一件好事,她沒有放出最後的邪惡。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日子,我們探討一下,希望是好還是壞,我們到底是否需要希望。

失望皆因有希望

  暢銷書作家艾倫狄波頓在《宗教的慰籍》提到,宗教對現代人其中一個重要在於教會我們悲觀,他說:

……導致我們陷入抑鬱的原因通常不是逆境,而是希望。我們的憤怒與怨恨望要都必須歸咎於希望——不論是對事業發展的希望、對愛情的希望、對子女的希望、對政治人物的希望,以及對這個地球的希望。我們宏大抱負與卑微現實之間的落差導致了強烈的失落感,使我們深受折磨,從而在我們的臉下刻下一道道憤世嫉俗的皺紋。

  他無疑是認為,失望皆從希望而來,要不是我們常常對世界抱有希望,我們就不會在面對世界的背叛時如此失望,所以對現世悲觀的基督教才是我們的良師。它教會了我們認識和接受現世種種的不完美,使我們遇見不幸時較容易面對,畢竟我們早就熟悉。

  當然,要補充的是,基督教亦不是一個完全反對希望的宗教,只是艾倫狄波頓認為它把希望放在死後生命,在那得到上帝保證的國度,希望也會連帶有保證。

  如果根據以上的看法,先不理基督教自己對希望的立場是否前後不一,但我們學到的是,希望似乎不是個好東西,對世界太有希望才會失望,倒不如不抱希望,接受注定會強差人意的世界,這樣我們反而會過得好一點。

義命分立

  如果我們不再抱有希望,那我們將如何面對世間種種?我們或許需要儒家提出的「義命分立」智慧。「義」是指我們應該做的事,是屬於我們可以控制的範圍,但在「義」之外仍有「命」,即生命中種種不到我操控的變故,如貧富死生等等。勞思光就認為儒家教會我們如何好好應對生命中的變故,方法就是「義命分立」,我們要清楚義和命的界限,在我可以盡力的範圍盡力。如在《論語‧憲問》就提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子出仕官職,是為了履行好自己應盡的職責,但道行與不行不是我能控制,而我亦清楚明白,我能做的就是繼續做我應做的。只有安頓好義和命的分野,我們才能好好面對生命中的橫逆,繼續做該做的事。

  由此看來,我們知道行事的重點其實不在於有希望還是沒有希望,而是在於應該還是不應該。事情有沒有希望都屬於命,非我能控制,但義命分立的學說教會我們無論有沒有希望,我都應該做我應做的,我應孝順父母就該孝順父母,我應為社會付出就為社會付出。而現實很多時是「行步見步」,希望並不會因為我們無動於衷而出現,反而是因為我們的行動而產生,我們行的一步,也許會開出下一步。在儒家的解說下,似乎希望並不是我們行動的關鍵,不過行動反而能帶來希望。

希望

  儒家「義命分立」的理想做得到當然好,但我們很多時不只做應做的事,我們也會想做一些會成功的事,如果全無可能,我們反而寧願不幹。特別在現實政治的領域,我們講求實際效果,謀求的不只是盡義,而是希望真的能落實政治理想。而若要如此,就得重談希望,因為事情全無希望的話,就無改變可言。而很有趣地,雖然世事是行步見步,但甚麼驅使我們行步,其中一個原因,還是因為我們抱持希望,是我們帶住希望去行動,而行動又帶來更多的希望。如果我們知道事情無希望,那本來我們就無動力去行動了。

  說到底,其實希望為何物?很多人認為希望只跟未來有關,例如我希望未來某事會成真,但其實希望亦可以跟過去和現在相關,如我亦可以希望過去某事發生或未曾發生。而希望之事往往是未知的,它暫時只屬於一種可能性。哲學上傳統的講法認為有兩個條件構成希望,分別是欲望和信念:我欲求希望的對象,我不可能不渴求我希望的東西的;我相信希望的對象有可能發生,儘管可能只是很低的機率。如果我完全不信我希望的事有可能發生,這就跟希望有所矛盾。而希望更跟行動有關,它使得我們會嘗試改變,將希望落實。

  哲學家 Richard Rorty 就認為,其實希望不是一種知識,我知道事情真的有可能會發生,所以抱持希望。希望其實是一種對現實的態度,它並不需要建基於任何根據,它展現了我們對未來的盼望和可能性的信任。他引用過另一個哲學家 John Dewey 的說法,希望是一種:「能相信未來會不確定地不同於、自由於過往的能力。」(“the ability to believe that the future will be unspecifiably different from, and unspecifiably freer than, the past.”)這就是說,我們不是因為看見了事情有實際發生的可能而有希望,繼而有動力行動,而是我們期望改變未來而驅使到我們行動。

愛與希望

  那希望從何而來?恐怕這是我們最關心的事,因我們仍可追問何以會對未來如此信任。我們正好從艾倫狄波頓口中悲觀的基督教學習。基督教強調信、望、愛,而三者互相關連。教徒會期盼上帝的恩典,而正因他們對美好的將來有愛,所以才會盼望,要是他們不愛上帝保證的一切,他們也不會期盼。正因為愛驅使我們信與望,所以愛是最大的德性,在哥林多前書就提到:「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這種說法並不只適用於基督宗教。我們會發現,其實日常生活、政治生活,亦是因為我們有愛,對未來總是抱有想像,所以我們會盼望。如果要問希望從何而來,我們不必說希望只從愛而來,但獲得希望的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因為有愛。  

  進一步而言,愛跟希望跟行動其實是一個循環。我們並不必因為事情真的有很大可能發生,而抱持希望,而是因為我愛自己的人生,又或者我愛自己生活的地方,我總渴望將來是美好的將來,所以我抱持希望,嘗試將願景落實。而嘗試又可能帶來更多的希望,而我又會因此對未來更有信心,更抱持希望,又再驅使我進一步行動。相反,假如沒有愛,我們就不盼望,亦不行動,於是任何事情亦不會有起色。除非我們有別的方法驅使我們獲得希望又或者行動。

  至此,可以說,潘朵拉的盒子實在為我們留下了一樣好東西,問題只在於它是為我們留下了,還是希望根本溜走了。

後記:

建議對希望的哲學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Bloeser, Claudia and Stahl, Titus, “Hope”,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7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17/entries/hope/>.

這篇文章提到的 Richard Rorty 以及基督教提到愛與希望的想法也是參考自此文章。另外,亦可以看看訪問哲學家沙特的Hope Now: The 1980 Interviews,入面提到沙特指出希望不是我們一種活動,更是我們人類的存在方式。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