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為什麼不愛了(第一、二章)
📘閱讀書名
為什麼不愛了: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
📖閱讀筆記
Chapter 1 愛的終結——消極選擇的社會學
■ 愛是一種自由
自由意志主義的自我所有權原則,包括擁有自己感受的自由以及擁有和控制自己身體的自由,從而衍生出能自由選擇性伴侶以及隨意投入和退出戀愛關係的權利。簡而言之,自我所有權包括一個人發自內心主導自己的情感生活以及性生活的作為,不受外界阻撓,從而讓情感、慾望或是主觀定義的目標來決定一個人的選擇與經歷。情感自由是一種特殊之自我所有權的形式,而在這形式中,愛情引導個體基於自身感受而選擇與某對象進行身體接觸和性關係,同時認定此一選擇乃是天經地義的事。
本書要對此點假設提出質疑,並且主張:情感自由和性自由是遵循不同之制度以及社會學路徑前進的。如今,性自由已邁入「情勢一片大好」的互動境界:行為者掌握大量的科技資源、文化腳本以及圖像,以作為行為的指導準則,使其得以在互動中尋找歡愉,並界定互動的範圍邊界。反過來看,情感卻轉為「造成問題」的社會經驗面向,導致困惑、不確定性甚至混亂充斥在這個領域中。
■ 選擇
本書接下來的論證主軸如下:在性自由的支持下,異性戀關係已採取了市場形式,亦即感情和性的供應面直接碰上感情和性的需求面。供需雙方都非常依賴消費品、消費空間以及科技作為介導(第二章)。
像市場那樣被組織起來的「性邂逅」都是以選擇及不確定性的形式被體驗的。由於個人可以在很少受到規範或是禁令限制的情況下,親自商定他們聚合的條件,這種市場形式便普遍產生了認知及情感的不確定性(第三章)。
市場上的性交換使女性處於矛盾的地位:藉由性這件事,她們同時被賦能與被貶低(第四章),而這種矛盾正顯示出消費資本主義透過賦能來運作的方式。
由於性的自由/消費與文化/科技的連結,也因性場域中男性的主宰仍然強大,這些原因皆削弱了先前那種進入並形成市場和婚姻所認可的主要社會形式(亦即契約)可能性(第五章)。
放棄戀愛關係(無法或是不願進入這種關係),以及不斷從一段戀愛關係轉移到另一段戀愛關係(我將其歸入廣義的「愛之終結」範圍),乃是性的關係所採取的市場新形式之一部分。這些困難和不確定性會波及婚姻制度本身(第六章)。
愛的終結是一種新形式的主體性標誌,在這種形式中,選擇既是積極的(想要、渴求某事),也是消極的(藉著不斷避免或是拒絕投入關係來定義自己,只因為當事人過於迷惘或是含糊矛盾以至無法慾求,或是因為想要多多積累經驗,以至選擇行為喪失了情感和認知的意義,從而習慣性地摒棄和解除關係,以此來確保自我及其獨立自主)。那麼,愛的終結既是一種主體性的形式(我們是誰?我們如何行事?),也是一種反映資本主義對社會關係深刻影響的社會過程。
資本主義改變了社會行為;但我們不妨再補上一句:資本主義也改變了社會情感。
在經濟思潮的影響下,我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積極的選擇行為(即所謂的「決策」)上,但是此舉卻使我們忽略了「選擇」另一個遠遠更重要的面向,亦即「消極選擇」:以自由以及自我實現為名義,拒絕、迴避或是退出承諾、糾葛和人際關係。
在新自由主義的性主體性中,消極的社會性不是作為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恐懼、死亡或孤立的念頭)而被經歷的,而是一種被昆特·安德斯稱為「自我肯定之自由」的東西,亦即個人藉由否定或忽略他人來肯定自我的自由。
自我肯定的自由可能是人際關係中最普遍的自由形式,而且,正如我所表明的那樣,它呈現了異性戀制度中自由之一切道德的模糊性。
■ 消極選擇
一個人的自由乃藉由不投入關係或是脫離關係的權利被不斷加以行使,我們不妨稱之為「寧願不要選擇」的過程:選擇在任何的階段斷離關係。
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組織發展更脫胎成為一個分支眾多的全球網絡,具有分散的所有權和控制權。現在,它藉由彈性工作時間或是外包勞力等方式,落實新的「不負責」形式,幾乎不提供社會安全網,並且在立法上和實務上斬斷了工人與工作場所間的忠誠紐帶,從而大大降低了公司對於工人的承諾。當代資本主義還開發了利用不確定性(例如衍生性金融產品)的工具,甚至令某些商品的價值不確定,從而形成了「現貨市場」,或是不斷根據需求來調整價格,從而產生和利用這種不確定性。不承諾和不選擇的做法,使公司能夠從交易中迅速抽身,並且即時調整價格,這都是使公司得以快速形成並破壞忠誠關係的做法,導致頻繁更新和變換生產線,以及無限制地解雇勞動力。凡此種種都是「不選擇」的招數。選擇是「堅實資本主義」的早期座右銘,後來則脫胎為「不選擇」,即「隨時隨地」不斷調整個人偏好,而且不論在經濟關係或是愛情關係上,普遍採取不涉入、不追求或是不承諾的立場。這些「不選擇」的做法,多多少少與風險評估的精密計算策略相結合。
Chapter 2 前現代的婚前求愛、社會確定性與消極關係的興起
■ 婚前求愛行為是社會學的一種結構
作為一種社會形式,前現代的婚前求愛帶來了確定性,但其意義不在能否確保結局成功(儘管確實有助確保結局成功),而是基於其它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令未來不致構成問題(因為該舉措的目的已經為各方所了解並且接受),另一方面,它依賴於一套清楚的規則,這些規則將情感與互動組織成一條已知的文化途徑。情感上的確定性(解讀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並遵循一套可預知的程序)之所以可能實現,那是基於此一事實:婚前的求愛行為,乃是明確地圍繞著婚姻目的而組織起來的。
■ 確定性是社會學的一種結構
規範的確定性
規範的確定性,乃與互動關係中一個人是否能清晰感知規範以及價值有關。
存在的確定性
規範的確定性產生了我所謂的存在主義的確定性,亦即一個人主觀和客觀(社會)經驗之間可被感知的契合。
本體的確定性
第三種在婚前求愛中產生確定性的機制,乃是經由物質世界的象徵物品和餽贈而實現的「感受的具體化」。儘管情感具有傳奇般的力量,但它畢竟容易變化並且反覆無常。在前現代的求愛行為中,交換禮物以及象徵物品(價值或多或少)標記並蘊藏著伴侶雙方的意圖。
評價的確定性
評價的確定性是指一個人具備收集有關他人可靠訊息的能力,或者知道如何根據既有標準以及評價原則來進行評判的能力(或兼有這兩種能力)。
程序的確定性
程序的確定性涉及一套規則,根據此套規則,人與人之間可以表現意圖並且促進互動。
情感的確定性
傳統的婚前求愛形式的最後一個面向,與以下這個事實有關:當事的行為者好像知道自己情感的性質和強度,同時也可以輕易確定其他人的情感。情感的確定性是與以下這些要素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將情感落實為能有效表達情感之程序、敘述、目標和客觀具體之符號的能力。情感是透過互動而建立起來的,並且也是互動關係的催化劑。僅僅展開婚前求愛一事便常使人投入全部情感。
綜上所述,前現代的婚前求愛是在符號、社會、規範框架下進行的,該框架為情感建立了文化途徑,以便情感得以透過共享的規範和規則從目的論與敘事性的角度被組織起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途徑是建立在這種元素之上:性別的不平等、性等同於有罪、保障異性戀規範的法律、婚姻在經濟和道德聲譽占據中心地位。也就是說,這種確定性的形式不能與宗教父權制、性別不平等以及「性即有罪」的等式分開。
■ 性自由是一種消費自由
如果說性是一種生物本能的驅動力,那就代表它是自然的,而且正因如此,它是沒有必要被罪所玷汙的。如果說性不是有罪的,那麼就很容易將性身體視為享樂實體,是歡愉和滿足的基地。生物上的享樂身體成為第三種巨大文化勢力(亦即消費休閒領域)的主要對象和標的。在城市化和消費休閒領域興起的影響下,性變成具享受性質的,是為娛樂而娛樂的,目的不在生殖繁衍。性變成人在各式各樣消費場所中探索和實現「不受壓抑」之自我的方式。
因此,性經歷了重大的文化轉變,並與這些轉變相互滋養:在法律領域中,性被私有化了,並成為個人享有的特權。性透過身體的生物學觀點而被科學化了,於是也脫離了宗教道德的範疇。最終,藉由佛洛伊德主義與消費文化,性身體被轉變為享樂單位。性成為流行的商業和視覺文化、對男性與女性的科學研究、藝術與文學等領域的核心議題。性重新定義了美好生活的意義,並成為健康自我的重要屬性,所以必須將它從社會規範這一壓迫的重軛下解放出來。種種變化,都在十九和二十世紀中發生。
他們都將性自由重新定義為典型的現代性,是生物原生慾望之自由而非有罪的展現,是菁英生活方式的魅力特質。這種新的性模式通常由電影明星、時裝界模特兒和藝術家、公共關係以及「美麗產業」的從業人士所提倡,因為他們在休閒產業中同時追求性吸引力、美感與情色浪漫的生活。他們藉著經營自己的體態外觀與「形象」建立並傳播新的性規範,而這些規範則將時裝、性和休閒用品融合在一起。
性一旦不再受制於宗教的約束,那便意味被性所引導的市場可以蓬勃發展起來。這樣的市場大致上可區分為四大產業類別:第一類是治療以及藥理服務(透過治療、性學和藥物輔助來提供);第二類是情趣用品產業,其功能據說能幫助並改善性生活的表現;第三類是廣告和製片產業的綜合體,為性態度、性魅力、性行為以及性互動提供指導。第四類則是色情影視產業,以最張揚的方式來運用男性和女性裸露的性身體。凡此種種都同時「解放」了、形塑了性,並為性態度、性魅力、性舉止、性互動提供新的視覺指南。
在治療師眼中,自由的性已成為身分認同以及心理健康的一種要素,需要透過對自身心理的仔細觀察來費心塑造。對於在視覺產業工作的人來說,解放的性有助於創造新的視覺內容,藉著將點到為止的情色與誘人的消費品交融在一起的方式,來豐富電影的情節與敘事。對於情趣用品這行業來說,改善性的品質必須借助於物品或技術設備,這樣方能增強性快感和性表現。最後,在色情電影方面,性刺激本身就是一種商品。在這類市場中,性變成為了完成和實現幸福和歡愉而消費的商品。
性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因為性需要不斷的自我塑造,並為創造性感的氛圍提供了無窮的機會。性是消費齊一與標準化商品(例如胸罩、內衣、威而鋼或是肉毒桿菌美容)、體驗性質商品(例如咖啡館、「單身」酒吧或是天體營)以及更多的無形商品(例如旨在改善性經驗與性表現的治療諮詢)、視覺商品(例如女性雜誌或是色情影視),還有被我稱為氛圍商品(其目的在於誘發性氛圍)的平臺。因此,性變成了一個多重面向的消費品,同時飽含消費文化以及個人身分認同:這是在媒體產業中廣泛傳播的「美好自我」之意象。這是一種需要情趣用品、專家建議或藥品的能力形式,是展示在消費者場所的一種做法,也是一個依靠多種消費品的自我塑造形式。簡而言之,性是一個消費項目,旨在透過各式各樣的消費實踐,來完成一個人內心深處自我和生活的計畫。有趣的是,並不是說性成為消費文化的下意識,而是消費文化已成為建構性之下意識的驅動力。
父權制與資本主義藉由對女人的強烈性化、隨意性愛的普遍化、動聽的神話、越來越強加的女人性魅力之標準,以及藉由女性與男性在浪漫愛情與性領域中的不同立場,連袂來行使對女性的控制權(凡此種種,都是視覺資本主義的要素)。這種視覺資本主義的定義是「透過身體的出演與視覺展示來榨取剩餘價值」。如果要理解性改變與資本主義企業所布署的文化力量新工具如何齊頭並進,那麼視覺資本主義即是關鍵點。
■ 社會的與性的新語法
如果說性是一種「自然本能」,那麼性身體就可能變成純粹由荷爾蒙和末梢神經支配的生理現象,那麼它經歷的過程就與在理性科學觀察下的自然沒有兩樣:它的意義(將人格與有關自我之更廣大的宇宙與道德概念聯繫起來的意義)被清空了,而且身體變成了物質性,成為自身被賦予動力的東西,旨在實現一己歡快,而這歡快又被視為一種生物力量(或是一種衝動),也被視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財產。說得更確切些,這種以自我為參考點的性身體會在消費市場和治療場所提供的真實性、歡快和自我肯定中找尋意義。
大家越來越能接受婚前性行為,從結識第一個性伴侶到選定一個固定性伴侶之間的耗時越久,當事人就越容易積累性經驗。如今,這意味著性行為被認定是積累接觸對象並結識大量伴侶的經驗。在這種背景下,性行為也成為地位和能力的一種新形式。處女身分先前被視為負有社會聲譽以及價值,並且具有平等性質(因為某處女的貞操等同於其它任何處女的貞操),「性感」和「性表現」成為一個人在性領域中地位的象徵。
性革命的第三個影響是在以下三種不同的文化邏輯、制度和論述之間,將浪漫邂逅從內部加以裂解的:婚姻市場、情感經歷與性行為。情感、婚姻和性這三種文化結構存在於不一樣的社會層面,每一個層面都有不同的(甚至是相衝突)現象學及規範的結構。例如,在性市場上,一個人在發生性關係後並沒有和對方保持聯繫的道德義務,然而在情感或婚姻市場上,一個人比較有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三條途徑(情感的、婚姻的與性的)的自主化意味著,性已變成獨立於情感交流或是家庭共享生活之外,並且成為一種名正言順的行動領域,此外,此一自主化還意味,這些領域中的每一個儘管仍彼此相連,但如今都已遵循其自身的文化邏輯發展。
儘管男人和女人都接受了性革命,但它卻使他們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社會問題道路,讓他們以不同的方式駕馭情感、婚姻與性(見第四章和第五章)。就像大家經常主張的那樣,男人往往比女人更容易將性與情感區分開來,而女人往往認為自己在情感上表現得比男人更出色(見第五章和第六章)。
性的重心已然轉移:當代人不再一心惦記純潔或是原罪等問題,而是關切性平等以及「合意」的問題,比方性侵、墮胎、色情電影、性騷擾或青少年懷孕等,已然成為社會和公眾辯論焦點的議題。在上文所提及的關鍵行業中,對於女性身體形象的規範、性騷擾或約會強暴等問題,都緊密地與「是否合意?」的問題相關聯。
性解放的過程中,性的四個轉變(其一,被消費市場和網際網路技術復原的性身體內在性;其二,基於性經驗的積累而形成的一種經驗類別;其三,異性戀的性邂逅分岔為不同的可能途徑;其四,符合「合意」之程序倫理的轉變)為異性戀關係的建立開闢了新的領域。上述的所有轉變,使市場的價值、語彙和語法對於性發揮了高度的滲透性,使性成為自我肯定以及男女相互較量的場域。
📝閱讀心得
這本書釐清了不少當代愛情觀的糾結,這麼好的書居然找不到多少心得筆記,有點可惜。
追求「自由」是很重要的起因之一,從「愛的自由」到「性的自由」,早期戀愛、婚姻、性並不自由,在祖父母那代還有童養媳,所以其實也才間隔一代並不遙遠,書中提到:
前現代的婚前求愛是在符號、社會、規範框架下進行的,該框架為情感建立了文化途徑,以便情感得以透過共享的規範和規則從目的論與敘事性的角度被組織起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途徑是建立在這種元素之上:性別的不平等、性等同於有罪、保障異性戀規範的法律、婚姻在經濟和道德聲譽占據中心地位。也就是說,這種確定性的形式不能與宗教父權制、性別不平等以及「性即有罪」的等式分開。
換句話說,早期重男輕女的觀點造就了「確定性」,在一些傳統大家族中,也尚能看見女性不能上桌吃飯的習俗,甚至早期法律「履行同居義務」不認為對配偶強制性交有問題,但追求性自主令其陷入兩難,一方面只有婚後能跟配偶性交,但另一方面配偶隨著性革命享有拒絕的權力,那麼那張婚姻契約就不再保障性交的義務,則沒必要一對一綁定又要看對方意願。就像簽了手機長期合約,但無法享受良好通信品質(性生活),那不如支付違約金解約(離婚),或乾脆選擇不綁約方案(不婚)。
而追求自由導致不再遵從傳統線性流程,也產生了「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一直在各領域重複出現,如影響力、行銷、焦慮、VUCA等議題。關係中的不確定性,便是常說的曖昧、藕斷絲連、戀人未滿的階段,在不確定的狀態下,沒有責任的問題,當有一方提出質疑時能快速抽身。例如給工具人能交往的可能性,但當對方想確認關係時,能以對方自作多情而抽身。
這其實跟公司畫大餅一樣,要員工努力付出、要員工忠貞不二,但員工永遠吃不到那塊大餅,在關係中工具人也永遠得不到愛,當看清現實後,舔狗經濟崩盤、躺平族盛起。
另外性革命也導致書中寫道:
這三條途徑(情感的、婚姻的與性的)的自主化意味著,性已變成獨立於情感交流或是家庭共享生活之外,並且成為一種名正言順的行動領域,此外,此一自主化還意味,這些領域中的每一個儘管仍彼此相連,但如今都已遵循其自身的文化邏輯發展。
這也導致將「愛」祛魅後,各層面可以取得消費的替代品,不論是情感的、婚姻的或性的。體驗式、享樂式的慾望消費經濟孕育而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