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教父言行录》与心祷默观传统讲座(讲稿+网盘+油管)

袁永甲
·
·
IPFS

沙漠教父言行录文字讲稿

讲员:袁永甲

讲稿整理编辑:艾莉姐妹

按:此讲稿经艾莉姐妹辛苦编辑,讲员本人确认而成,以方便广大读者直接阅读讲座内容。读者须知,此讲稿并非照搬全部讲座内容。讲座中的一些细节未必见于文字稿。另,本讲稿不含问答讨论部分。

参考资料

目前研究《沙漠教父言行录》比较前沿的一个学者,是约翰•沃特里 (John Wortley),他翻译了两本著作,一是主题版的《沙漠教父言行录》,一个是无名版《沙漠教父言行录》[1],都是从希腊版本翻译的。此外,则是“橡树”出版的《沙漠教父言行录》[2],是由陈延忠根据一个英译本[3]翻译。

一、研究灵修传统的方法论

我们先谈研究灵修传统的方法论问题。现代的方法论是:学习、研究的对象,跟学者的为人和思想,没有太大关联,这叫“对象方法论”。但这不是古代的沙漠教父们的方法论。

阿爸伊西多尔说,“行而不言,要比言而不行好。因为前者行得合宜,即使静默不言也是有益的;后者即使说了很多也毫无益处。当语言与生命相符时,它们就共同构成了全部的哲学。”(阿爸伊西多尔.1)
阿爸雅各也说,“我们不需要只懂得‘口到’的人,因为当今的时代,人群中的话语已经太多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手到’的人。因为只懂得说话,是不会结出任何果实的。”(雅各.4)

所以,“沙漠教父”的灵修传统,是一个非常强调把圣经的教导践行出来的传统。他们不把研究、阅读的福音书,与自身的生命割裂;恰恰相反,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地投入到主耶稣教导的福音书的教导当中去。

教父们的这些话对你们、对我、对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都是一个提醒。 因为在我们的时代,一谈及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思想、基督教研究,就会发现,这些领域的专家很多。但他甚至可能还不是一个信徒,就遑论投身到信仰生活的实践中了。而作为一个信徒,我愿沙漠教父的方法论就是我的方法论;这也是我一直研究灵修传统的原因。我不认为一定要用诸如“宗教现象学”的方法论,才可以处理这些文本。不是的!我们就用主耶稣的“把房子建在磐石上”(参 《马太福音》7:24“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 的方法论,来探讨《沙漠教父言行录》的文本,来重拾教父们的传统、精神。

二、沙漠教父兴起的背景

沙漠教父兴起于君士坦丁之后。我现在要给大家看一张地图,这是我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和地理位置绘制的。


图的右半部分,是东方教会真正的发源地。一般来说,现在的教会论、教会史观,是把重点放在了地图的左边,即现在的西欧和美国。但以欧美为中心论的教会史观是不足够的,因为它忽略了教会的起源。

当我们谈及的沙漠教父时,其地理位置是否就仅限于沿着埃及尼罗河周边的沙漠地区,也就是上图放大的部分思科提(Scetis), Nitria, 安东尼住的地方以及Pechomius建立的修院地区呢?不是的。 在埃及的修道主义兴起的同时,西奈山(摩西的西奈山)就已经有修士了。在巴勒斯坦的加沙沙漠地区也有修士,同时,安提阿的周边也有修士出现。此外,还有很多人去郊区、山上修道。

根据“金口约翰”的传记,他曾在安提阿附近的一座偏僻的山上,师从一位当时的隐修士,过修道的生活。从安提阿再往东一点,就是现在的叙利亚的艾德萨地区,也是一个修道的重镇。唐朝的时候,景教的叙利亚教会,就是从这里,将福音传播到了中国。从艾德萨地区再一直到亚细亚地区,就是当时(4世纪中叶)以巴西尔主导的位于城镇附近的修道中心。 所以, 《沙漠教父言行录》,不只是收录了位于埃及亚历山大城以南、尼罗河周边的沙漠地区修士的言行,还有差不多一半是在安提阿、艾德萨、加沙和西奈地区。 所以,如果我们说修道主义源于埃及,其实有失偏颇;真正的修道主义,是在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同时兴起的。

有学者认为,之所以在这里有这么多修道的圣地,是因为在犹太教里面有一个艾赛尼派,他们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运动。圣经中的施洗约翰就过着一个类似这样的生活,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而修道主义在西方的兴起,因由一名叫卡西安的人。他从罗马尼亚来到沙漠地区,然后又返回到罗马。后来,他就在西欧定居,建立修院。他是为数不多的、来自西方的一位沙漠教父。卡西安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拜访了很多的当时的阿爸, 然后写了一部《会谈录》,系统性地总结了交谈的内容。从很多意义上,卡西安也是传承了沙漠教父的思想。

三、“赐一言”传统

在文本中,我们经常会读到,“阿爸,请赐我一言,使我能够得释放。”从希腊文看,它其实是“请赐我一言,使我能得救。”此传统从何而来呢?

 我个人认为,是从主耶稣来的,在圣经里有两段非常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关。第一段记载,直接影响安东尼成为了一个修士:经上记着说,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 这里,“得永生”就是“得救”的意思。耶稣告诉他,你要遵守诫命。那个少年人说,我遵守了。然后耶稣又告诉他,“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参太19:16-21) 这就是非常重要的、灵修传统的一个根源,它根植于主耶稣的话。

请注意“愿意作完全人”这三个(希腊文)字,它意味着在教会最初建立的时候,就有了两个不同的人群。一是“愿意作完全人”的,一就是普通的基督徒。

在以安东尼为代表的埃及,有“愿意作完全人”、变卖所有的、离世绝尘这样一个传统;而在叙利亚,有一个“天婚”的概念。“天婚”,就是嫁给基督了。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也阐释了这个传统,他说,过独身生活更好,因为独身的人是讨主的喜悦,结婚的人是讨配偶的喜悦。所以,教会从一开始,就一直有为主独身的人。在我看来,这一批人,就是修士最初的原型之一。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段与“赐一言”相关的话。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然后耶稣就告诉了他“爱上帝”、“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在沙漠教父里面,这两条诫命称为“拯救人的诫命”(参路10:25-28)。也许,对于一些中国教会的人来说很难理解,既已“因信称义”了,为何还需要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呢?但是,这原本就是圣经的一个张力。而沙漠教父们,就承载了圣经的这个传统。也因此,就源源不断地有平信徒、修士去向阿爸们求教:要做什么才能得永生?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赐一言”传统的来源。

四、《沙漠教父言行录》的文本形成过程

口传

现在我们来看言行录成书的过程。整个成书的过程是其实非常复杂的,因为要编辑的文本一直非常不稳定。而文本之所以不稳定,是因为它基于一个口传的传统。而之所以有“口传”,是因为前面提到的“赐一言”的传统。 从三世纪末到五世纪,历经近两百年的时间,“赐一言”就形成了一个师徒相授的口头传统,这也就是《沙漠教父言行录》的骨架。

但直到四世纪末,还没有人考虑将这些言行编辑成书。根据学者的观点,成书历经了三个过程。

第一阶段,是编辑者对口传保留下来的言行进行了修改、增减,并且加入阿爸们的一些属灵的故事,形成了最初的文本。

第二个阶段,文本不断地进行编辑和修订。因为在这个阶段,口传的传统仍然存在,和书写的文本并行。于是,文本就不断地进行修订。 另一方面,因为当时有不同语言,又增加了文本的不稳定性。例如,埃及的沙漠修士大多说科普特语; 安提阿、艾德萨的修士,讲叙利亚语;而加沙地区有人说亚兰文。但将这些口头语言笔之于书的,却是希腊文,因为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语言。 所以,在这个语言转换、翻译的过程中,也带来文本的不稳定性。顺便一提,为何安提阿教会跟叙利亚传统有很深的联系呢?因为安提阿教会的神职人员、主教们,用希腊文进行写作,但是安提阿的乡间谈话却是用叙利亚文。

第三个阶段,则是到了五世纪初的时候,思科提等沙漠地区,遭到了政治家的摧毁。 很多的修士远避到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加沙、西奈、安提阿、艾德萨等地,进一步将言行录传扬开来。这就是整个《言行录》的大致形成过程。

版本

希腊文的版本有三个:分别是《字母版》,《无名版》,《主题版》。《字母版》就是将有名字的阿爸,按照人名的字母进行排序,我们现在看到的中文版《沙漠教父言行录》,就是这个版本。但《字母版》目前还没有校勘本,只有PG的版本,它是五世纪末形成的。

《无名版》,是与《字母版》同时出现在五世纪末期的。编辑者当时将没有名字的阿爸,附录在《有名版(即字母版)》的后面,并且按照主题进行排列。但是《无名版》当时还在持续地增加和修订。不但希腊版本如此,叙利亚的版本 也是如此。

第三个大约是六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叫做《主题版》。它是把言行录的内容,按照21个主题、分门别类地写出来。每一个主题首先列出有名字的阿爸的内容,然后是没有名字的阿爸。后来,又加入了“思科提的以赛亚”的《灵修箴言》。因此,相比较早的《字母版》和《无名版》,《主题版》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我们再看看其他语言的版本。沙漠教父的言行录并非专属希腊(语)教会的灵修方式,它在成书的同时,就有了拉丁语和叙利亚的译本,稍后就有了科普特语版本。拉丁译本是在六世纪中叶翻译的, 叙利亚版本很可能是5世纪末就开始翻译了。

叙利亚版本书名叫《天堂之书》,或者《教父之言》。它增加了很多希腊版本没有的内容,对于叙利亚教会(景教)的灵修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天堂之书》与我们中国有关。在中国新疆的吐蕃地区,发现了粟特语译本的残片,是从叙利亚的《天堂之书》翻译过来的。

 再有,就是阿拉伯语版本,它的手稿最初是在14世纪初发现。此外,还有埃塞俄比亚版本,亚美尼亚版本,Georgian版本。

由此可见,《沙漠教父言行录》的影响,是极为深广的。

言行录与圣徒传记

我们应该意识到,《沙漠教父言行录》与后来的圣徒传记之间的关联。我的看法是,圣徒传记当然是参考了福音书的模板,但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在初期教会受逼迫的时候,很多信徒为主殉道了。记载他们殉道精神的作品,就是“殉道记”。而沙漠修士虽然不是殉道士,但是从教义上他们也被称为“白色殉道”。他们的言行录,是从灵修的角度来书写的圣徒传记,所以也成为很多圣徒传记的来源。

《沙漠教父言行录》起初只有一卷的,但由于它是一个照着福音书的模板的活传统,其的内容一直在扩充——比如后期教父言行的录入等。因此到了11世纪,出现了一个扩充版的《沙漠教父言行录》由保罗•艾薇耶提诺编辑的,就叫《艾薇耶提诺 (Evergetinos)》有四卷之多。后来的圣徒传记都仿照了《沙漠教父言行录》的模式,要么记述弟子与神师的对话,要么讲述圣人的生平事迹,其目的是为了将圣人的灵性借着这种传记的方式传递给后来的信徒,让他们得到灵性的滋养。

如果你站在一个学者的角度,会认为圣徒传记很复杂,因为它的文本不稳定,一直在补充和变化当中。 但如果你站在一个活的传统的角度,你就能欣然接受这种变化。因为每一代的圣徒,都承袭着传自耶稣基督和使徒的信仰,他们的言行是赐予人生命的。每一代基督徒,都可以把他们的言行,当作真正的属灵的书籍去阅读。而书面的圣徒传记,不过是因应这种活的传统,而做出的记录。因此,与其说它是不稳定的、变化的文本,不如说它也是一个活的文本。

五、《言行录》的主题与《天梯约翰》的主题

我们现在再来比较一下这几个版本的主题,下面两张图红色字体的内容,表示两者共同的主题。我们合理的推断是,《主题版》的主题是借鉴《无名版》而来的。 因为《主题版》是在《无名版》之后的一百年左右出现的。



我们再来比对7世纪出现的,著名的灵修著作《天梯》的主题。


从下图可以看到,作者“天梯约翰”把灵修的阶段分为30个阶梯,而这30个阶梯的大部分,与《沙漠教父言行录》的《主题版》有许多类似、甚至一致的内容,比如遁世、免于情欲、顺服、悔改、静谧等等。所以,《沙漠教父言行录》跟天梯约翰之间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可以说,天梯约翰是以自己40年的灵修经验,系统地把整个灵修的过程,以天梯的方式呈现出来了。但这些内容在教父言行录中早已有之,“天梯约翰”并没有发明什么新的东西。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天梯》中,“八德”对应着“八种情欲”,而这“八种情欲”是从艾瓦格里 (Evagiros) 和卡西安 (Cassian) 的传统来的,他们写过《八种情欲》。而艾瓦格里和卡西安的八种情欲,又是从沙漠教父来的。 我们知道,《沙漠教父言行录》不是一部系统化的著作, 但同时代也有系统化的著作。这当中,有许多艾瓦格里的作品,“论祈祷”,“论灵知”,“论八种情欲”,“论八种恶”等。艾瓦格里可谓是总结沙漠教父灵修精神的第一人。此外,还有卡西安写的《会谈录》。另外,还有大马加略(Makarios)写的讲道集。 所以,“天梯约翰”从这些作品中吸取了沙漠教父的灵修精神,而成就了他的传世之作。

六、沙漠教父与“心祷”传统

心祷传统源自于主耶稣“进屋,关门,祈祷你在暗中的父“的教导;见于践行“尽心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的诫命;见于要“警醒祈祷,免得入了迷惑”的教导;亦见之于八福之“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徒保罗亦说要不住地祈祷。在君士坦丁之前(1-3世纪),心祷的教导散见于使徒教父著作;在君士坦丁之后(4世纪开始),心祷的传统得以显明,并逐渐形成体系,其中以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尤为卓著。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耶稣祷文等同于心祷传统,它只是心祷传统的一种表现方式。关于耶稣祷文最早的记录,来自于5-6世纪的阿爸腓利门。早期教会也会以“不止息的忆念上帝”,或者简短地“箭头祈祷”来表达。总之,心祷就是使自己的心思时刻专注于主耶稣,或者稍微宽泛一点,时刻默想圣经的话。心祷的传统与教会传统以及其下的修院传统息息相关,无法照搬,或者拿来就用[4]

现在,我尝试将沙漠教父的“ 静谧”和“祷告”,与《爱神集》(又名《慕善集》)做一个连结。在“天梯”系统里,“静谧”和“祷告”放在28级和29级,位置是比较高的,但在《爱神集》里面,这两者是一个基础。那么,《爱神集》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清心”/“圣祷”,或者说是“心祷”/“默观”。这个传统,与沙漠教父相关吗?通常认为,心祷起源于静修主义传统,但是我认为,在沙漠教父时期,就已经有了心祷的传统。

试想,沙漠教父们不工作、不娶妻生子、不求名求利,却变卖财产,绝尘而入沙漠。他们住洞穴、穿粗衣、避不见人,以面包和盐为食,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去沙漠的目的是什么?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他们每一天的目标又是什么?卡西安在《会谈录》里说:沙漠教父们认为,基督徒的终点是天国,但达到终点的手段是“清心”。所以我说,这就是“心祷”传统在沙漠教父时期的初见端倪。

我们来看《沙漠教父言行录》中的几段话。

无论是哪一个人,要常将上帝放在眼前;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照圣经的话语;无论住在哪儿,不要轻易离开。你若能遵守这三项法则,必定能得救。(安东尼3)

第一句话,“要常将上帝放在眼前”,就是我们说的“清心”/“圣祷”。 因为心祷就是不止息将心思放在上帝那里。

有人问阿爸阿伽同说:“哪个更好,攻克己身,还是内在警醒(σωματικὸς κόπος, ἢ ἡ φυλακὴ τῶν ἔνδον)?” 老先生回答说:“人就像一棵树,攻克己身是树叶,内在警醒是 果子,这是根据经上所说的:‘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太 3 : 10 )因此很明显,我们的功夫应该朝着结果子去做,即是说:谨守心灵;可又需要树叶的保护与衬托,那就是攻克己身。”(阿迦同8)

从希腊文看,这个问题就是“肉体的劳苦和内在警醒哪个更好?”肉体的劳苦是禁食、不睡、穿粗糙的衣服之类的。而“内在警醒”就是我们所说“清心”/“圣祷”。

耶稣说,入口的物不能污秽人,唯有出口的才能污秽人。出口的就是从心里面发出的各种邪念。但若我们没有内在警醒,不可能意识到我们心里发生的这些邪念。(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一天把时间用来看电视、浏览手机,我们哪有内在的警醒?)

修士们如何达致内在警醒呢?他们终日的生活,以祈祷,读诗篇,唱诗,背诵经文为念;顶多每天下午,花一两个小时来编织篮子,以换取基本的生活用品。他们以此种生活达致“内在警醒”,或说“清心”。与此同时,他们还体现出一种外在的德行。比如有些修士被强盗抢劫,他们就主动把自己的东西送过去,帮强盗驮上,让他抢走,他们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

然而,修士们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靠自己是不可能战胜魔鬼、达到“清心”的。魔鬼存于世上几千年了,斗争经验远超人类。 他们只有靠主耶稣才能战胜,这也是道成肉身的意义。基督给我们做了争战的榜样,他也赐给我们力量,可以战胜魔鬼。

阿爸阿伽同又说

一个人做善事,只要坚持下去,必定能完成后休息。可祷告却是争战到最后一口气的斗争。(阿伽同 9)

这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修士们而言,祷告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每天花十几分钟就能完成的。祷告是属灵的一个呼吸,不呼吸就会死亡;祷告是唯一能做到清心的途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途径。

儒、释、道也说“清净心”,而且说靠自己能达成。但基督教说,我们必须靠着主耶稣,靠着与他不止息的相交才能达成。只有不止息地祷告,才能有真正的内在警醒,才能真正地使人达到一个清心的地步。

七、沙漠教父与“耶稣祷文”的起源

“一个老人家非常勤奋,却身穿草席,他去找阿爸亚摩纳。阿爸见到他身穿草席,就对他说,”这对你起不了作用。”可老人家这样询问他:“有三个念头困扰我,使我做不了决定:我应该到沙漠去漫游,还是到无人认识我的陌生之地呢?或者应该把自己关在斗室里,不开门让别人进来,每两天只吃一顿餐呢?”阿爸亚摩 纳回答说:“三种方式对你都不合适,你最好是静坐在自己斗室 里,每天吃些许,经常将税吏忏悔的话反复思想 (ἔχε διαπαντὸς τὸν λόγον τοῦ τελώνου ἐν τῇ καρδίᾳ σου),这样你就能得释放。”(亚摩纳.4)

税吏是怎么忏悔的呢?“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吧。”(路18:13)。而这一句,其实就是耶稣祷文后半部分(按耶稣祷文全文为:“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子,怜悯我罪人”)。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耶稣祷文的雏形。当他们经常将税吏的话反复思想,不断地将这句祷文向上帝祷告的时候,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心祷”,也就是“不住地忆念上帝”。(参看笔者拙作《清心即忆念上帝》)

“ 阿爸迪奥那说,我们若将自己的心转离对上帝的默想就会成为肉体情欲的奴隶。”(阿爸迪奥纳.1)
 “矮子约翰说,警醒的意思就是坐在自己的斗室中,不住地忆念上帝。”(矮子约翰.27)

在这里,“警醒”与忆念上帝是一体的两面。只有不住地祷告,才能警醒。

上述的例子不一而足,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在沙漠教父时期就有了“心祷”。按照教父们的说法,“心祷”在主耶稣的教导里就已经隐藏着。若不然,保罗所说“不住地祷告”,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当言行录里提到“你要不住的祷告”,“你要把你的心放在上帝身上”,“你要无时不刻把自己放在上帝面前”,诸如此类的话,其实都是在说同一件事,就是“清心圣祷”。

我们祈祷就是达到静谧。

正如鱼儿离开了水过久会死,同样修士若离开斗室 流连在外,或者与俗人消磨时间,就失去了内在安宁(ἡσυχίας)的深度。所以正像鱼儿要赶紧回归水中,我们也要赶紧回归自己的斗 室,恐怕在外流连太久,就会失去内在的警醒 (τῆς ἔνδον φυλακῆς)。(安东尼.10)

安东尼说,正如鱼儿离开水过久会死,同样修士离开斗室流连在外,或者与熟人消磨时间,就失去了内在的安宁。 Hesychasm(ἡσυχίας)在希腊文中就是安静的意思。它不仅是嘴唇静默,更指是内在心念的安静,即静心。我们心就像一片平静的湖水,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或者说出什么,都会进入心湖荡起涟漪,这样,我们的心就平静不下来。因为,我们的心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平静,这是基督教灵修的一个核心。正如,奥古斯丁说,我的心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得到安息。

心是如何得到安息的呢?就是借着这种不止息的忆念上帝,不住地向他祈祷(这就是心祷的意思),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 因为我们所有的罪行都是从心发出的,耶稣说,你们要洗净杯盘的里面,使外面也干净了。他批判那些法利赛人,只做表面功夫,心里却藏污纳垢,充满了邪念,那是不行的。这样看来,沙漠之修士们对得救的理解跟我们现代人是很不同。在他们看来,得救是非常难的,一定要付出努力的,甚至可以说一定要达到这种清心的地步才行的。

有人问蒙福的阿瑟纽:“您说这是什么道理:我们受过整全的教 育,拥有广博的知识,仍是一无所长;而这些埃及的农民却拥有 这么多美德?”阿爸阿瑟纽对他说:“我们从世俗的教育中的确得 不到什么,可这些埃及的农民却靠着辛劳获得了许多美德。
有一天,阿爸阿瑟纽向一位埃及的老修士询问关于自己思想的 对错。有人知道了来问他说:“阿爸阿瑟纽,像您这样博学的 人,受过上好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教育,又为何向这个农夫求问 呢?”他回答说:“我的确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可我对这位农 夫话境中最基本的知识都还不懂呢!”(阿瑟纽Arsenius.5-6)

在灵修传统中,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它不同于世俗的学术研究——学原文,读古代文献,写学术论文,著书立说等(笔者就是这样获得知识的),而是源自于与上帝直接相交的经验。这种经验不等同于书上记录的知识,不是单纯的理性思考,而是践行圣经的话,真的做到知行合一。他们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命付诸于活出主耶稣的教导。

沙漠修士认为,一个人若达不到清心的地步,是不能解释圣经的。 所以,沙漠修士终其一生,都投入到了对“清心”的追求之中。

(讲稿完)


[1] 主题版,参:John Wortley, The Book of the Elders : Sayings of the Desert Fathers : The Systematic Collection (Trappist, Ky. : Collegeville, Minn.: Cistercian Publications , 2012); 无名版:John Wortley, The Anonymous Sayings of the Desert Fathers : A Select Edition and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 (Cambridge, U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名字版:John Wortley, Give Me a Word : The Alphabetical Sayings of the Fathers (Yonkers, New York: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2014).

[2] 安东尼等著, 《沙漠教父言行录》, 陈廷忠 中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12).此后引用均按教父名.节数注明,若有笔者调整的翻译,笔者会附上希腊原文。

[3] Benedicta Ward 1933-2022, The Sayings of the Desert Fathers : The Alphabetical Collection, Rev. ed.. (Kalamazoo, Mich.: Cistercian Publications, 1984).

[4] 关于心祷操练,请参考笔者关于灵修的系列文章,以及爱神集导读版的译作节选

网盘+油管

讲座网盘视频音频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袁永甲2021至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在读博士 2019-2020,波士顿学院,神学硕士,主修叙利亚传统 2015-2018,波士顿圣十字架希腊正教神学院,主修希腊教父灵修。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孙泽汐博士:帝国的基督教4-8世纪5月5日晚八点开讲

教会对教育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和建议?

巴西尔长会规导读班上,2023年5月4日晚八点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