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稀缺 vs 信息爆炸:另一种解决思路

不明飞行兔
·
·
IPFS

读完方可成博士的《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需要更优质的信息》,有很多感想,借机把之前自己的一些思考记录下来。本文不构成一篇严格意义上的“文章”,更多是我最近一些零散思考的集合,尽管不成熟,仍然可能给读者带去有趣的启发。

谈及注意力稀缺与信息爆炸之间的矛盾,方博士主要从“平台的责任”角度开出药方。这一思路背后的哲学,是借助“中心化的控制”优化“分配”(注意力与信息的匹配),即一种中央调控的思路。

我在这里试图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这个矛盾的解决方法:扩大供给。

既然注意力稀缺,那么就扩大对注意力的供给。

第一,提高注意力的总供给。一个大前提:目前,所有向人们供应信息的 App,竞争的都是人们闲暇时间里的注意力。还有两个注意力的富矿,被现代社会的基本秩序束缚着,没有被采掘,分别是:工作时间,睡眠时间。

第二,提高注意力的相对供给。无论业余时间还是工作时间、睡眠时间,都是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时间必然是有限的,那么,可否雇佣他人的时间?也就是:建立注意力的雇佣关系。

这里首先说明,这个市场的基本结构并不是“媒体和用户之间买卖信息”(一种经典的理解方式),而是“信息提供商和注意力提供商在交换信息和注意力”。

先谈一。提高注意力总供给的逻辑,与殖民主义时代资本在全球开拓市场的逻辑很相似,互联网媒体在不断开拓更广阔的注意力市场,从最初的技术圈、知识分子圈,扩展到大学校园,再扩展到一二线城市青年,再到三四线城市及小镇青年,再到女性/中学生/中老年人/各类亚文化群体,再到海外市场。人群上如此,时间段上也是如此,大段闲暇时光——晚餐/泡面/睡前/熬夜等特殊场景时间——通勤/摸鱼/发呆/WC等碎片化时间。

古式社会的商人不需要尽力开拓市场,因为产能、物流和保鲜都跟不上(我记得卡尔·波兰尼好像论述过古代长途贸易的起源,有时间再去查阅一下),这就像前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处于所谓“信息稀缺而注意力不稀缺”的市场格局中。

如今,各类分众市场基本都开拓到了,但注意力市场仍然有挖掘的空间,海绵里仍然能挤出不少水,这些水就是“非业余时间”。现在这块海绵,大家还不敢挤,因为会挤到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力结构:到底是把大众当产业劳动力供给来用更划算,还是当注意力倾销市场来用更赚钱?

从前者过渡到后者,几乎是必然的事。有两个社会现象可能是征兆,其一是 AI 替代人类劳动力,其二是无条件基本收入(UBI)运动。

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很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听到大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已经结束了。“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概念都只是一种过渡期里的阶段性判断,信息逐渐由稀缺到爆炸,而注意力逐渐由爆炸到稀缺,过渡的过程里,人们很容易意识到信息的力量,而过渡期结束后,人们会发现注意力才是新经济最大的动力,同时也是瓶颈。

此外还有一个思路,就是拉长人的生命周期,活到150岁,40岁大学毕业,50岁结婚生子。这与剥削人的睡眠时间一样都涉及到更远景的生物学和神经科学变革,就不畅(xia)想(xiang)了。

现在,主要想谈一下第二部分。注意力的雇佣关系古已有之,只是以前只有政治领导人和企业老总,才需要豢养着大学士或秘书帮他们搜集整理信息,因为古代只有这些人才需要面对注意力稀缺的问题。

而今,基本上每个熬夜刷手机/码字的少年(感觉在说自己),都面临这个问题。

传统媒体的根本问题是商业模式严重过时了。人们接受来自媒体和专家的更有价值的信息的意愿降低了吗?可能降低了一点。有太多垃圾信息阻碍了有价值信息与人的匹配吗?可能阻碍了一点。但都不是问题的根源。根源在于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烟囱里冒黑烟的工业时代:那时候,车马邮件都慢,信息稀缺、注意力不稀缺,所以他们提供各个专业领域的“信息解决方案”。

在21世纪,这个思路完全错了,落伍了,媒体需要意识到,现在他们不应该提供“信息解决方案”,而应该提供“注意力解决方案”。

各种新闻资讯客户端和知识付费平台所做的尝试,本质都是在提供”注意力解决方案“。

新闻资讯客户端把功夫做在”组稿“”策展“上,而不是内容本身,策展服务于用户所谓”对内容的定制化需求“,根本上是在服务用户优化注意力结构的需求。

知识付费平台无一例外生长为”课程平台“。课程的本质就是摄取信息的结构安排和时间计划,所以课程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用户基础好但场景狭窄的注意力解决方案。

许多人对社会劳动关系的认识没有进步。过去是信息稀缺,所以人们需要雇佣他人帮助自己获取信息,那个时代的媒体和专家是信息雇佣关系里的乙方;而现在,他们应当成为注意力雇佣关系里的乙方。传统的信息雇佣劳动仍然有价值,但趋势是小型化(工作室化),以及往产业链上游走。大部分信息雇佣劳动的价值越来越边际,这迫使仍旧按照信息雇佣关系思考市场的媒体不得不往更加高度专业化和特化的方向发展,只有高度特化的信息才能在市场上获得足够高的价值认可(特稿、深度、非虚构等),但特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规模只会越来越狭小,结果就是小型化,和依附于产业链。

也就是说,媒体在提供错误的产品,这使得他们实际上在放弃大众市场,甘做小生意。从这角度看,大众传媒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了。

空出来的大众市场有新的公司和机构去填补,而这些新兴公司和机构缺乏积淀,也不懂内容,草莽乱战。其实仍然没有非常成功的注意力解决方案提供商涌现出来,无论资讯客户端还是课程,都有太多问题,市场还在快速演化中。

怎样的注意力解决方案才真正成功?我也不知道啊。但是,我认为有几条路是不可行的:

第一,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内容服务”很可能是不对的。这个概念叫卖得很多、很响,但这仍然是做“信息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大众市场里的注意力解决方案可能恰恰不需要定制化,在一个市场里,大部分人适合的注意力解决方案应该就那么几种。

第二,所有以帮用户结构化地控制和管理时间为基本模式的路子(比如课程)很可能是不对的,只能做小生意。注意力解决方案不是注意力管理方案,更不是时间管理方案。

鼎盛时期的《南方周末》是一套很好的信息解决方案,这个品牌的受众需要并喜欢这些信息,但其中很多人其实也消化不了更多的同类信息,这些量够了,质也足够好。于是,南周是一套适合于他们的信息解决方案。

网易蜗牛读书每天提供给用户 1 小时的免费阅读时间,这是一种注意力解决方案。非常灵活,就好像过去读报,32 版的报纸你可以选择读你喜欢的部分一样,这 1 小时的免费阅读时间,你也可以选择读满,或者只读几分钟。而你作为注意力端的用户,就像曾经作为信息端的用户一样,“其实也用不了更长的阅读时间”,量也够,质也足够好。

我认为好的注意力解决方案,很可能要有类似这种感觉。

如有错误,请指正,谢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不明飞行兔ENS: bmfxt.eth | Likerid: pasqual | 关注知识产权、Web3、二次元文化、神经多样性。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eb3, ACG subculture and neurodiversity research.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加密貨幣真正的星辰大海

对人造子宫的讨论·之一:男性没有生育权

今天一看,Likecoin 已经翻了 20 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