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O》(二) - 幻想一個喉嚨中的中國

葉啟俊
·
·
IPFS
·
留下來有空找些有趣的歐洲生字。

讀《LINGO》時又再想起在哪裏看過,說中國語言的豐富多樣其實與歐洲不相伯仲。先不理「非漢語」如維吾爾語,只算日常說的所謂「中國方言」如粵語、閩語、吳語和客語等,和普通話的詞彙、文法和讀音都全然不同,除了文字一樣外根本不相通,其實都是獨立的語言。可惜,在普通話底下,所有五花八門的中國語言都貶成「方言」,彷彿沒有價值,不值一提。

又在忘了哪裏的另一處(研究?)看過,西班牙文和葡語的相似度達89%(不知為甚麼很記得是89%),英文和法文也是50%以上,都比普通話和粵語的30-40%高 — 但沒有人會說葡語是西班牙文的「方言」、法文是英文的「方言」(或相反)。

這時,不時見到用作解釋很多事情的「中國大統一情結」,好像很合用。

*

我不時會幻想一個語言上好像歐洲(或印度)的「中國」— 一個所有語言都被好好看待的中國。

  •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和英語,但並非「正式全國通用語言」(國語),又有22種「受承認的語言」,「可作爲行政通信用語及教育用語」;要是中國的各區語言也獲得這種地位,平起平坐,那會是一個聲音豐富得多的中國;
  • 然後,各個地區的學校以母語教學,例如上海學校用上海話教學,另外再有其他中國語言的選修課。那麼,很多人都可以是多語人士@,四川山西贛語等等等等來個真正的內循環大交流;
  • 先不說歐洲各國的電影,就是印度各個語言也有自己的電影,例如孟加拉語的Tollywood、坦米爾語的Kollywood,也當然有音樂和電視。要是各大中國語言也有自己的影視(以及文學詩歌和其他包含語言的創作),那麼中國文化應該會很豐盛精彩#。


這樣的中國,才是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國」 — 或是「喉嚨中的中國」和「口腔內的中國」。前題是要看待語言如食物般渴求。

*

很想看到一本好像《LINGO》般寫中國語言的書。



@有次和朋友說起爸爸的女朋友,說來自惠東的她會說客家話、鶴佬話、粵語、丁點兒普通話和當地的「軍話」,一共五個語言。朋友笑說她識多種語言,卻語帶輕視。雖然我明白這個「識多種語言」,與平時「識多種語言」的歐美日韓不同,而我也有陪笑,卻總是對這輕視耿耿於懷,好像也在輕視這些中國語言。

#喜歡看戲曲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那差不多是保留了各地語言的藝術形式。19年沒心機看,20年想看也沒得看,上次看戲曲已快三年了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葉啟俊藝術家,做瑜伽,住坪洲。啲嘢唔寫唔記得,所以有個博,由零六年到而家,但都係俾親朋戚友睇多。www.yipkaichunss.blogspot.com / www.yipkaichuns.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植物人:強弱、常態與暴力

元朗小非洲的中期報告

尚未完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