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公分眼中的「正常」?

鋼哥
·
·
IPFS
·
暑假在跑線的過程中碰到了「軟骨發育不全症」的議題,才得知這些俗稱侏儒的人們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豐沛生命力。

暑假在跑線的過程中碰到了「軟骨發育不全症」的議題,剛好也訪到了帕運羽球國手吳于嫣,才得知這些俗稱侏儒的人們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豐沛生命力。

採訪路上,反而讓我好奇「正常/反常」的分野,以及我們社會在日常生活如何加強了「正常」的概念。甚至,我們的社會在各個方面,諸如:生活、工作、就學,設下了許多身高上的界線。很幸運地可以跟小聚人火鍋店的店長程勁捷談一談這個話題:120公分的人眼中的「正常」是什麼樣子?

收聽連結|Ep. 19|120公分眼中的「正常」? feat. 程勁捷


與其用患者,我會選擇用客觀的描述來稱呼他們

就我的觀察,患者一詞是個極度受到醫學場域建構的描述(或說標籤),在日常生活所使用到的「患者」也都是由醫生給予的。程勁捷說道

與其用「侏儒症患者」稱呼他人,我會直接以身心理的缺失來形容。譬如他/她少了一隻手,或是他/她心理上有某些障礙。

我們之所以可以說四肢有缺失的人、身高異常高或矮的人「不正常」,正是基於我們自小養成的「正常人」的模樣,有健全的四肢以及落在 150~190 公分之間的身高。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正常人的想像也大抵是受到醫學的影響,而社會上的人們再把正常的樣態傳播出去。我們可腦洞大開地想,也許根本就沒有「正常人」一詞,這只不過是一群少數人為了管控多數人而創造的標籤。

我們之所以可以說四肢有缺失的人、身高異常高或矮的人「不正常」,正是基於我們自小養成的「正常人」的模樣。Photo by Arisa Chattasa on Unsplash

程勁捷反而提出了這種標籤的另類詮釋:描述個體而非標籤。

「一個身高 120 公分的人」和「一個身患侏儒症的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脈絡以及思維。前者聚焦的是個體所呈現的樣子,從零開始建構我對該個體的理解與認識;後者則是借用醫學的濾鏡凝視眼前的個體,多數時候,醫學的濾鏡甚至主導了認識的途徑。

我也曾努力想證明自己可以跟正常人一樣

「你會不會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這一個題目是讓我最好奇的,這不僅發生在小小人兒身上,這種比較心態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因為我沒那麼有錢,所以要更努力賺錢、因為我學歷不高、所以我要更努力讀書、因為我長得不帥,所以我就要更努力整形(?)

因為某些條件上的缺失,導致個體需要花上額外的時間與精力彌補該缺失造成的不便。不過更多時候,你費盡千辛萬苦才碰到的天花板,才發現竟然只是他人毫不費力即可觸及的地板。

當時我剛出社會的時候也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就發現更高的工作職位開始出現了身高上的隱形障礙。

程勁捷回憶,即使再怎麼努力,職場上就是會有一些跨不了的檻,特別在領導階級上「身高」真的會影響工作的升遷。一個 120 公分的專案主管,似乎顛覆了我們對「主管」職位的想像,不僅難以取信於員工,也會因此質疑他/她是否真的有能力可以管理好專案、帶領好員工。

換句話說,這樣的負面認知已經不只是專業能力上的質疑,更是針對一個人的偏見與不信任。「你這個小矮人,憑什麼你可以帶領我們?」程勁捷著實地感受到努力上的瓶頸,我們說不出來為何身高跟領導能力會有關聯,但是心裡上,我們會為領導階層的人貼上一定身高的隱形條件。

身處充滿巨人的世界

在採訪帕運羽球國手吳于嫣時,讓我看到了她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巨人的世界,對她而言 120~140 公分的身高才是「正常」。而當吳于嫣到了軟骨協會裡,與其他同為小小人兒的哥哥姐姐相聚時,這個社會上的習以為常的「常態」才有了重新校正的機會。

吳于嫣提到有次軟骨協會的兩位哥哥在互相比身高,「雙方互不讓彼此,還硬是墊起腳尖,」逗得她哈哈大笑。常人看來是禁忌的話題,在這個空間反而可以互開彼此的玩笑。

吳于嫣(最前排左二)和軟骨協會的哥哥姊姊們。圖源:吳于嫣提供

程勁捷也分享自己在外租屋碰到電燈壞掉時,即使站上梯子,他的高度仍搆不著電燈,只好再連絡房東協助更換。我才驚覺,一般房屋的室內設計對小小人兒有極大的不便,在他們眼裡,一般民宅的設計幾乎都像是過度挑高的豪宅。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會覺得很無力,因為換電燈這件事我並不是辦不到,只是現有的工具設計,沒有考量到像我這樣身高的使用者。

程勁捷兩手一攤,無奈地說。和他的對談中我也看見了他身處一個巨人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裡的很多物件,都是以巨人的身高作為使用的設計參照。光是換電燈都可以讓程勁捷內心受挫,更遑論生活其他層面;如:手扶梯、電梯按鈕、大眾交通工具的吊環、量販店的貨品陳設架…等。

在台語中,甚至有不少對矮人的戲稱:矮仔、矮仔冬瓜、矮仔猴、矮仔鼓、矮鼓丁。幾乎可以說,我們活在一個以社會多數者為首的暴政之下,對身高較矮的人就可以合理的忽視、貶低他們的需求,甚至否定個體的獨立性。

本次訪談單集也因此用 120 公分眼中的正常為名,而非以「軟骨發育不全/侏儒症患者眼中的正常」命名之。也許我這輩子沒辦法以 120 公分的身高體驗世界帶給我的不便,但希望透過透過我的採訪報導,讓「身高」這件事不再成為社會上多數者的暴政。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光影筆記
26 篇作品

🎥🎞️📝堪稱男版《懼裂》的《非常男人》如何顛覆大眾對容貌焦慮的刻板印象?

📝📝:你的腦袋爛掉了嗎?|《牛津字典》年度選字 brain rot 揭露AI時代的糟糕網路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