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日:《漫长的告别》鉴赏
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带着浓重的酒气。他的角色,仿佛下一秒就要在你面前跌跌撞撞地醉死过去。
为何饮酒?因为生活太过痛苦,足以抹平所有勇者的斗志。他的书中,心软之人喜欢喝酒,以麻木内心,强迫自己忽视生命所具有的种种荒诞和失衡;而冷漠之人则往往高高在上,一尘不染——因为他们的内心稳定正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雷蒙德·钱德勒,他就像他笔下的马洛一样热血冲动。他骂警察,恨他们滥用暴力,塑造人间种种冤屈;骂政客,嘲笑他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同时哗众取宠的小丑;骂资本家,揭露他们用以收割百姓的伎俩比尖刀还锐利无情无数倍。作家对他身处的社会感到愤怒(尽管在我看来,即使是那个礼崩乐坏的美国50年代也比当下的中国文明),但这种愤怒的情绪更多涵盖的是一种悲愤。他清醒地理解,这些吃人不吐骨头的恶棍,和平民百姓本质上其实并无区别。黑帮们既有残暴嗜血的一面,也有重情重义的一面;资本家也会遵守他的底线和原则;讼棍也有职业道德。也就是说,既然每个人都有堕落的可能,那同样,每个人也都有被救赎的可能。
接下来谈谈他笔下的主角——菲利普·马洛。《长眠不醒》《再见吾爱》这两本是我很久之前看的,记忆有些模糊;再加上雷蒙德·钱德勒在不同时期的文风和人物塑造有微妙的区别,所以这里我就只谈《漫长的告别》此一书中的形象。
马洛的具体形象有些模糊,能确定的他的身高大概185cm左右,体重86公斤,相当强壮,近身战很少吃瘪。他有过酗酒期,但《漫长的告别》故事开始时已经基本戒除了。生活拮据,烟抽的不多。大部分时间呆在他的侦探所里,一边破解残局消磨时间,一边等待客户上门。马洛的智商很高(毕竟业余游戏是破解残局),但在侦破案件过程中很少像福尔摩斯一样,实地演绎推理。他最擅长的是通过话术激怒动摇别人、套取情报,然后抽丝剥茧地进行推理。非常毒舌,爱管闲事,表面沉稳实则冲动,是一个难以预测的人。
马洛最突出的特征应该是他的感情用事。《漫长的告别》这个故事也是因为他多管闲事,帮了一个酒鬼才开始的。总之,对于他认准的朋友,他即使千刀万剐、烈火焚身也绝不背叛;反之,对于他认定的恶人,也不乏见死不救的情况。尽管如此,总体上来说,他依旧是个爱管闲事的老好人。
马洛还有个特点,就是管不住下半身。几乎每本书都要和一个女人睡上一觉,但他一方面由于职业原因居无定所,另一方面个性上又讨厌束缚,所以没有长期绑定的女友,据他本人说六个月就是极限了。从这个角度出发是个浪子感非常强的人。
《漫长的告别》到底想传达什么,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个人感受到的是,围绕在马洛身边巨大的空虚感。马洛的日常,就是一个人孤独的在办公室里等客人上门,用他的话说,就是等麻烦上门。他的生意大概不怎么好,两三天才有个人光顾,而他又常常对案件挑三拣四。所以说他的日常就是一个人在一间空屋子里浪费时间也没错。这样的他想要个朋友,没有错吧?他果真如愿的找到了个可以一起喝酒的朋友。但好日子不长,一天朋友失魂落魄的带着一把枪来找他,多年的破案直觉让他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他二话不说,开车把朋友送上了飞机,自己却被警察逮住,送进拘留所里一顿胖揍。这还不算完,紧接着听到了朋友的死讯,然后被卷进了富豪连环杀人案里。他跌跌撞撞的破了案子,发现一切的源头竟然在那个朋友身上。这时他那个本应死去的朋友突然出现了,跟他说,哥们,一切终于结束了,最后的赢家是我,咱俩喝酒去吧。他终于再也受不了命运和人心的愚弄了,拍着桌子让婊子养的滚。
结果最后还是一无所有啊。兜兜转转,到底什么前进了一步呢?正义像个笑话,报复接踵而至,女人一个变成了死尸,一个告别了这个国家。徒有年纪和伤疤增加。马洛骂走了他的朋友,一个人坐在黑暗的事务所里,饥肠辘辘,听着朋友离去的脚步声,想象着那个男人空荡荡的内心。我究竟保护了什么呢?除了我的底线,我还有什么没遭践踏呢?
巨大的空虚感像帷幕一样落下,故事结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