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打卡】一篇冗长的自我介绍

Cindy
·
·
IPFS

大家好~在matters潜水很久了,犹犹豫豫想要写点东西却总是搁置。这次终于下定决心啦,希望在写下【新人打卡】之后,真正开始写作。

我是一名大陆学生,大四新闻系。大二时,我从经管类专业转到了新闻,因为我所就读的学校本是财经院校,热门专业转冷门的人十分稀少,我也常常要向别人解释其中缘由。

初高中我喜欢读书,特别是读杂志,每个月百来块钱的生活费买了很多杂志,如《人物》《新周刊》《博客天下》《凤凰周刊》等。因为面临着很大升学压力,我的生活几乎被学业填满,读杂志是我难得的放松时光。那时读这些杂志也是似懂非懂,但阅读对我而言却十分满足。高中时父母允许我给手机办了网络,彼时网络管控没有此时严格,我因为好奇,下载了端传媒,还下载了一个免费的VPN。当时端传媒的付费机制尚不成熟,我虽不是会员也可以读很多深度文章。也是似懂非懂,但真是打开了新世界啊。做记者是我向往却觉得难以企及的事情,因此那时从未将它纳入职业规划。(其实那时年纪小又幼稚,几乎没有什么职业规划可言)

高中毕业时十分混沌,和很多高考毕业生一样,刚逃离那十二载“学习大于一切”的时光,我只想充分沐浴在漫无目的的自由之中,什么也想不出,什么也不愿想。

来到大学之后,那种心理落差很快便体现出来。我喜欢读书,喜欢浓厚的人文气息,初高中时曾去南京、广州旅游,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校园氛围曾让我羡慕不已。而在这里,一切都与财经挂钩,不管是自愿、还是受到氛围影响,大多数学生大学四年的终极目标是进入金融行业成为人上人。这没什么不好,但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大一下学期读了《南方周末特稿手册》,也成为好奇心日报的忠实读者。虽心里知晓中国新闻业的困境一时很难改变,但生产优质内容对我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下定决心转专业到新闻。这个选择遭到很多人的不理解,新闻学在财经院校是政策资金师资无一不缺乏的专业,但冥冥之中我认定这是我人生中必须选择的道路。

大二之后,我过上了和学校同龄人迥异的生活。在大家为难度更大的经济类课程苦恼时,我和几个同学去成都附近的乡村拍摄纪录片;在大多同学进入银行、券商实习时,我去了几家很小的媒体。大三,我去成都一所综合类大学做交换生,现在,在成都一家媒体实习。

这些年的阅读与阅历让我更加坚定去做新闻、做内容,即便“新闻理想”这个词在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中已然没落,在中年人中成为笑柄。我无意与体制抗争,因为虽然反感现状,但也自知通过个人微薄之力实在无法与暴力机器对抗。我想做的,不过是沿袭着很多前辈的步伐,在新闻监管尚未覆盖的角落,生产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从初中直到现在,我对世界认知的增长受益于很多中国媒体,现在,我想沿着这样的步伐,让未来一代人有选择阅读的权利。

话说回来,大四面临着未来抉择,我自认为是比较努力也很有想法的人,近来在不断撞墙。准备申请新加坡的研究生,但今年因为疫情,原本申美申英的同龄人将目光放到亚洲,竞争多大还未可知。因此我也把找工作提上了日程,我的目标是做严肃新闻,财经、时事深度报道或者文化评论我都很感兴趣。我找了一些自己认可的媒体投递简历,不了了之,毕竟媒体社招大多要求有两三年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确实不够格。

不知道在matters上谈“生产优质内容”,“做真正的新闻”这一类理想,会被认为是太年轻吗?几个月前我经人介绍来到现在的实习公司,第一次聊天时我表达了自己不喜欢做党政新闻的想法,也很明确地告诉他们想做优质的内容,可以对一些群体产生影响。公司老总三十多岁,曾在川报集团任职数年,很严肃地告诉我“中国没有新闻,我们现在做的才是顺应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我可以理解大多数记者在中国媒体工作数年之后都会对中国新闻失望透顶,但如果以“中国没有新闻”的心态和其同流合污,实在是不能接受。他们现在在做什么呢,一个国内算是第二大的新闻聚合类平台,算法推荐,信息流广告。我参与运营过账号的后台,也看过很多推荐内容,内容质量很低。他们最看重广告,有很多金融地产客户,与政府也有很多合作,写文章不能得罪他们。采编服务于经营,我觉得这不能算是真正的媒体。如果中国未来的媒体发展趋势就是这样,真是一种悲哀。

没想到一下写了这么多,谢谢大家能看到这里。这些其实完全是个人私事,但每当想起我自己、什么构成了我,我总觉得是这些历程促成了我现在的状态。但我常常没有勇气在公共平台表达这些,matters对我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希望自己可以放下心里的戒备。

接下来我可能会写写书评影评、疫情观察、身边生活、旅游等等,还有很多,我觉得自己写东西的时候虽混乱却很有表达欲!谢谢,接下来请多关照~

附上一张我和男朋友养的猫猫,五个月,日渐肥胖哈哈!以后也会写到他!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