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短記2:歸來也像觀光客

食芒果
·
·
IPFS
·
朋友笑我去了一年美國回來就彷彿成了觀光客,連路過龍山寺都要拍照。

還在台灣生活時,我的活動範圍是以公館向外輻射的。便利,有時卻也不免過於乾淨和規整。我總覺得在審美上,私心更愛香港的混雜與意外;對於溫州街的文青意象和風格,總是很難有共鳴。但這一趟住在萬華,清早太陽出來,樓下市井的車馬人聲就已經同熱氣一起蒸騰到窗台。隨處是老舊舊的小食店,錯雜斑駁的招牌,騎樓,機車。

實在很適意這裡的人際互動,有種敦厚、樸誠的暖意。公車來臨前幾分鐘,我走向一家早餐店,詢問哪一種餐點比較快。笑吟吟的闆娘指了下櫃檯擺著的最後一個三明治,忽然又想起來:「還是你要吃抓餅?我剛剛熱了一個,本來要自己吃的,給妳好了!」

我沒選那個抓餅,但這份熱烈、善意、日常的分享卻令我心情明亮,一種熟悉的明亮——當廣州朋友問我台灣印象時,我總要提起的這種對於陌生人的友善親和。我咬下只要十五銅板的三明治,一層菜、一層蛋、一層雞肉,格外新鮮好吃。


朋友笑我去了一年美國回來就彷彿成了觀光客,連路過龍山寺都要拍照。她不知的是,我甚至拍了兩次,一次夜晚,一次白日。

走在騎樓下的小店攤販間,我沈溺於遍地草草莽莽的豐饒,也一路在心中感嘆自己好像個觀光客,完全能想像一個美國人看到這些便宜、多樣、又新鮮好吃的食店的驚訝。什麼都覺得吸引,什麼都想嘗試。

如果不是驟然離開,這趟旅程,本會是我在台北多年來最「閒暇」的一次,沒有學業工作的拖累,可以自在地探索更多犄角。萬華,也緩緩向我展露出曾經無緣沈浸的、台北的另一面。可惜的是,浮水的巨鯨戛然沉回深海。對於萬華,我所惋惜的倒不是食物本身(因為敝家鄉的吃食更加平價也更合我口味),而是這樣一個地方的生活體感與煙火氣——對於一個身體慣習半城半鄉、不高不低、既不精緻又不夠皮實、既愛溫暖又有點疏離的人而言,恰到好處的煙火氣。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