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Unlock(ing)—— 性玩具與香港女性主義|中大性/別關注組

G點電視
·
·
IPFS
·
「Sex toy就像一把鎖匙,好大程度上可以解放女性。」情趣用品商店Sally’s Toy店員Anna如是說。人們往往將女性主義和#MeToo運動、女性職場待遇等公共議題聯繫一起,但這些性別議題的討論儘管多麼堂皇冠冕,卻似乎與日常生活中的個體與異數抽離。
製圖:Mo

撰文:Colby Li(IG@cobitch_not_kobe)、Jenny Leung(IG@oohchingyi)、Anson Cheng(IG@zero_sowk_journey)、Szenga Tam(IG@szengatcn)

編按: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刊於中大性/別關注組Instagram,首次刊出日期為2021年3月21日。


「Sex toy就像一把鎖匙,好大程度上可以解放女性。」情趣用品商店Sally’s Toy店員Anna如是說。人們往往將女性主義(註:「女性主義」一詞起源於十九世紀法國,意指挑戰男尊女卑傳統的婦女運動,詳見貓頭鷹出版社之《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和#MeToo(反性暴力)運動、女性職場待遇等公共議題聯繫一起,但這些性別議題的討論儘管多麼堂皇冠冕,卻似乎與日常生活中的個體與異數抽離。在與Sally’s Toy關於性玩具的訪談當中,性政治的場域還原至個人身體與性生活,讓我們由最親密的這吋肌膚出發,叩問性玩具與性別議題之間的謎題。

「由我這個胸太墜手臂粗有肚腩下盤大腿粗大的人先試做看看。」Sally’s Toy Stylist Anna(圖片來源:Sally’s Toy Facebook)


Sally’s Toy源起

根據Anna憶述,Sally’s Toy於2010年由Vera創辦。當初Vera的伴侶Picco送了一個雪茄形狀的震動器給她,希望她可以學習如何自己使用性玩具。Vera便透過瀏覽網上文章,了解女性的性器官結構、性高潮以及使用震動器的方法。經歷了第一次性高潮,Vera認為透過性玩具更認識自己的身體,並有意將性玩具資訊及性知識推廣給更多香港市民認識,便決定開創售賣成人情趣用品網店。

直至Vera在網店收到大量網民的咨詢,已經不限於情趣用品的問題,同時涉及不少性知識的疑問。加上店鋪業務發展至一定規模,Sally’s Toy便逐漸開辦實體分店。同時,除了經營線上線下業務,Anna強調Sally’s Toy並非只是出售成人情趣產品的店鋪,更值得留意的是:Sally’s Toy營造了一個友善、隨和親近的空間,讓顧客和店主討論關於性愛技巧、性安全、親密關係與伴侶溝通等話題。而且,店鋪內具備各式各樣關於性議題的書籍與小冊子,以供顧客閱覽,增進對性知識的了解。

Sally’s Toy創辦人Vera(左)與伴侶Picco(右)(圖片來源:Sally’s Toy 影片〈十年情趣用品店創業心得〉截圖)


Follow GDotTV Telegram Channel,

緊貼G點電視最新消息!

性教育的推動

香港性教育的落後迂腐一直惹人詬病,性教育並不在常規學校課程之內,即使小學常識科到初中科學科,以至高中生物科都只提及男女生理結構不同。雖然有不少組織正致力推廣性教育,例如護苗基金的「護苗車」會在各區小學巡迴,舉辦性教育講座,亦有為中學及智障人士提供性教育服務;然而,內容大多側重於發現及舉報性侵犯、性行為的後果及影響等,只著重於「壞」的性接觸並渲染性行為的惡果如性病、懷孕、墮胎等風險,比起教導正確的性知識與觀念,更多的是採用把性妖魔化、污名化,使性成為一種禁忌,使人對性唯恐不及。而且,教育署在1997年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自此就再沒有修訂。學校如何執行這些指引,如何評估和檢討教學成效,也沒有統一規定。

香港性教育的不足,是Sally’s Toy開店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亦努力推動制度外的性教育,例如在社交平台用直播形式講述性知識,甚至亦曾與中學合作舉辦工作坊,嘗試在自己的崗位上補足現行性教育缺少的一塊,然而,對比起制度上的落後與數十年來的潛移默化無疑是杯水車薪,要得到真正的解放,Anna則提出「在政策上已經有好多野要搞。」

圖片來源:Sally’s Toy Facebook


性玩具是男性的專利?

提及性玩具,一般人或會認為這是男性的專利。然而在Sally’s Toy,女性顧客還是比男性顧客多。「我哋走女性友善路線。」Anna說。與其他性玩具商店風格迥然不同,走進Sally’s Toy就如置身咖啡店或精品店一樣,「畀人一種好chill嘅感覺 」。別有匠心的裝潢也許只為了讓客人可以暢所欲言,談性說愛。

圖片來源:Sally’s Toy 網站


顧客由二十歲的大專生至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士不等, 主要年齡層則為20至40歲的成年人。「基本上你的身體喜歡什麼類型的玩具,跟年齡無關。」Anna表示,性玩具需求不分年齡,是視乎身體,「例如我地有賣女性身體保健產品,任何年齡層的女性都有需要用到」。產品沒有年齡限制,適用對象亦很多元化。「我哋都會提及男性喺性方面嘅壓抑」,Anna指出,除了大部分針對女性需要的產品外,亦會顧及男性的性需要。芸芸性玩具當中亦不乏同志友善產品, 「不只異性戀導向,我哋都希望加入多啲唔同性別取向或者性別及身分認同嘅角度」Anna如是說。

女性隻身走進性商店,可能會感到尷尬和不自在。在Sally’s Toy門市,有女性顧客與男友或友人一同前來。Anna明言,的確有女生因為男朋友才接受性玩具。「明明一齊黎買俾個女仔用,問個女仔鐘意乜野反而係個男仔答」。面對性,女生顯然表現得比較尷尬。但其實一同來訪的情侶當中,「男仔尷尬、女仔踴躍都有」。同時,店裡亦有不少女顧客獨自選購性玩具。「願意上黎就已經突破左心理關口、或者能夠擁抱自己嘅情慾」Anna淡然地說。淡然談性,其輕就如泰然自若地進出性商店一樣輕。其實擁抱自己的情慾,何以會顯得沉重?

圖片來源:Sally’s Toy Facebook


身體自主是一種羞恥嗎?

雖然小學常識課早已教過男女身體的差異,但當走入性商店,絕大多數女性都表示其實不認識自己的身體,並不是分不清楚陰道與肛門的分別,而是不知道如何在性交中達到快感。「其實香港雖然自稱開放,但係性教育仲停留係90年代教人戴M巾嘅時候。」Anna說。不要說是與家人、朋友,連伴侶也未必能開放地談及性,香港女生又如何掌握身體自主? 除了未能找到一個能夠開放討論的環境,性別歧視似乎也是一個令女生恥於談及性的主因。

Anna曾受邀到 480.0 性別 x 藝術空間舉辦性/別教育工作坊(圖片來源:Sally’s Toy Facebook)


Anna認為香港女性很少主動談及性,她們認為女生主動談及性,好像代表自己很淫蕩及饑渴,但似乎男生,當討論哪個飛機杯牌子較佳時,不會有這種內心掙扎。

這與社會上對兩性的性格及行為都有一定規範有關,認為女性就該有其女性特質,在性上面,香港社會仍然希望女性不應婚前性行為,不應談及性有關的話題,否則就是蕩婦。

最重要的是,香港女性害怕談及性會傷害伴侶的自尊心。「要我點同男朋友講其實我冇高潮過?」,牽涉性、身型的話題成了禁忌。但從來性並不關乎對方性器官的粗硬度、技巧有關,而是對對方的身體和需要的了解程度。而了解彼此身體,是對彼此身體的愛。


延伸閱讀:《貞潔的快感》:沒有快感的快感|聖童貞辛尼梁


性/性別的雙重標準

上文提及性在香港是一個禁忌,不難發現所有性行為都會綁上「愛情-性愛-婚姻」的規條。性必須是為了生育的,所有為了歡愉的性都是不道德的,由此,香港女性避忌言性:「其實我懂,但我不可以表示我懂,因為其他人會覺得我很淫蕩。」對性的了解似乎仍然停留於上世紀,稍在差池就要「浸豬籠」。但為何男性可以更放膽地談性呢?在性上面,我們不難見到性別差異。男生更了解自己身體,更勇於談及性的議題。哪個AV女優更漂亮、哪套AV好看,似乎父權社會的陰霾仍然籠罩在香港人頭上。

而且,香港人對於性愛的形式仍然規範在AV的一套。「插唔足45分鐘至1個鐘就係性無能」、「以為摸兩下就可以插」等等,都是港人從AV上領悟的知識。但從來沒有人提出疑問,這些知識是否正確。插入及射精,似的成了性愛方程式。但必須思考的是,這種形式的性愛是否足夠?

圖片來源:Kat Jayne from Pexels


對女性主義的曲解

在香港,對女性的標籤龐雜:外貌、身材、衣著打扮、交友狀況等都能成為標籤項目:外貌出眾會被喻為「花瓶」;長相較不討好又會被喚作「豬排」;身材不夠豐滿又稱「飛機場」;身材豐盈又稱作「乳牛」;異性緣較好則容易被冠上「姣」、「臭雞」等形容詞;異性絕緣又會被冠上「老處女」的形容詞。作為女性彷彿只能依靠男性,她們不應獨立自主、不應比男性有能力,而是應該凡事以男性為先,相夫教子,才是女性的價值。

「其實男性同樣受父權思想壓迫,父權只有利於擁有傳統意義上男性特質嘅男性。」在提及父權對女性的標籤與壓逼時,Anna如此補充。很多人批評女性主義提倡女尊男卑,女性主義的抬頭源於女性的基本權利受到侵害,由於當時著重於為女性爭取與男性同樣的權利,才被喚作女權主義,「提倡女尊男卑只是以暴制暴,並非女性主義真正所提倡的核心價值。」Anna如是說。女性主義由始至終都是提倡男女平權,而非特權。

延伸閱讀:不是希拉蕊!美國史上首位女性總統候選人:爭取性別平等與自由戀愛的伍德哈爾|風傳媒


G點需要營運資金,

按此了解支持我們的N種方法


女性主義及香港社會運動

自#MeToo運動伊始,女性主義的聲音在社會上漸漸被更多人聽見。「女權主義到最後應是擁抱多元(diversity)。」Anna說,不同女性都有不同展現女性特質的方法。真正的女性主義容許每個人跟隨他們心儀的性別氣質和性慾去表現自己,並且受到公平對待。「反歧視」、「抗壓迫」、「男女平等」成為了女性主義運動中的關鍵詞。反觀最近的反修例社會運動當中,人們何曾不也在追求這些價值?不論面對警察執法時對女性在肢體及言語上的性暴力,還是逾三萬人參與的「反送中#MeToo集會」,女性主義與性暴力之間的周旋一直存在於這場運動中。香港人不只是站出來捍衛女性尊嚴,更加是捍衛人權。

2019年8月28日在中環遮打花園舉行的「反送中#MeToo集會」(圖片來源:4.0 : Pakkin Leung@Rice Post)


「你永遠唔知呢啲議題會互相交疊,所以唔可以單一分開處理」Anna說。表面看來,許多社會運動的訴求迥然不同;但細看之下,原來彼此的終極目標同樣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公義。面對社會上不同的多元聲音,我們不一定要把事情予以統一絕對的優次排序,要求全港市民一拼遵從:「每個人都可以係呢個shitty society入面有佢地既priority」Anna闡釋了多元的另一種層次。

在香港這個父權思想盛行的社會中,要實踐女性主義並非易事。又或者,希望改變社會制度的倡議,都是一種溫柔的吶喊。「平等從來是一個理想(ideal),不論是階級(class)還是性別(gender)。」Anna苦笑道,「但我相信個人倡議(self advocacy)與制度(institution)可以互相影響。」。面對女性主義的倡議,Anna認為個人的影響力遠比想像中大,「大家慢慢self-advocacy、慢慢思考,長遠會影響到男權的體制」,其實在社會運動中亦同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會媒體可以牽動的漣漪會更大」Anna言之鑿鑿。

在追求民主自由和捍衛社會公義的漫長路上,永遠不要妄自菲薄,我們都可以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什麼,無論是男性,抑或是女性,都是人。

原文連結G點電視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G點電視G點電視以新媒體介入性/別小眾運動,鼓勵及引導義工成為行動者、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學習營運媒體,為社群充權。請賞我們幾個拍手或一杯咖啡,讓我們支持平台及團隊持續運作。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同性配偶申請公屋、入住居屋、遺產繼承案 歷經逾五年終極勝訴(附裁決重點一覽)

【影視推介】唯美?初戀感?趨向多元?盤點2024泰國人氣GL劇

《女兒的女兒》:在母女相互交織中 探索未來家庭角色和型態的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