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幻難分

AdrianAu
·
·
IPFS
·

有些書,是因為認識了作者,才開始借 /買來讀。《幻愛》是其中一例。

認識作者是因為一個活動:一個跑步讀書會。以舞台劇記述的地點作check point,跑步加導賞,之後再來讀書會。那次有幸邀請作者來。就這樣認識了作者。終於等到她的新作。

其實不是「新作」,而是電影《幻愛》的小說本。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比較普遍,而且經常被拿來比較,如《哈利波特》、"The Hunger Game"、金庸系列,都翻拍成電影、電視劇,不過經常被詬病,比如未能拍出小說的味道,又或者選角不合適;另一個例子就要數《琅瑯榜》,如果你很喜歡電視劇版本,千萬不要看小說,因為完全是「兩回事」。

所以,在未看,亦未有計劃看電影前,閱讀這本書。所以不用比較(OS:自圓其說)。

~~~~~~~~~~~~~~~~~

書分開了四部份:「阿樂」、「葉嵐」、「我們」及「待續」。作者先交代阿樂的故事,之後才出現葉嵐的部份,感覺是一層一層疊上去。所以,當葉嵐出現在阿樂的面前時,那一刻我很清楚她是葉嵐而不是欣欣。這種更突顯阿樂的落差,以為自己再病發,因為他服藥後幻覺才剛剛消失,病情剛好轉。

這書感受深的是,不是兩女爭一男的段落,而是當葉嵐以為在幫阿樂時,其實阿樂都在幫葉嵐。或許因為要交讀書報告有關。書名《助人歷程與技巧》。這本書相必是心理輔導學中很有名氣的中文書,我閱讀的是90年代出版,已經叫「增訂本」;之後改了封面;到2018年是第三版,更比之前版本多了60頁。書中提及,輔導員一方面要協助明白問題所在,訂立方法解決問題,從而達致「自助」。不過輔導員,亦有「樽頸位」,那就要自我探索、自我了解。只是,葉嵐太有信心,以為自己的問題已經解決,其實依然影響著她。那是否代表她適合當輔導員?我是非專業「助人者」,無法評論。但她要停下來卻是有需要的。題外話,《助人歷程與技巧》都有提及當受助者愛上輔導員 / 輔導員同情受助者時如何處理,相信這是普遍輔導員會遇到的問題。

畢竟這是依據電影劇本而寫的小說,可以發揮的空間的確有限,但仍有些她可以寫,如描述屯門景色、男女主角的心理描寫。有些小點子令我莞爾一笑:如阿樂拿著的書是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作者在新書發佈強調阿樂應該讀《多崎作》而非《關於跑步,我想說的是⋯⋯》;葉嵐中學時期喜歡到官塘碼頭坐下思想人生、她報讀人類學碩士、由跑四公里跑到10公里⋯⋯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或許讓作者最大的發揮地方,是結局。電影的結局跟書的結局有什麼分別?我不知,因為我沒有看電影,只是從報章知道書的結局跟電影的結局不一。如編劇所講,100個觀眾可以有100個結局。作者是其中一個觀眾,自然可以有她的結局。

很喜歡編劇們用Final Fantasy的Eyes on Me串連故事。Eyes on Me當年很紅,因為Final Fantasy第一次找華語歌手唱主題曲,某程度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歌詞十分配合劇情。導演書後收錄的對談提到因版稅太貴無法放入電影中,的確可惜。不過,閱讀這書時播放就沒這問題。建議大家先聽一次首歌「打底」,再閱讀文字,會相得益彰。作者在結局中,引用了以下一段歌詞:

Darling, so share with me

Your love if you have enough

Your tears if you're holding back

Or pain if that's what it is

How can I let you know

I'm more than the dress and the voice

Just reach me out, then

You will know that you are not dreaming

這段歌詞的確很貼切。只是我認為最後那段更佳。想知是什麼?自己網絡上找吧!

書的結局好嗎?正如作者所講,大家需要一個「期待已久」的結局。那一句”You will know that you are not dreaming”正是精粹。

現在有很多人到屯門電影鏡頭位打卡,我建議除了打卡外,手中應該有一本《幻愛》,在景點下朗讀與它相關的劇情,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點解我知,因為我試過。還是由作者親自朗讀。

~~~~~~~~~~~~~

書介:

《幻愛》

https://www.btproduct.com/tc/book/product.php?id=97140718

(圖片來源:突破)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