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向布農獵人學習如何成為「山裡的人」—《走進布農的山》
跟著山裡的人學習,成為山裡的人,是我的期許。
不僅是山林的知識與技能,也包含思維。
似乎是因為登山的風氣開始盛行,關於山、自然環境的書籍,能見度感覺也越來越高,而在2022年出版的作品當中,《走進布農的山》這本由臺灣黑熊研究人員郭彥仁(郭熊)初試啼聲的作品,藉由結合原民文化,想必也吸引了不少兩者同時都有興趣的讀者。在書中,作者記敘了自己為了從事研究,進入山林的親身體驗,因為親近山而得以了解,並跟隨布農獵人的腳步,讓自己成為一位「山裡的人」。
一位黑熊研究人員遇上布農獵人文化
有別於甘耀明的作品《成為真正的人》,《走進布農的山》以作者第一人稱紀錄下了布農族的文化,以及山林對布農族的意義;去除了小說虛構的裝飾,不熟悉布農文化的讀者,得以將自己寄託在書中的作者當中,更近距離地觀察、體會書中的細節。儘管不像《女子山海》,在文字上幾乎是「我手寫我口」的白話,也沒有《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中,劉辰君在生命盡頭書寫關於山與生命的悲壯,郭熊混合著數次登山的記憶,接近意識流的紀錄,卻更加直接地傳達了他真摯的情感與對山林的熱愛,有時甚至會讓人忍不住在作者遭遇奇特的經驗時,跟著面前的文字振奮、歡呼。
相對於其他登山者,對於郭熊而言,走進山林更接近於「回家」,他更稱八通關古道為「深度思索的山徑」;而對於讀者而言,閱讀《走進布農的山》同樣是一趟反思的旅程,藉由看見布農獵人的生命、生活觀,我們所習慣的那些日常,似乎也變得不那麼理所當然。
行走時,獵人教導我用明顯的地景與跡象去記住獵鹿。休息的時刻,則是訴說每個地方的族語名稱,以及此地發生的故事。這種獵人的節奏看似隨性,不同於行軍式的登山模式,但是卻含有細膩且特殊的地理資訊與山林情感,顯示文化與地景的共生關係。
遠離現代科學 藉由親身體會成為「山裡的人」
以景物取代GPS定位、利用身體感受來命名的習慣,就算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卻遠比學者還要豐富、實用的山林知識,這些作者在文字中的反思,同時挑戰了現代講究科學、標準化的思維。尤其是作者提到過去總是想要尋求「標準答案」,卻屢屢碰軟釘子,最後才了解許多事必須「親身體會」才能理解的經驗,更直擊傳統教育的盲點,甚至是現代人在長大後,依舊因為執著於「為什麼」而感到焦慮的通病。
布農族曾經在山上過著富裕的生活,而不是在山下當板模工、協作或酒鬼。
儘管大部分的內容,是關於作者在進行研究時,與自然的互動,但《走進布農的山》最重要的意義,或許還是在於看見充滿文化底蘊,甚至是生活智慧,卻無可避免迅速凋零的原民困境。台灣是多山的島嶼,日益頻繁的登山活動,也正說明縱使是現代人的生活也無法自外於山林。然而,我們真的懂山嗎?包含山林、其中的生物,同樣需要被保護、尊重,而唯有向那些沒有耀眼頭銜,卻遠比其他人更了解如何與自然互動的「山裡的人」學習,或許才能真正實現所謂的「登山文化」與「登山精神」。
誠品線上:https://eslite.me/46tkxc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485rw6
博客來:https://pse.is/47wq93
讀冊生活:https://pse.is/47nr3f
讀冊二手書:https://pse.is/484dln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