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1000块生活费够吗

pengson
·
·
IPFS
我看到的是家庭环境的失败。至于一千块够不够,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中午饭后休息,刷了会抖音,看到这么一个视频,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女孩认为生活费太低,要求提高。而父亲认为,一个月一千块吃饭足矣,他自己上学那时一个月三百块也花不完。女儿则认为,今时不同往日,现在一千块钱的购买力远远低于当年的三百块。而且,大学生活又不是吃饭,还要社交,还要“耍朋友”。

我记得两年前妻子这边的一个堂弟上大学,他的父亲给的生活费是每个月两千。按照这个比较来看,一千块确实差点意思。当然,严谨一点的,应该再比较城市,比如女孩家所处的地方在西北五线,物价肯定不在一个级别,然后以此论证女孩父亲建议的一千块方案相当合理。但是地域的差异在日常物价上有多大的影响呢?我在上海程序员扎堆的张江镇,老家在西北小城市渭南,按照我的吃法,得到的结论是两个地方在吃饭这项上面的开销是差不多的。可能我吃的比较特别吧。

我上大学时(2007年左右)一个月生活费500块,学校食堂消费水平不高,早餐的话,白煮蛋七毛一个两块钱三个,豆腐脑一块五,包子五毛,牛奶一块到两块都有。一顿早餐消费一般在三块钱之内。午餐晚餐的话,两荤两素米饭套餐四块五,面条三四块都有,最贵的辣子鸡拌面五块,最便宜的凉拌菜套餐(豆芽豆腐丝腐竹)一两块也有。一天光是吃饭的话,花不到十来块钱,一个月累计三百出头。还剩下一百多小两百,我还能出去吃个串串(一块钱三串或者两串)喝个饮料,去红树林上个通宵(一晚上八块钱)。那时候最大的花销就是买衣服和运动鞋,不过买的并不频繁,衣服一个学期买一两套,夏天多一点,冬天少一点,鞋子都是穿烂了再买下一双,多了难打理。

但是钱是永远不嫌多的。我相信,如果父亲当年给我两倍的生活费,一个月一千块,我也能花完,少一点,一个月三百块,那我吃的省一点,买衣服就靠母亲张罗,也能混下去。所以这不是一个很刚性的要求,钱多,多花,钱少,少花。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比如当年的我),一个月花多少钱取决于家里汇多少,而不是自己需要多少。当然,完全不够吃饭那就两说了。但是,一般来说,公立学校里食堂的物价要比校外低一点,而且还有个规律,越是牛逼的学校,饭菜越是物美价廉。我曾有幸去西安交通大学吃过一顿,米饭套餐两荤两素,只要两块五,不光便宜,肉给的还多。学习好就是能吃香的喝辣的,至少在学校里,是这样的道理。

我上大学的时候懵懵懂懂,不懂社交,也不懂怎么去追求女孩子,所以倒是没在这两个方面花钱。除了吃,花钱最多的地方应该就是上网了。学校里晚上总要停电,因此即便大二开始允许带电脑,周末的时候也总要吃去通宵上网,跟高中时的朋友玩war3。不玩war3的那段时间,又迷上了三国志11(311)。因为311打的很慢,所以经常需要带上自己的优盘保存进度,下次接着打。这两款游戏我迷了十多年。去年那台老华硕报废了之后就再也没玩过。有时候看到手游广告打311的擦边球我还是挺心动的,试了几次之后,才发现都是挂着羊皮卖狗肉,现在已经不再上当了。311还是只能在电脑上玩,可惜的是我的老华硕已经光荣下岗了。

华硕是08年买的,花了五千多块,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带着那么多现金去购物。毕竟大学学费才四千五。买电脑的名义是我是计算机系的,买电脑是用来学习计算机技术。当然大部分事后它的角色是游戏机,现在说起来当然是有点惭愧的,五千哪怕在现在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我最近一两年才从母亲的口中陆续知道大学那段时间父亲的经历,肾结石,婚庆摄像生意不好做,我和妹妹两个人大学的花费。对家人来说,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但同时,又是我和妹妹快乐的日子:离开了小城市,来到了五彩缤纷的大学,手上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钱。我们在学校里获得的意外之财,父母从来不过问,像是奖学金,各种补助。但是父母不仅供养了我两的大学,给我们各自买了电脑,手机。现在想想,真的是各种感慨。他们是如何在自己过得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努力的支持着子女的生活呢?这也许就是爱吧。

我当然不是要批评视频里的姑娘,“你应该感恩,应该知足”。那个年纪的我眼前只能看到明媚的阳光,哪里看到的人生的不容易呢。所以我毫不犹豫的花光了所有的钱。在我的认知力,父母给的钱,就是要花光的,就是要享受的。大学四年,我没有攒下来一分一厘,虽然在某些时刻富有过。毕业的那天,与我有着血缘关系但是从来没有一起过过生日的祖父,来到学校门口,塞给我两千块。这是唯一的两千块,我拿着它来到遥远的嘉兴。我现在还记得第一笔实习工资到账的喜悦,一千九百块,我扣扣搜搜的拿出九百块,买了人生中第一台智能手机,也是自己的工资买的第一个大件。当我捧着手机的那一刻,我才稍微理解钱的意义。

我很久以前听过一句话,“钱难挣,屎难吃”,很粗俗,甚至恶俗。但让我概括毕业后长大成人的一个个瞬间,让我评价什么是工作,我总会想起这句话。不仅是因为这句话是母亲告诉我的。而是,它混不吝的派头总会提醒我一件事情:生活很艰难,那又怎么样呢?很多人问,人生既然这么艰难,那又有何意义呢?我以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等我开始想了,我才发现,我其实早就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件事情艰难,它就不可爱了呢?看文言文很艰难,读书很艰难,跳绳很艰难,做菜很艰难。刷小视频不艰难,吃快餐不艰难,把旅游和美食作为爱好一点都不艰难,就像很多号称自己的兴趣就是旅游和美食的小姐姐一样。廉价的快乐总是让人着迷,你很难说服别人退出这个舒适区。可能,只有习惯艰难的人才会享受从艰难中走过,然后获取成就。所以不是因为挣钱很难就去讨厌挣钱,而是因为挣钱不容易所以才更加认真的品味自己挣钱所经历的所有事情。看待过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许就非常不同,如果只是单纯的讨厌,这样的讨厌是个灵长类动物都会做,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我以前也会觉得愿意去表现讨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是我的一个同事教会了我如何沉下心来。这也是一个过程,会反复,但终究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前提是你真的想要那样做。

我好像是在说,年轻人可以索取很多,而给予很少,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父亲一个月一千块不够社交不够“耍朋友”。只是因为他们年轻。当他们经历过一些事情,就会懂了,就会变了,就会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有用的人。并不是。我想说的是,在需要多少钱才能满足大学生活这个事情上,每个人的立足点都是不一样的。我父亲当年的立足点是,他相信我不乱花钱,而我确实是这样的人(如果交了女朋友可能就说不准了,很遗憾单身四年),所以我报了一个数字,父亲就按照这个数字给我汇款。视频里的父母却不是这样的。女孩的父亲有自己的观点,女孩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不同,而且互不妥协,那就没办法了。这些年我看到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对峙里,都是这样的状态,你觉得我在扯淡,我觉得你在放屁,最后完全没法沟通。沟通的前提是愿意去接纳对方的想法,但是大部分家长秉持的态度是我说了算,自然孩子也有样学样觉得自己说了才算。但讽刺的是这些家长们都觉得冲突的原因是孩子不听话。很多类似的劝架节目也是以孩子不听话作为立足点然后尝试去改造孩子。有时候觉得做孩子真的挺难的,家长们总是很霸道,最后还要埋怨孩子叛逆,不听话。而且我真的觉得听话这个要求真的非常怪异,一方面,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听话,同时又要有主见,独立,我甚至看到很多所谓的素质教育培训班课程兜售的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有主见。家长们在家里搞一言堂,要求孩子无条件听话,然后再去花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真的是个笑话。

回到这个视频,很多人支持女孩父亲,觉得现在孩子娇生惯养不知感恩,有的又说女孩子要富养要多给钱。我觉得说的都片面了,而且眼光被局限在视频本身,没有看到这个视频背后的东西。父亲和女孩有真实的沟通吗?有询问社交是什么社交吗?又询问怎么耍朋友吗?没有,反正就一千块,爱要不要。我相信任何年轻人都会对这样的施舍说不。女孩也不例外。你也可以想象他们平时是怎么沟通的。凡是观点冲突的,家长永远坚持立场,发火,摊牌,然后谈话终止。这得亏女孩上大学了,算是过了高考那一关,如果在中学时呢?大概就是女孩直接躺平,不考了,甚至离家(大学无所谓,反正不住家),最后女孩父母求助媒体,舆论一拥而上,“现在的孩子真的太娇惯了,我们那个时候云云“。年轻人越过了老年人规定的红线,而大家从来不会质疑红线是否合理。

所以我看到的是什么呢?我看到的是家庭环境的失败,我没说家庭教育,因为我觉得很多家长其实本来就没有教育的能力。做个好人,好好说话,别发火,这就够了,剩下的事,交给学校和社会。但是遗憾的是,大部分人一旦坐到了家长这个位置上,就忘记如何去好好说话了,于是就是你经常看到的,一点小事,家里就鸡飞狗跳。家长不愿意说,孩子也不会说,最终,不欢而散。至于一千块够不够,这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pengson非典型事物爱好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书法是没用的

农村人在上海

被会厌炎支配的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