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失莫忘,香港慢步之三:花墟球場(和週邊)
前言:香港是我家,成長的地方,滿載半生個人回憶。香港也是出名貪新忘舊,很多事情和景物很快會消失,不論是皇后碼頭,還是天星鐘樓,即使當刻有人反對和極力爭取,但之後已無從追,漸漸淡忘。不過,倒仍有一些地方依然健在,或許已不復當年,沒有人留意感興趣。最近開始到不同的地區慢(漫)步,看看今天的景物,和當年的印象比較,能否勾起一些回憶,如果對自己有一種情意結的,以文字和圖片記錄,為自己和香港,保存一點記憶。
提起花墟球場,老一輩球迷一定津津樂道高談闊論,那些年大部分本地波都在花墟球場舉行,週不時會全場爆滿,四面紅旗高掛,有不少球迷擁向球場後的一個山坡,睇免費波!那種氣氛,那種熱情,俱往矣!
這個花墟草地球場今天仍存在,位於界限街,近彌敦道,屬於香港警察會,只供會員使用。其實當年只是警察會借出足總使用,後來收回自用,更拆除所有觀眾席,也不單止作足球用途。政府興建旺角場,作為替代,維持之今。
我談的花墟球場,是石屎場,也是位於界限街,正正在現在旺角埸對面。這個地方也是綜合式,門口一邊是個遊樂場,有滑梯,韆鞦等設施,運動場那邊先是一些排球場,然後是籃球場,再入才是足球場,而且一先一後兩個,沿着鐵路旁。球場是連接着陳樹渠中學,可能在鐵路旁,整體改變不大。它亦有更衣室之設,就在小食亭旁邊。
這個球場也有長久歷史,也是我們當年較多使用的,地點不算方便,不過由旺角太子那邊走來,十多分鐘左右。當時界限街是球場集中地,除了已提過的兩個花墟和旺角場之外,還有大坑東球場,包括四個草地場,不少乙、丙組,甚至甲組球隊會在這裡練習,在週末更有安排乙丙組比賽。這個場仍在,但斜對面的一個十一人草場(不過長期只有少少草,大部分是沙地),我已記不起名字,現在已變成住宅樓宇。再加上附近的麥花臣球場,曾經是小型足球總會的所在地,附近又是當年做波衫和販賣足球用品的集中地(現在稱為「波鞋街」),因緣際會,形成了香港足球的核心地區。
這個球場的背景,幾乎沒有變過。
旁邊的小孩遊樂場倒是完全改變,以前兩三層樓高的滑梯,變成一秒到底。能飛上半天的韆鞦,飛不出大人的手指罅。
大坑東球場仍算打理得很好,遠勝當年,今日也見到有兩個場有比賽。
後記:這個球場,基本上因地理因素,很難會有大改變。這天所見,仍是排球場和籃球場比較繁忙。有一次跟朋友提起,何以足球好像沒有以前般興旺,卻一言驚醒,現在的人不再踢石屎場(小型球),大家都改踢草場!尤其是小朋友,父母恐怕在石屎場容易受傷,而且可以十分嚴重。況且,近年很多外國球隊來港攪足球學校,有巴塞,有車路士等等,本地也有傑志南華等,都是草場為主(即使是人造草),一旦風氣盛行,誰還願意回到石屎場?加上現時的球鞋動轍幾百元至近千,和以前十元八塊一對白飯魚鞋,當然矜貴很多。所以那些中佬,仍然想踢衞生波的,也是以草場為主,現在路過麥花臣或修頓球場,仍會落場的多是老一輩的,在緬懐一下吧。這大概解釋了為甚麼石屎足球場多是丟空的。
然而,這個地區也有點巧合,沿界限街過去,去到窩打老道一帶,便是九龍塘,傳統名校區,從窩打老道向公主道方向走去,很接近上次提的巴富街運動場。但從界限街的另一方向走,下一個街口便是大坑東道,我不肯定以前有沒有去過,於是便走一趟看看。想不到在大坑東球場之後不遠,便成了另一個世界。雖然知道大坑東邨和大坑西新村歷史悠久,但沒想到是這麼近,而夾在中間還有個南山邨,是一個老區了。只是十多分鐘的路程,像走進了平行時空。我也沒有想像過石峽尾站竟然這樣近,後來回想起,在觀塘線上,太子站下一個便是石峽尾站,只是在地底下,方向感都徹底混亂了,有時的確要在地面上走走,才可以看到城市的風景。
我相信這種用植物砌出字型的設計,可能只在這裡還有。
遙遠的記憶,卻仍然存在現實中。看上去,像不像恐怖片場景?
這個位置有點超現實,地鐵站入口應該是後來才起的,竟然會在住所旁邊。而這些居住的地方,何以要用那些鐵絲網團團圍住,可能是歷史的紀錄。
「夜總會」?我不知道原來還有這種東西,年青一輩知不知道是甚麼?
而對面是石峽尾邨舫美如樓,說是2005年落成,和這邊老屋邨相比,好像相差一世紀了。
地面的一層也是住宅,從外面看,有部分單位是近乎地庫,只有一半窗是在地面之上,今日一定不會出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