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世代的挑戰:人生的第二個30年

陪伴父母健康老--王美媛
·
·
IPFS
·
第二個30年,成家立業、結婚生子、養育子女、三明治的世代,體會為人父母的不容易。

孔夫子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知天命,六而耳顺,七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我30歲時組織家庭,算是“立家”。二年生了老大、老二,開始了漫無天日的接送生活,早早起來備餐、送孩子到保母家、趕著上班,下班後反向的接孩子回家、備晚餐、趕孩子入睡。孩子稍長,送孩子就學,外加課後才藝、球隊學習,週末假日,還要加上戶外活動、同儕家庭的野餐、露營,為自己、孩子擴張社交圈,日子像是陀螺般,打轉個不停。高齡產婦生下老三,又開始了同樣循環,只是找不到同輩家庭可以一起活動。夫婿與我皆忙碌於職涯發展,努力工作與期許上進的壓力,經常覺得心力交瘁,第一個30年就這樣飛逝而過,留下的難以計數的相片及記憶。

我的第2個30年是父母的第3個30年。

維持健康的二個重要原素:運動生活、均衡飲食。不健康的飲食型態是公公罹癌的主因,就醫的過程中,子女們搜尋朋友介紹的中醫藥材及各式資源,希望找到最佳療法,讓病情得控制、延長生命。家庭作息原有的工作、孩子照顧之外,又加上了週末往返、照顧病人的時間、體力考驗。最後,在安寧病房中送走了老人家。公公過世後,婆婆獨居不到一後,罹患了阿茲海默症,獨居開伙時險些造成火災,只好遷移住處,讓子女就近照顧。至今十餘年,長期失智患者的照顧,耗盡家人的心力、體力,病情只求減緩,不求復元。

父親二度退休後,變成家中的大傢俱,被電視看及四處就醫是他最多的活動之二。經常坐卧看電視,造成肌力快速衰退。想多活幾年,讓他凡有大小疼痛便四處就診,直到接獲健保局的警告,才稍緩就醫行為。飲食型態的不健康也是父親罹癌2種癌病的主要原因,恐慌與不安取代了他年輕時的勇敢,想多活幾年的他,選擇高齡開刀的風險,他平安、順利的過關了。術後的縮小飲食量、限制種類,讓他覺得食而無味的歹活沒有意義,而失去生存的盼望。父親過世後,母親也成了獨居老人,她有信仰的正向靈性力量,讓她的獨居生活多彩多姿,雖然身體機能的老化不可擋,但減緩老化是她每天努力的功課,她渴望自己活的獨立、自在、不拖累子女。

拜科技醫療之賜,父母輩的壽命約是八、九十歲,輪到我們時,活到百歲也頂容易的,50正好在中數。每每談及中年,大多用「人生下半場」、「 卻道天涼好個秋」,50歲不像是掃落葉的秋天,倒像是日正當中,要在這時要思考“老年畫像”,好像有點遠,事實上,老年已在燈火闌珊處。我們所處的體制內,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不多著墨於老年教育,不但沒有教育老化過程的因應,而且在各式的消費、媒體廣告中,充斥著 “ 老=醜、不良、失敗” 的訊息;反而,是在陪伴父母經歷暮年生活,有機會面對老化的過程,學習各式老化因應與挑戰。

用暗無天日、陀螺打轉,來形容這段期間,好似貼切些!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陪伴父母健康老--王美媛我是王美媛,有卅年投入社區家庭教育、社會工作、輔導協談的經驗。近廿年,經歷公婆與父母的罹癌決定、失智照顧、養護安排、處理遺囑、獨居老人…..等議題,深知三明治世代的困境。近十年,成功執行高齡家庭的方案,累積寶貴成果。期望與您分享,自己陪伴父母的心路歷程與成長,在照顧父母同時也照顧自己,能超前部署、規劃自己的健康老年,實踐成功老化。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歷經50年,成功老化理論架構得以建立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以父母為鏡,明靈性力量能強化老化適應力

正向靈性力量+人際關係+心理調應,提升老化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