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美好人生
📘閱讀書名
美好人生: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幸福研究,解答影響一生最重要的關鍵
📖文獻筆記
01 關於人生,我們可能都想錯了
上述研究以及哈佛研究,都證實了人際連結的重要性。研究顯示,與家人、朋友和社群連結較深的人更快樂、身體也更健康。孤立程度超過自己所願的人,會更早經歷健康的衰退。孤獨的人平均壽命更短。
02 決定一生的隱形力量
人際關係不只是通往其他事物的途徑,也不只是獲得健康快樂的工具,關係本身就是目的。
03 如果可以快轉慢播自己的人生
■ 成年人際關係地圖
青少年(12-19歲):就像在走鋼索
我正在成為哪種人?我想要像誰,不想要像誰?
我的人生該做什麼?
我對現在的自己和我正在成為的樣子,感到驕傲嗎?我該多努力仿效我尊敬的某個人?
我能獨當一面嗎?還是我會永遠仰賴別人的支持?
我怎麼知道朋友是不是真心喜歡我?我能指望他們挺我嗎?
我對於性和感情開始有很強烈的感受,讓我頭昏腦脹。我該如何處理這種渴望親密和受到吸引的感覺?
青壯年(20-40歲):編織安全網
我是誰?
我有能力過我想要的人生嗎?
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嗎?
我的信念是什麼?
我會找到對的人嗎?有人會愛我嗎?
中年(41-65歲):超越自我
跟別人相比,我過得如何?
我是否陷入一成不變的生活?
我是個好伴侶、好家長嗎?我與孩子關係好嗎?
我的人生還剩下多少年?
我的人生有沒有超越我自己以外的意義?
我真正在乎的人和目標是什麼(我能如何關注這些人事物)?
我還有哪些想做的事?
晚年(66歲以上):知道什麼(和誰)才是重要的
我還有多少時間?
我還會健康多久?
我的心智能力是否在逐漸喪失?
我想與誰共度這段有限的時間?
我這輩子過得夠好嗎?哪些事情是有意義的?我有什麼遺憾?
04 所有苦與樂,有人分享才有意義
我們與他人接觸的頻率和品質,是快樂的兩大預測因子。
05 人生一瞬,刻意創造重要片刻
時間與注意力不是我們可以再補充的東西。時間與注意力就是我們的生命。當我們給出時間與注意力,不只是在花費與付出。我們在給的是我們的生命。
時間與注意力是幸福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們是一座水庫,是我們生命的泉源。這樣的形容比任何財務隱喻都要精準。就如水庫裡的水可以被導向土地的特定區域、使其生氣蓬勃,我們的關注之流也可以活化並豐富我們生命中的特定領域。審視我們的注意力都流向何方,看看我們的注意力是否流向對所愛之人和我們自己都有好處的地方(通常兩者是一起的),總是有好處。
注意力是愛最基本的形式。
06 沒有不難的關係,練習直面挑戰
如果我們把情緒拆解成過程:[壓力源]引起某種[感受],感受再引發[反應],再產生後續效應。再把這整個過程放大、放慢來看,就會看見之前沒發現的細節。
■ W.I.S.E.R.模型
這個模型將典型的反應速度切換到低檔,讓我們有機會近看自己在某個情境中可能錯過的細節、其他人的經驗,以及我們的反應。
觀察 Watch
我是直接面對問題,還是試圖迴避?
我是否有花時間準確評估情況?
我是否與利害相關人談過?
我是否問過其他人,理解他們對事件的認知?
詮釋 Interpret
我是否意識到自己的感受,以及這個情況對我的利害得失?
我是否願意承認自己在這個情境中扮演的角色?
我是否太過專注於自己腦中發生的事,而不夠專注於身邊發生的事?
針對這個情境,是否還有其他理解方式?
選擇 Select
我是否清楚自己想達成的結果?
我是否考慮過所有可能的回應選項?
我是否有認真找出可以幫助自己的資源?
我是否權衡了達成目標的各種策略優缺點?
我是否選擇了最能應對眼前挑戰的工具?
我是否想過要不要針對現在的情況採取行動,以及什麼時候行動?
我是否考慮過還有誰可以參與解決問題或面對挑戰?
投入 Engage
我是否有練習回應方式,或是講給可以信賴的朋友聽,增加成功的可能?
我是否採取了對我而言實際可行的步驟?
我是否有評估進展,並且願意視需要調整方法?
有哪些步驟被我匆匆帶過、搞砸或跳過了?我做得很好的地方是?
省思 Reflect
考量以上的省思,下一次我會採取哪些不同的做法?
我學到什麼?
結語 永遠不會太遲
科學可以篤定地告訴你一件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也更長壽。這一點在任何人生階段、文化、與情境中都成立,也就是對你而言,以及對所有曾經活過的人類而言,幾乎都一定成立。
你該如何通往美好人生?首先要體認到,美好人生不是目的地,它是路途本身,以及和你一起走的人。一路上的每一秒,你都能決定要對什麼人、什麼事付出關注。每一週你都能以人際關係為優先,選擇與重要的人在一起。每一年你都能透過你所豐富的生命與培養的關係,找到目標與意義。發揮你的好奇心,對他人伸出手,對家人、愛人、同事、朋友、熟人、甚至是陌生人,透過每一個細心的問題,每一個投入關注的時刻,你都在使美好人生的基礎更為堅固。
📝閱讀心得
在《和自己說好,生命裡只留下不後悔的選擇:一位安寧看護與臨終者的遺憾清單》寫到人生中最遺憾的5個後悔:
我希望我曾經有勇氣活出真我的人生,而非其他人期望我有的人生。
我希望我並沒有那麼努力工作。
我希望我曾經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我希望我跟我的朋友一直保持聯絡。
我希望我可以讓自己更快樂。
這本書的重點很簡單但籠統:
科學可以篤定地告訴你一件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也更長壽。這一點在任何人生階段、文化、與情境中都成立,也就是對你而言,以及對所有曾經活過的人類而言,幾乎都一定成立。
不過這也讓我好奇,那些獨居的隱士、修行者,他們的人生不美好嗎?或者他們有什麼不同的處世方法,在《隱士:照見孤獨的神性》、《空谷幽蘭:尋找中國現代隱士》也只有隻字片語。
在未來孤獨老病死是必然面對的課題下,或許隱士、修士的人際關係觀點會有所幫助,當然這也是「存在焦慮」四大議題中的「孤獨」。
書中也提到人生各階段會自問的問題,讓我感到我並不孤單,雖然還沒到書中的中年年紀,不過我的焦慮除了「存在焦慮」應該也包含「中年焦慮」,雖然這種焦慮就像BGM不會感到太強烈的不適,但就是會覺得應該做點什麼的感覺,《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寫道:
當中年開始轉化,不管是漸進還是突然,人們通常會感到陷入了失落感,以及伴隨而來的情緒反應:為一些依稀感到的不再存在而產生憂傷懷舊的哀悼;生命有限的感覺強烈增長;對自己的死亡有陣陣的恐慌;更頻繁運用理性化和否認的策略。有時候這種失落感的原因很明顯:孩子或父母的死亡、離婚、下坡的事業。但是大部分時候,這個轉化的開始階段(以伴隨著情緒的現象出現),它們的直接導因往往不清楚。即便原因看來昭然若揭時,人們還是常會焦慮而徒勞地繼續尋覓有關憂傷的更深層因素,要知道承認這個明顯的原因,並無法去除痛苦。這個痛苦之刺也許很難被找出來,因為它屬於深層的無意識,是人們似乎無法觸及,也無法解決它還繼續創造的集慮。
一般而言,中年的轉化會持續數年,大概發生於三十五到五十歲之間,通常落在約四十歲。著力於此的多數學者同意某些共同的典型特徵:出現持續的厭倦與憂鬱情緒,或是對生命本身或者對過去曾經理想化的特定人物感到幻滅與失望;年少時所追求的快樂與成就的夢想全然消融或突然粉碎;死亡焦慮悄然而至,或者說在一個人開始可以「真正地生活」前卻感到來日不多;體能上也開始呈現出一些老化的徵兆,早期的自我形象因此開始破裂和分離。—《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
我認為美好的人生從來不在於它的長度,甚至長壽是種地獄,如果平均壽命是50歲,那麼當30歲時就能放手活出自己的人生,但如果平均壽命來到100歲,那麼70歲的身體還要怎麼活出自己的人生?剩下的錢與醫療費足夠花用30年嗎?
人人都想財務自由、有被動收入,但社會制度是不會允許的,我認為拿健康換錢的社畜,應該要設立一個止損點,當然有些人的止損點是憂鬱症、鬼剃頭等等,我稱之為「破病獎盃」,沒這個破病獎盃,社會會貼上好似無病呻吟般的抗壓力不足,最後賺的錢進了醫生的口袋。
我覺得最悲慘的不是癌症末期,而是癌症中期,癌症末期只要在剩下的歲月實現自我就好,但癌症中期卻因為有著治癒的希望而導致無盡的絕望,一邊要到處籌醫藥費,一邊要忍受治療的痛苦與時好時壞的病情,最後千金散盡又身心俱疲,還無法實現自我,這是最悲慘的。
在「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的兩難中,我比較激進的認為,除了規劃錢的利用,也可將死期納入規劃,你認為活到幾歲足夠了,有人說長生不死,我則會說預計200歲好了,那你要工作到幾歲才能退休呢?如果150歲退休,後面50歲夠花嗎?150歲的身體老化狀況是接下來50年只能躺著維生嗎?壽命或許不是多多益善,錢也或許不是。
無法否認人生的身體黃金時期就那幾十年,如果因為害怕活太久,而把黃金歲月都奉獻給工作賺錢,那人生實則與牲畜沒有兩樣。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