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成都|成都系列|书店系列
有一天偶至许久未到的宽窄巷子,发现一家“三联韬奋书店”,很有些欣喜。相比成都其它观光客集散地,宽窄巷子最有“小资情调”,因而也最符合我的调性。这里的“仿古”建筑,都只有一层,和另一个市内景点“锦里”的“不见天日”相比,更加开阔,阳光和风也更容易触摸。每次去,每条巷子逛一遍,找个咖啡馆或者茶馆消磨时间,强行给生活降速,这可能就是成都“蜚声国内”的所谓慢节奏。
虽说如此,这里以前在我心里“市井”味浓郁,而所谓的文化,基本都是装点门面来的,直到有了这家规模不小的书店。
上次在丽江也发现一家“三联韬奋”,晚饭时间,外面“锣鼓喧天,红旗招展”,踏进书店,却几可罗雀,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感叹,这家书店像是喧嚣尘世中的世外桃源,但这样说听起来很棒,可只怕是太安静了,因而难以为继。也因此对于书店开在繁华景区这件事,在逻辑上产生一丝怀疑。
直到在宽窄巷子又发现一家,才明白,搞不好这是人家的经营策略,专门开在旅游景点。虽然相比卖吃卖喝卖玩的门庭若市,看上去稍微有点儿凄凉,但所谓水涨船高,像我这样误打误撞而来的游客,也要比其它地方多。何况,读书在中国,本来也小众需求,纸书如此,实体书店就更是。
《傅雷家书》就是我在这家书店看中的书,那天时间不够,匆匆一瞥。第二次专门去,打算坐下来读,书却没了。很好啊,说明书店还是有生意。
写到这里,想起我爹二十多年前身体还硬朗的时候来城里,每天自己出门逛,回来就跟我们说,他在哪家哪家日用百货店铺门口观察了一个小时,都没几个人来买东西,奇怪人家是怎么经营下去的。那时候,我总说你操心太多,它既然开在那里还没倒闭,说明就有人在买。现在同样的逻辑在我这里也不管用了,我长老后也成了他,总是担心别人的书店开不下去。
第二次去三联,要了杯咖啡,在阅读区坐了一下午,随便翻书,顺便写文章。那个下午,整个内部阅读空间除了间或有三三两两进来走马观花的游客,就只有我,和另外一张桌子上的两个约莫六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怕人家把书店当普通咖啡馆,约了人聊天或谈事情,所以进去看到两人成团,稍微有点儿担心吵闹。后来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两位大叔很安静地在看书,偶尔才抬头交流一两句,音量也保持克制,完全不到打扰别人的程度。临走前,听到其中一位对另一位说:来,以茶代酒,感谢你带我来这里,成都很好,很有文化。
他们俩寒暄着离开,留下我在一旁感慨:多年老友,没有约在麻将馆,也没有约在火锅店,而能在闹市的书店相伴度过一个下午,这种文艺中老年,在成都怕是并不常见。
但是后来看到一个消息,觉得我有可能低估了成都人。
据《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称,到2019年,成都的实体书店数量已达到3522家,在中国的城市排名中高居第一。可惜,我以《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进行检索,却只找到2020年新增书店排名,在这个榜单的前十里,成都榜上无名。虽然新增没那么强劲,但大概率,成都的书店总数量直到现在,仍然是全国最多的。
谁能想到,在以打麻将喝茶为主流娱乐的成都,会藏着那么多书店,多到超越北京上海!
在@Matty 发起“马特市书店地图”活动的时候,我看到那么多台湾人写台湾的书店,而写中国书店的人少得可怜,甚至写美国、加拿大书店的,都比中国多。当然,后来经过探寻,证明事情比我最开始以为的要乐观得多。但活动参与人数,却并非没有参考意义。真实的情况恐怕就是书店不少而真正爱读书的人并不多,这从我去过的几家书店的人流即可一望而知,也是我一直担心书店会开不下去的现实依据。
成都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希望这么多家书店不主要是为网红打卡才存在的。审查越收越紧,可供读的书,其实越来越少了。
后记:这是和@魔鬼小編 的“纽成一片”系列,本周主题书店。小编本周过得太愉快了,忘了交作业,好在我们之间有时差,我的deadline,她还有一天。我就先发了,等她明天发了,我再建传送门。(小编的文章:開書店,一定要懂生存之道。谁知道修订不能开传送门啊!辛苦大家点评论里小编的链接了。)
顺便这篇也收入“中国独立书店”系列。“独立”二字,在中国总是个夹缠不清的话题,连书店,以国际通用的标准衡量的话,中国就没几家了。所以,我这个中国独立书店,是中国特色的独立书店,非国营的,就算独立,特此声明。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